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端午節由來與屈原投江究竟有多大關係呢?

端午節由來與屈原投江究竟有多大關係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中國的北方已把夏曆五月五日視爲惡月惡日了。五月進入夏季,蛇、蠍、蜈蚣、蜂、蜮等五類毒蟲和蚊、蠅等害蟲進入活動、繁殖旺季,致人們受傷後的傷口容易發炎。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很低,這些害蟲帶來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處在惡月惡日的恐怖之中,甚至連出生在該月的嬰兒也慘遭遺棄,有幸活下來的也時刻有一種不祥的感覺。於是,出於感性和質樸的認識,古人便產生了豐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風俗。如:

端午節由來與屈原投江究竟有多大關係呢?

網絡配圖

系五色絲。以青、赤、黃、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絲繫於手臂,希望能驅瘟、除邪、止惡氣。

掛艾草。將艾草掛在門口以禳毒。

飲菖蒲酒。飲菖蒲酒以預防五毒叮咬和外傷發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驅蟲,後成爲小閨女端午籫以榴花爲美的風俗。

喝雄黃酒。最初人們以雄黃塗耳鼻,後發展爲端午喝雄黃酒。“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端午節由來與屈原投江究竟有多大關係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與此同時,中國的南方又出現了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的端午節風俗。

龍舟競渡。南方越族以龍爲圖騰,在先秦時期就有祭祀龍的節日,龍舟競渡是其中活動之一。

吃糉子。古稱角黍,用“菰葉裹粘米、慄、棗”,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節食品。

千百年來,中國的端午節風俗保留至今還有多少呢?記得小時候,我還在臉上塗過雄黃,也喝過雄黃酒,今天的街面上偶爾還見過門口掛艾草,但現在五色絲、菖蒲酒、雄黃酒已難覓蹤影。如今,古代的端午節風俗也就只剩下賽龍舟和吃糉子了。追究其緣由,是因爲它們已經和一個偉大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羅江而亡,爲中華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劃時代的壯麗一章,使普通的驅邪避惡的端午節成爲千古不衰的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屈原投江究竟有多大關係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漢代到南北朝,中國的節日開始賦予紀念意義和人文化的傾向。端午節所紀念的歷史人物,曾因地區而不相同。南方吳地之俗,是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紀念屈原的說法,流行於荊楚地區。隋唐統一後,經過各地風俗的滲透、匯融和人民的普遍篩選,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詩人屈原擊敗了其他對手,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紀念屈原的說法,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