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崇禎皇帝死得不冤放走唾手可得的雙殺卻跑去打野怪

崇禎皇帝死得不冤放走唾手可得的雙殺卻跑去打野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自殺,大明王朝(南明除外)劃上了句號,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宵衣旰食,勵精圖治,本想力挽狂瀾,成爲一代中興之主,可惜,事與願違,卻成了亡國之君,期間曲折,讓人深思啊!很多人都很同情朱由檢,認爲他不應該是一個亡國之君,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爲,朱由檢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用人不當,從他在位十七年的經歷分析,明朝的滅亡,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筆者非常贊同著名明史學家孟森教授的觀點,“萬曆之前,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萬曆之後,崇禎必爲亡國之君”,明朝的滅亡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是若干矛盾積重難返的必然結果,當然,這是非常宏觀的歷史分析,有句話說得好,歷史不忍細看,如果從微觀來看這段歷史的話,筆者想說,崇禎確實錯過了很多機會,這與他的執政能力有關,他不是一個明君,筆者想與列位看官一起討論一下,崇禎十年和崇禎十一年這一年間的絕好機會。

崇禎皇帝死得不冤放走唾手可得的雙殺卻跑去打野怪

網絡配圖

列位看官應該知道,崇禎時期,對於大明王朝統治的威脅勢力來自於內與外兩方面,對內,要鎮壓以李自成、張獻忠爲代表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對外,要抵禦東北後金(清朝)的崛起和軍事進攻,兩線作戰,明朝的軍事力量顯得拙荊見肘,而且財政力量也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軍事開銷。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崇禎一朝的戰略方針,崇禎一朝,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崇禎皇帝所面臨的形勢是來自內外兩面的軍事政治壓力,而且財政力量並不充裕,那麼,他的戰略方針是什麼?

其實,早在萬曆初年,張居正的《陳六事疏》中,就將“固邦本”作爲國策,並提出“欲攘外者必先安內”的觀點,於是,“攘外必先安內”成爲了明朝末年特別是崇禎一朝的主要戰略方針。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崇禎九年,崇禎皇帝啓用楊嗣昌爲兵部尚書,楊嗣昌再次向崇禎皇帝陳述了“攘外”與“安內”的關係,極力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反對兩線作戰,因爲,當時直接威脅明朝統治的心腹之患來自於李自成與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東北方面後金的崛起還只是疥癬之疾。

爲此,楊嗣昌專門向崇禎皇帝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計劃,什麼叫做“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呢?這其實是對當時整個中原形勢的一個大彙總,所謂“四正”,就是陝西、河南、湖廣、鳳陽四個正面戰場,以圍剿爲主防禦爲輔,所謂“六隅”,就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個側面戰場,以防禦爲主圍剿爲輔,合起來,正好是“十面張網”,一處地方有戰事,周邊幾處需全力配合,以求合圍聚殲。

崇禎皇帝死得不冤放走唾手可得的雙殺卻跑去打野怪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此之前,主要負責鎮壓農民起義的將領是洪承疇、盧象升等人,這二位都是能征善戰的名將,可見,崇禎手下並非無人才,楊嗣昌的計劃是建立在洪承疇和盧象升之上的,他將此二人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策略進行了全面的整合,並要崇禎皇帝下三個月的死功夫,以解“十年不結之局”,楊嗣昌的這個計劃可以說高屋建瓴,思路縝密,設計完善,崇禎皇帝聽了非常高興,馬上批准了這個計劃。

在這個計劃的直接影響下,李自成、張獻忠等所領導農民武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痛打擊,崇禎十年十二月,張獻忠被迫投降,崇禎十一年六月,李自成更是在潼關南源幾乎全軍覆沒,隻身逃往商洛山中,“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大獲全勝,這“十年不結之局”貌似就要破解了。

然而,張獻忠投降後,一直在積蓄力量等待反撲,李自成逃往山中,也在收集舊部,厲兵秣馬,崇禎十一年九月,正當“四正六隅十面張網”圓滿收官大功告成之時,崇禎皇帝突然調洪承疇、孫傳庭等平叛大軍北上,抵禦清朝皇太極發起的“秋季攻勢”,以保衛京畿安全。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楊嗣昌曾多次進言,希望崇禎皇帝能暫時同意與皇太極講和,以求贏得時間,徹底平息李張內亂,再圖收復遼東,而且遼東方面的主要軍事負責人都已經祕密與皇太極接觸了,可朝廷內部卻輿論不斷,言官紛紛彈劾楊嗣昌賣國,崇禎皇帝迫於輿論壓力,居然沒有采納楊嗣昌的意見,與皇太極的和談不了了之,皇太極發動進攻,洪承疇平叛大軍奉旨北上,無疑意味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的落空。

此時的李自成與張獻忠,均已恢復元氣,二人在谷城見面,上演了一場“雙雄會”,約定雙方相互配合,打出一片新天地,半年後,張獻忠在谷城起事,李自成亦兵出商洛山,此後,張獻忠入四川,李自成入河南,其勢不可擋!大半個中國再次狼煙四起,翻天覆地,隨着李自成、張獻忠的再次起事,“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徹底失敗,此時的楊嗣昌已無迴天之術。

崇禎皇帝死得不冤放走唾手可得的雙殺卻跑去打野怪 第3張

網絡配圖

崇禎十年和崇禎十一年這一年間,李自成與張獻忠這兩支最重要的農民起義軍,都被“四正六隅十面張網”計劃擊敗,這對於崇禎皇帝而言,絕對是一個好機會,可崇禎皇帝卻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在“安內”與“攘外”的戰略方針上猶豫不決,最終居然隨意更改了既定方針,給了李自成與張獻忠以喘息的機會。

可以說,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就沒有爲整個形勢定下一個基本的戰略方針,而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以至於很多措施由於沒有得以完整的實施,而中途而廢,崇禎十年和崇禎十一年“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計劃實施過程,就很能說明問題,至少說明了崇禎皇帝在“安內”與“攘外”戰略方針上是搖擺的,或者是一種“見好就收”的心態,並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這是一個帝王所不應該犯的錯誤。

然而,崇禎皇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崇禎在死前,還在說“羣臣誤我”“文臣個個可殺”,不過,歷史也不會允許他改正錯誤,他已經失去改正錯誤的機會了,在失去了這樣一個絕好的機會後,以後形勢的發展已不由崇禎的意識爲轉移了,他最終還是走上了“亡國之君”的道路。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