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清代外戚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王朝多多少少都有外戚專權,清代爲什麼沒有外戚干政?

滿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以及後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明中葉以後,女真各部互爭雄長,經常征戰,形成互相殘殺的混亂局面,女真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痛苦。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建州左衛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具有優秀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開始了一統女真各部的戰爭。

可以說,滿族人是從白山黑水間走出來的,從天下大亂中篡奪中原統治權。穩坐江山後,清代統治者對明代被推翻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反思,最終,總結出五種前朝被推翻的原因,分別爲: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武官興兵作亂、百姓造反、外族侵略。爲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清代統治者制定了相應的方案,爲清代長治久安打起了“預防針”。

對於宦官專權,滿清皇帝拿出的方案是:堅決禁止宦官羣體接受文化教育,他們唯一需要學會的就是遵守禮節,效忠皇室,僅此而已。事實告訴我們,儘管清代出現了一些權力很大的太監,但是,他們掀起的政治風波,遠無法與前朝魏忠賢的等宦官相比。可以說,清代皇帝的這項舉措非常成功,根治了困擾歷代皇帝的宦官問題。

對武官有可能興兵作亂的問題,清代皇帝是這樣解決的:把訓練士兵的武官,和調度士兵的武官剝離。在募兵期間,士兵的徵召和訓練工作均由專門的武官負責。在打仗的時候,再換一批武官帶着士兵們上戰場。按照這樣的分配,武官對士兵們的統治力大幅下降,武官擁兵自重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少。

對於百姓造反的問題,滿清統治者採取的辦法是“對症下藥”。康熙年間,民間收成欠佳,百姓怨聲載道,無糧果腹。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完全是因爲鰲拜等八旗官員不注重民生。康熙上臺後,致力於調節民生,安撫各地災民,促進農業發展,消除了百姓造反的隱患。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滿清與蒙元類似,都是由外來民族統治的中原政權。不過,與蒙元相比,滿清的治國政策成熟得多。

首先,滿清統治者將精力放在瞭解決內部矛盾上,以“滿漢融合”的方法解決了內憂。此後,清代要面臨的最大外患便是北方的蒙古人。滿清統治者處理蒙古問題時同樣採取了懷柔的辦法,通過和親等方式與蒙古建交。

據統計,在滿清統治的二百餘年中,總共有近八十位清代公主(格格)嫁到草原。在清代所有和親的格格中,最出名的是“榮憲格格”。榮憲格格是康熙的愛女,深得父皇寵愛。衆所周知,康熙對子女的封賞十分苛刻,但是,在面對愛女時康熙卻破了例。

在榮憲格格出嫁之前,康熙特封其爲“固倫”。不過,身爲皇女的榮憲格格,仍無法逃過政治犧牲品的命運。爲了進一步促進清廷與蒙古的關係,康熙不得不忍痛割愛將女兒嫁到遙遠的漠南。康熙五十八年的時候,榮憲格格還跟隨康熙帝出征,到了康熙六十年逝世于軍中。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第2張

導致政權被顛覆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外戚干政。

“外戚”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嚴格來說皇姓之外皆外戚。通常情況下,“外戚”指的是皇帝母親一方的親屬。許多皇帝身體欠佳,壽命較短,在英年早逝後幼年的太子登基繼位。顯然,年幼的太子根本無法治理國家,所以太子的生母便會走上政治前臺,進行垂簾聽政。

母后臨朝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她們的上位也給外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想要杜絕這一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疏離皇子與其生母之間的關係。在滿清建國後,統治者們一改前朝的做法,每逢嬪妃誕下龍子,便強行將這對母子拆散,將皇子送給其他嬪妃或宮女撫養。有時,皇帝還會將皇子交給信得過的大臣,讓他們撫養皇子。

這種方法雖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卻有效地離間了皇子與生母之間的關係。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 清朝爲何沒有出現外戚干政現象 第3張

以雍正爲例,他對自己的生母“烏雅氏”的感情非常淡薄,但是,卻與自己的養母佟佳氏十分親近。雍正登基後,曾感念佟佳氏對自己的仰慕之恩,寫下“撫沖齡而顧復,備蒙鞠育之仁,溯十載之劬勞,莫報生成之德”的句子。

由此可見,生於皇室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皇子們享受着表面的光鮮,卻要承受骨肉分離的痛苦,真可謂福兮禍所依,令人唏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