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開荒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農民開墾荒地是什麼樣的?農民到底有多難?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開墾荒地自給自足的道理誰都瞭解,然而談何容易?不要說古代,即使條件優渥的現在,開荒種地也不是農民的首選。

我們西北地區人少地多,但大部分土地的土壤成分並不好,能夠耕種的良田並不多,但現有土地保證主糧種植是沒有問題的。

近20年來的經濟作物(如棉花,籽瓜和甜菜)已經高度市場化,爲了發展地方經濟,政府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併爲開荒者提供了強大的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

即使如此,開荒者也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

如果想問土地要收益,開墾10幾20畝地顯然是不划算的(說不定還得倒賠錢),只有大面積開荒和規模化種植才能獲得利潤。

首先,大面積的開荒不可能僱傭人工一鍬一鍬的去挖。有能力開荒的人,首先自己家必須擁有推土機,挖掘機,大型拖拉機,播種機和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化設備,如果沒有,至少得有一大筆錢僱傭人力和機械設備。

古代農業生產場景

由於之前的水利灌溉系統都服務於傳統種植區,新開的地遠離灌溉網絡,每一百畝地至少需要四口深水井,而開挖水井都是政府來出資。新墾荒地的頭三年屬於土壤改良階段,收成幾乎爲零。在此期間的技術支持,農藥種子和化肥等都由政府提供(有些地方是各出一半)。更重要的是:現在種地無需繳納任何稅收,而且政府還有專項扶持貸款和政策支持——然而古代農民開墾荒地不可能擁有如此優厚的條件。

古代的地畝從何而來?

古代的地主都有一份合法有效的東西:地契(相當於財產保全文件)。這些田地大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只要政局穩定,朝代沒有更迭,這些田地可以傳承幾代人。

如果有人突然發了一筆橫財,也可以拿錢買地(或開荒),就像《闖關東》中的朱開山。但我們不要忘了,朱開山之所以能混成當地最大的地主,那是他從金礦帶出來了大量的金子。不然的話,大片肥得流油的土地,當地人之前爲什麼不開墾?說白了,沒那個能力。

東北,西北地區有很多地方都叫軍墾,屯或者營,那是因爲當年的統治者爲了開疆拓土留下的軍民複合體。

成建制的大軍有着基本的組織紀律和相對強壯的體魄,他們有兩個任務:戊邊和墾荒。作爲軍人,他們拿起刀能打仗,放下槍能種地,而且他們開墾荒地吃的是朝廷的軍糧(或地方政府的補貼),不會餓着肚子去開荒,當荒地有了收成,他們才能實現自給自足。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第2張

不是每個農民都可以“把酒話桑麻”

50,60年代,農業合作社有着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上提供生產工具或農業機械,社員們每家出人而且自帶乾糧,形成了一支動力強勁的墾荒大軍,集中所有的力量,整合所有的資源,才形成了當前大規模的種植格局,然而這不是某一個體能夠完成的任務。

在古代,政府也在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但大都有政府力量的支持。秦始皇組織人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平原開荒;漢武帝組織人力到西北屯田;三國時期的曹魏組織農民和士兵大規模墾荒屯田。從西晉到隋唐,佔田制,均田制都是鼓勵開荒的土地政策。明清時期的減免稅賦也是爲了鼓勵開荒。

但是這種開荒都是有計劃,合法度,而且具備強大的官方支持。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每一寸土地都是統治者自己的。即使有能力開荒,也不是你想開哪塊就開哪塊,開荒也需要政府的批准。

即使得到了政府的首肯,開墾荒地也面臨着巨大的困難。

古代生產力水平本來就低,二牛擡槓的原始操作,連正常的耕種都無比艱辛,何況是開墾生地。古代符合種植的土壤並不多(不像現在可以進行土壤改造),燒荒除草,平田整地不是一年就能完成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勞力,農具和畜力。

還有,農田需要配套的水利設施,開墾荒地必須選擇水源附近,如果是河流湖泊,灌溉用水如何獲得?修水渠合不合法?別人的水源人家讓不讓你用?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第3張

水車是一項偉大的發明

水車是中國農耕文明中一項偉大的發明,但那時候的水車屬於宗族財產,甚至都不屬於某個地主,您有使用的權利嗎?解放前我們這裏經常發生大規模械鬥,每次都有傷亡,其原因大都是因爲灌溉用水。如果因爲澆水發生衝突,您一家子打得過一村子老少爺們嗎?我們要了解,土地就是中國農民的命根子,誰敢損害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資源,無論是誰,他都敢跟你拼命。

如果是這樣,就算有能力也有錢,人家爲什麼不直接買現成的良田呢?因此,開墾荒地根本就不是貧窮者能夠完成的。“愚公移山”是精神層面的鼓勵,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無力墾荒,還不如給地主打工,我只負責種地交租子,其他的一切那是東家的事,跟我沒關係,我也不負那個責任。

現代農業技術能夠保證主糧的高產量,動輒畝產過千斤那是很正常的事。但在古代的耕種條件之下,稻米和小麥能有200斤的畝產就算是最好的田地了。而生地變成熟地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窮人很難捱過這個艱難的週期。

中國很多農作物都是外來品種(多爲明代時期),在這之前,可供種植的農作物非常有限,除了主糧,還得種點蔬菜和麻棉。要不您吃飽了,但穿什麼?即使“故人”來了,您也沒有“把酒話桑麻”的條件不是?但蔬菜和麻棉對土地的要求非常高,生地基本上種不成。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第4張

戰爭的受害者永遠是農民

中國歷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多少次土地的分割,重組與擴張,農民都是受害者。就算您辛辛苦苦開了三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沒過幾天,說不定就會遭到“外國”的侵略,到時候,腳下這塊土地到底是誰的,您說了不算。

還有更關鍵的,古代是有農業稅的,開荒需要向當地政府報備,才能獲得種植的權利。只要種地,就得繳稅。風調雨順,老天爺照顧,還有可能“多收三五斗”。如果遇到天不作美,盜匪猖獗或兵荒馬亂,地主家基本上都沒什麼餘糧。墾荒者不要說繳稅,自己不被餓死就算老天有眼了——電影《1942》中的老東家,下場並不比瞎鹿一家強多少。

提起剝削,我們必須用縱向的歷史觀去考察。土地公有之前,私有制已經在中國沿襲了將近3000年,24次的朝代更迭,也沒有根本改變地主與農民的關係,說明這種“剝削與被剝削”關係,在封建制度之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古代農業生產是什麼樣的 農民開荒到底有多難 第5張

有時候地主也很慘

在特殊時期某種思想的推動之下,我們常常將劉文彩和黃世仁釘上橫徵暴斂,吃人不吐骨頭的魔鬼式標籤。但在那樣的制度之下,他們並沒有錯(當然,逼交租子和強搶民女肯定是罪無可恕)。因此,用“好人”或“壞人”來定位兩個階級,似有不妥之處。

試想,田地是人家祖上幾代人辛苦經營的財產,所有的農具和牲畜都是人家自己的,政府的稅收一分也不能少,還得提防“匪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的盤剝……而這些風險和壓力顯然不會落到佃戶頭上——如有動盪,地主們首當其衝,佃農還是佃農。

實不相瞞,在下的家族在解放前也是擁有70畝土地的“小地主”。據我奶奶說,家裏一共僱了6名長工,農忙時再臨時僱人。但當時所說的“富裕”也僅僅是有點存糧,饑荒年不至於捱餓,其中15畝好地用來種鴉片,能夠保證全家的經濟來源,僅此而已。

而且長工們也和他們一起吃飯,主食都一樣,只不過東家多個菜而已,我奶奶當時也算是富人家的大小姐,但她們小時候也都穿着補丁衣服上學,吃着粗茶淡飯長大。

那時候馬匪肆虐,1948年,靠城近的地主家悉數被搶,但佃戶們都很安全。我奶奶家裏準備了幾桿漢陽造,隨時準備抵抗。擔驚受怕的日子一直持續到49年解放——說白了,地主也不容易。

大農業時代纔有開墾荒地的可能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革,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也是人類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客觀看待過去的事情,應該也是一種進步與發展的態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