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農家,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的農學思想、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思想在世界上都曾居於先進行列。早在戰國以前就產生了專門從事農業研究的羣體,漢代史學家班固稱之爲“農家者流”,與諸子並稱於世,合稱“九流”。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農家曾因與儒家論戰而引人注目,並在先秦得到較大發展。儘管農家在諸子百家之中並不處於顯要地位,但這一學術流派亦對當時和後世產生重大影響,乃至後世史志、叢書和私人書目多設“農家類”,收錄農家著作。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一、農家

1、農家的概念

“農家"一詞最早出現於《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被列爲九流十家之一。如儒家、法家、道家等學派一樣,農家在開始時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流派,而是後世爲了研究的方便,纔將某一類的學問歸爲某一流派。孔子日:‘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漢書》中所說的農家包括播百穀、勸耕桑的關注農業生產之人,還有就是強調農業的重要性、以農治國之人。但並不是所有學問涉及前面這些方面的都可以稱之爲農家,而是此人或此一類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上述這些方面,研究農業生產和關注農業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的一派人都可以歸結爲農家。

2、秦以後農家與先秦農家的傳承

農家起源較早,正式形成於戰國,其以農宣教,亦注重農業技術研究,在百家爭鳴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主張和觀點,參與了與儒家的論戰,並形成了若干派別。秦漢以後,有志於農者繼承和發揚了先秦農家的學術研究傳統,重農宣教思想有所弱化,並與其它學派的相關思想相融合;但在農業技術研究方面卻不斷充實研究內容,拓寬研究領域,使農家的學術研究繼續向縱深發展,與先秦農家一脈相承,並最終形成以傳統農業生產爲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羣體。古代學者中,最早使用“農家”之稱,並下嚴格定義的乃漢代班固,所以,研究農家者不能不引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對農家的界說和對農家著作的著錄,從班固對農家的定義和其所開列的農家著作來看,有六種恰恰出自漢代,可見班固並沒有把農家只界定於先秦,其在最早定義農家的時候便肯定了漢代農家與先秦農家的一脈相承關係。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第2張

二、先秦農家

1、古代農家的首個活躍期

春秋戰國之際是我國由奴隸社會跨入封建社會的劇烈動盪期,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界也相應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學派分別代表着社會上各個主要階級與階層,針對激變的時代,提出各自學術主張和理論。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技術也取得較大進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注重農業科學研究的農家也應運而生。農家招徒講學,以農宣教,遊歷各國,參與了百家爭鳴,在先秦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得到較大發展,出現了古代農家的第一個活躍期。在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下,諸子在治國理論上各抒己見,一批卓越的思想家也脫穎而出,爲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們在諸侯國間遊學論道,一時間各種學說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各學派觀點有着衆多分歧和對立,“各持一端,崇其所善”。儘管如此,但在農業問題上卻取得驚人一致的認識,各學派代表人物都曾認真思考過農業在剛剛確立的封建政權中的地位,以及統治者如何有效地控制農業和農民等問題,因此,儘管角度不同,先秦諸子無一不談農業問題,就連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也曾表示過對精耕細作農業的讚賞:“昔予爲禾,耕而魯莽之,則其實亦魯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則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予來年變齊,深其耕而熟之,其禾繁以滋,予終年厭饗。”其他學派更是如此。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第3張

百家爭鳴中,各學派都一致認識到農業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孔子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汗史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管子》載:“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都視農業爲治國之本。墨家也非常重視糧食生產:“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但是,由於各個學派所處的立場不同,治學的方法和目的也不同,致使他們對農業的論述僅侷限於理論層面,而對於技術和實踐層面的論述較爲缺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先秦時期儒、法、道、墨等諸家及其主張,既引導又推動中國古代農家登上歷史舞臺。

三、秦以後農家文化的傳承

1、先秦農家並未消聲滅跡

在秦以後較長的歷史時期內,農家雖不像儒家、道家等那樣爲人矚目,但也不像部分學者所說,在秦以後就銷聲匿跡了。不可否認,在研究重心上,秦以後農家與先秦農家的確存在區別,農家政治說教方面的內容有所弱化,其研究農業的學術特色卻得到強化,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秦漢以後農家與先秦農家一脈相承的關係。在秦代以後的2000多年中,始終有一批知識分子繼承先秦農家傳統,注重總結和推廣農業生產技術,爲農學研究作着傑出貢獻。在2000多年中,農家學者代有新增,農家思想不斷傳承和發展,研究的內容和領域也不斷創新和擴展。兩漢是農家在秦以後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期,相對較短的歷史時段內出現過較多農家學者,且成果豐碩。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第4張

西漢期間還出現許多未能留下姓名的農家,《漢書·藝文志》著錄的農九家中,肯定爲先秦農家的僅((神農))和((野老》兩家,《宰氏》、《尹都尉》、《趙氏》和《王氏》四家無考,明確《董安國》、《蔡癸》爲漢代農家。兩漢農家的成果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新技術上和新農具上。趙過在總結以前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代田法”,並有計劃、有步驟的推廣之,收到明顯效果,而且在農業技術和勞動組織等方面多有發展,對土地的合理經營和精耕細作以及提高生產效益都具積極作用。兩漢時期,先秦的多派農家己經完全融合爲一派,無此派彼派之分。綜合性農書的兩個主要類型,農業全書和農家月令都於兩漢形成。可見這一階段是秦以後農家活動的第一個高峯期,既繼承了先秦農家的某些特徵,也爲後世農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確立了方向,起到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第5張

2、先秦農家的貢獻

在政治方面,農家有其獨到的見解。戰國時各個國家爲了強國富民都在追尋着有效的治國方法,這時的學士們各抒己見,紛紛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如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儒家推崇仁政、道家無爲而治等等,對於農家來說,治國的理想便是以農治國。在哲學方面,農家崇尚的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在保存下來的有關農家思想的著作中,包含了很多樸素自然的哲學思想,如《呂氏春秋》中有關農家的幾篇,特別是有關農業技術的後三篇更是體現了這類思想。在曆法方面,二十四節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漢時已發展完備,在二十四節氣發展完備的階段正好也是農家產生髮展的高潮時期,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的深刻關聯不得不說與農家的貢獻也是分不開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代社會制定的爲了輔助農業生產從而加以補充的一種曆法,因爲中國的農曆制定既遵循太陽的運行狀況也遵循月亮的運行狀況,所以不能全部準確的反映太陽的運行週期,而從事農業生產卻必須熟悉太陽的運行週期,這樣才能合理安排農事,因此在曆法中補充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可以指導農民在何種季節從事何種農事,可以說是農業生產的時刻表,對農業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王朝對農業如此看重 先秦農家真的消失無蹤了嗎 第6張

結語:

農家思想產生於社會動盪的戰國時期,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其思想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產生了“君民並耕"等獨具特色的思想主張,成爲先秦文化中的一抹亮筆,並在其形成發展的先秦時期有一定的建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後來由於種種內外因素其思想理論逐漸枯竭,發展受到衝擊。儘管如此,其重農的理論基礎成爲了諸子學派治國理論的重要構成因素,並與諸家思想融合豐富,農家自身也轉變關注的角度關心農業民生,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着自己的影響力,爲古代社會文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依然閃耀着光輝。

參考文獻:

《國語》

《史記》

《漢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