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趙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戰國時期,趙國是個特殊的存在,在百年之間,它一度可以與虎狼之秦單獨對抗,甚至能夠互有勝負;戰國的四大名將,這兩個諸侯國平分秋色;雙方投入了百萬兵力的長平之戰,在整個世界古代史上都極爲罕見。

同時,與秦國一樣,趙國也經歷了通過改革、由弱變強的過程。但在雙方的國運之戰——長平之戰中,趙國遭遇完敗,從此由盛轉衰,並不可避免地走向滅亡;獲勝的秦國則從此打遍天下無敵手,統一天下變得順理成章。

曾經擁有戰國頂級雄主趙武靈王的趙國,爲啥會被歷史淘汰?這事還真的跟趙武靈王有關——趙國的三大難題,他只解決了一個半,這就讓趙國像個半條腿走路的壯漢,怎麼跑得過幾乎毫無弱點的秦國?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春秋年間,趙氏作爲晉國六卿之一,一直是個堅忍、頑強的家族,曾兩次在近乎絕境的惡劣政治鬥爭中實現了浴火重生(趙氏孤兒事件,以及智氏聯合韓、魏攻打趙襄子)。但隨着戰國時期的到來,面對更趨激烈的競爭格局,趙氏雖升級爲諸侯國,但身上固有的問題也隨之顯現,並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束縛:

第一,地緣環境惡劣

三家分晉後,趙國分到手的地盤確實談不上美好。它既沒像魏國那樣佔據原晉國的膏腴之地,又不具備秦、齊那種阻山帶水的地理條件;相反,它地處相對貧瘠的北域,四面受敵——北有燕國和東胡部落(鮮卑、柔然、契丹等遊牧民族的祖先),南有在戰國初期強盛一時的魏國,西鄰尚武鐵血的秦國、馬背上的樓煩部落,東有強齊和兇狠一時的中山國。在冷兵器時代,這種四面受敵的地理位置,往往意味着安全性的大幅度降低,趙武靈王改革前,趙國一直深受其害,時常被裹進來自各個方位的戰爭中。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2張

第二,綜合國力弱

在戰國前期,各大列強都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比如楚國疆域遼闊、物資富饒,在南方沒有天然的敵人;齊國偏安於東方,工商業發達,春秋數百年間一直都富得流油;魏國最早推行法家變革(李悝變法),政治、經濟、軍事無不稱雄一時,魏武卒更是讓各國吃盡苦頭;秦國江山險固、四塞之地,並且憑藉後發優勢積極推行變法......相比之下,無論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軍事實力、經濟條件,趙國都乏善可陳,他們不僅曾被魏國佔領過都城,甚至面對中山國也吃過大虧。  第三,趙國一向有高層內訌的傳統

當初趙襄子與韓、魏瓜分晉國,爲趙國的成立打下基礎。但趙襄子死後,趙國高層連續動盪:他選擇侄孫趙浣位繼承人,即趙獻子;但隨後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驅逐趙獻子自立,並把位子傳給兒子;後來趙人又殺了趙桓子之子、迎回趙獻子。

趙烈侯死後,弟弟武公接班;武公死後,趙國人擁立趙烈侯的兒子趙敬侯,這下武公的兒子趙朝不願意了,他聚衆作亂失敗後逃往魏國,向魏武侯借兵扭頭攻打邯鄲;

而當趙敬侯死後,趙成侯繼位,公子趙勝(不是後來的那位平原君)同樣不服氣,糾結自己的勢力作亂;

而在趙成侯死後,公子堞冒出來跟太子趙語爭國位,太子最終獲勝,是爲趙肅侯;

而趙肅侯的兒子趙雍,正是趙武靈王,他是少見的正常繼位的趙國國君。

可以說,趙國自立國後,就一直沒能妥善解決國君繼承流程這一難題,導致內亂頻繁爆發,統治階層的精力過多消耗在內鬥上,其他方面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遭受巨大損失。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3張

在戰國初期,趙國跟秦國頗有些難兄難弟的意味。秦國的幸運,在於出現了厲行改革的秦孝公;但趙國也不差,誕生了能夠改變國運的趙武靈王。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趙武靈王確實不辱使命,他既有理想、有抱負、有格局,懂人心、懂權謀、懂博弈。對於他的最卓越貢獻,可以用史書中的一句話來概括:

趙武靈王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

短短一句話,總結了趙雍乾的三件事: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4張

第一,胡服騎射改革。

趙武靈王通過長期考察,總結出中原車戰與遊牧民族騎馬作戰之間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路,在趙國推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即脫下傳統的寬大戰服、改穿緊身靈活的胡服,改步兵、車兵爲機動性更強的騎兵。這一改革,從根本上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使其能夠直面秦國。

站在今天的視角來看,胡服騎射改革貌似平平無奇,但我們要知道,那時華尊夷卑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趙武靈王的這一設想無疑是驚世駭俗的。因此,推行胡服的過程中,勢必會遭到來自各個階層的巨大阻力。

而趙武靈王通過自己的謀略解決了這一難題,他“擒賊先擒王”,以家族利益、國家發展等至關重要的利害關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動了頑固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叔父公子成。有了這位大佬的支持,其他趙國宗室自然無話可說,改革順利推行。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5張

第二,擊破遊牧民族、開疆拓土

戰國前期,七雄之間達成了一定的戰略平衡,任何一方想要在內部實現大的擴張都非易事,比如魏國攻趙、韓,遭到了齊國的打擊;齊國吞併宋國,慘遭五國聯軍碾壓、幾乎滅國.....

因此,趙武靈王把目光盯在了北方。公元前306年,他“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通過向北擴張,趙國不僅擴大了疆域、獲得養馬場,還收編了大量精於騎射的少數民族將士,推動了趙國實力的滾動式發展。當然,他還聯合領國徹底滅掉了中山國,解決了多年的心腹之患。

正是由於對遊牧民族的卓越武功,趙武靈王被梁啓超贊爲“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

第三,修築北長城。當時的趙國人口只有小几百萬,但就是靠着這點國力,趙武靈王以高屋建瓴,果斷推行了修長城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用這種投資收益率最高的方式,有效抵消了草原民族的機動性、爲華夏農耕文明提供了保障,還使趙國得以集中精力向南與秦國爭鋒。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6張

但是,趙武靈王改革帶有極大侷限性:

首先,政治改革不徹底。胡服騎射改革,除了提升趙國軍力外,還緩和了以代郡、邯鄲爲中心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的矛盾。但是,除此之外,趙國的貴族政治並沒有被觸動,沒有像秦國那樣徹底摧毀世卿世祿制,這就使得趙國雖軍事人才層出不窮、但政治人才卻捉襟見肘,與秦國相比完全處於下風;

其次,趙國沒有什麼經濟方面的改革,史書中幾乎沒有任何記載他們的經濟政策、動作,這意味着趙國的綜合國力並沒有實現突破性發展;相比較之下,秦國的戶籍、土地、稅收等與經濟相關的制度得到了全面革新,爲軍事力量的擴張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7張

第三,內訌問題變本加厲。這正是趙武靈王被餓死的直接原因。

兒女情長,是趙武靈王的一大特點,爲此他幹出了不少讓人目瞪口呆的舉動:

出於對愛妃吳娃的寵愛,他不惜廢除早已被立爲太子的成年兒子趙章,改立幼子趙何;

爲了幫助小兒子熟悉政務,他在壯年時急流勇退、擔任“趙主父”,讓年僅10歲的趙何就任趙王,甚至還爲其配上了當時最強的輔政隊伍;

然而過了數年,趙武靈王又反悔了,他將趙章分封在代郡,賜爵爲安陽君,同樣安排了精兵強將輔佐;

過了不久,他又有了新的思路:將趙國一分爲二,趙章在代郡、趙何在邯鄲,兩王並立。他的這一設想,顯然是爲了讓自己再度統領趙國:利用矛盾、駕馭南北雙方。

不過出乎他預料的是,此時他的兩個兒子已經各自形成了利益集團,趙何身爲國君,手上的力量甚至已經超過了自己。最終在沙丘爆發的兵變,趙武靈王連帶趙章一同淪爲了了犧牲品,一代雄主被活活餓成了皮囊。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8張

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趙國的三大難題,趙武靈王解決了一個半:改變了地緣劣勢、讓軍力脫胎換骨;但卻沒有在經濟上改變趙國,對於政治層面的頑疾,他不僅沒有解決、甚至還助長了這一風氣。

而之後趙國的衰亡過程,也正好是上述問題的投射:

由於政治改革不徹底,趙國的人才隊伍無法與秦國相比,無論是關鍵時刻的戰略決策,還是危機關頭的外交博弈,趙國在秦國面前都顯得像個小學生,源根歸根到底還是在於人力資源不足;

相對於政治清明、充滿鬥志的秦國朝廷,趙國的政治生態讓人側目,僅僅一個寵臣郭開,就能輕而易舉廢掉廉頗、李牧兩員名將;

相對於人人致力於耕戰、綜合國力幾乎毫無上限的秦國,趙國農業乏力、經濟毫無亮眼之處,在關乎國運的長平之戰中,竟然會因爲糧草不足、兵員匱乏慘遭失敗;

到了公元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大地震,下一年又遭受大旱、糧食絕收,“五年,代地大動......六年,大飢”;再下一年,頂樑柱李牧死於反間計,趙國隨之滅亡。

趙國也是經歷改革由弱變強 趙國最後爲什麼被歷史淘汰 第9張

由此可見,什麼樣的國家纔是強國?僅僅軍力強盛還不夠,政治、經濟同樣不能有短板。軍力威震天下的趙國,由於缺乏經濟、政治層面的改革,使得它的軍事力量缺少了足夠的軟硬件支撐,敗給秦國也在情理之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