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趙國被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趙國走上了強兵之路,可以說在戰國七雄之中,趙國的騎兵水平是數一數二的,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白起、廉頗、王翦、李牧四人,其中的廉頗和李牧都是趙國的名將,並且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趙奢在軍事上水平也不弱,但是最終的趙國依然滅國了。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首先要說的是趙國滅亡的內因,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國家的性格,趙國的性格和秦國類似,兩國都處在邊陲地區,秦國在西邊,西邊有遊牧民族西戎,爲了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秦國犧牲了很多。趙國處在北邊,北邊有少數民族北狄,爲了對抗少數民族的騎兵,趙國大力發展胡服騎射。

雖說外部環境類似,但是內部環境卻千差萬別,秦國在整個戰國時期都非常的團結,再加上制度的發展,秦人都十分的好戰。而趙國就不同了,趙國追溯到趙盾時期,從趙盾到趙襄子期間,趙氏族內部的爭鬥十分的嚴重,有過大起大落。到了趙武靈王時期,趙武靈王的兒子爲了上位,發動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最終被活活地餓死在了沙丘。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第2張

趙武靈王的朝令夕改最終葬送了自己,但是也把趙國內部的矛盾暴露無遺。據統計,在趙國的十二代國君之中,有過十一次兵變政變或內亂,這個頻率在整個戰國時期都是少有的。

經常性的臨陣換將也是趙國經常犯的毛病之一,可以說,這個原因就是趙王對自己手下的不信任,耳根子太軟,經常聽風就是雨。最著名的兩次,一次“造就”了長平之戰,這一戰中,趙國四十五萬士卒被坑殺,就因爲趙王聽信讒言,中了反間計,最終把廉頗換了下來,讓當時非常年輕,經驗不足的趙括統領大軍。第二次,又因爲趙王聽信讒言,把駐守邊關的李牧換了下來,結果面對多次失敗和重大損失之後,不得不重新讓李牧回到邊關。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第3張

說完內因之後就是趙國滅亡的外因,趙國所在的地區多數都是山和平原相互交錯,不適合種田,而趙國人口又多,總是要生存的,於是趙國就特別的注重以智謀生,這就導致了頭腦聰明的,能活得下去,但是頭腦不夠用的,活不下去的就去搶。

因爲外部地理環境的緣故,造成了趙國的貧富兩極分化,從趙國的思想家荀況的思想就可以看出趙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在荀況看來,人性本惡,人天生就是壞人,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法律條文的約束,因此就引出了第三個趙國滅亡的因素。

趙國滅亡的第三個因素就是缺少變法家,趙武靈王只是在軍事上進行了改革,但是一個國家要想真正變得強大,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軍事,在政治,法律等方面都需要改。所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由內到外的逐漸變強了,而趙國只是對軍事進行了改革,然後,趙國的強大隻是表現在了軍事上。

戰國四大名將中趙國就佔了兩個 趙國最後爲什麼還是被滅國了 第4張

趙國滅亡的第四個因素源自另外的一個思想,這個思想的提出者名叫慎到,慎到的思想在封建皇權主義者看來是離經叛道的,因爲他所提倡的是反對忠臣,而這也就造成了趙國經常性的會發生政變兵變。

公元前245年,因爲廉頗是前一任趙王任命的伐燕元帥,到了現任趙王上任的時候,想要拜廉頗換掉,於是就把樂乘派了出去,廉頗因爲不服,最終下令把樂乘給殺了,自己則逃往魏國,而趙國的朝野對這類事司空見慣,對趙王的忠心可就可想而知了。

內部不團結,前一任老臣對後一任君王的不滿,國內經常性的會發生各類政變,可以說,就算沒有秦國,就這樣的趙國也撐不了太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