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如果馬皇后還活着,朱棣敢不敢造反?

如果馬皇后還活着,朱棣敢不敢造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福倒”的來源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就與馬皇后有關,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爲標記準備殺人,馬皇后爲消除災難,讓全城的百姓都貼上了“福”字,可有一戶人家因爲不識字,將“福”字貼倒了,於是朱元璋下令將其滿門抄斬,幸虧馬皇后機智說出這是爲迎接您的到訪,特意將“福”字貼倒了,以表示“福到”的意思,馬皇后消除一場災難,百姓們從此將“福”字倒貼,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馬皇后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心地善良的馬皇后去世時年僅51歲,死在了自己丈夫朱元璋和長子朱標前面,在朱棣繼位之後,爲馬皇后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可見朱棣十分重視馬皇后,這不禁讓人們發問,如果靖難之役時,馬皇后沒有死,那朱棣還會不會造反呢?

第一種:很大概率朱棣不會造反

如果馬皇后還活着,朱棣敢不敢造反?

爲什麼說不會呢?馬皇后去世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當初她病的時候,羣臣請求祈禱祭祀,求各方良醫爲馬皇后診治,不難看出馬皇后在大臣們心中的地位,其實這都與大臣們的性命有關。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製造了明初四大案,唯獨胡惟庸案件(洪武十三年)發生在馬皇后死之前,但胡惟庸案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纔算正式結束,很多人都說如果馬皇后在世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空印案時間有待商榷)

在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馬皇后都會站出來保護一些無辜的官員和百姓,她是唯一能勸動朱元璋放下屠刀的人,如果她活着可能也不會出現明初四大案或者明初四大案也不會死那麼多人,要知道明初四大案大致處置近12萬人(野史或者個別歷史學家認爲總數可達20萬人),這裏面有很多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或者朝中文武大將,他們的死也造成了建文帝時期無人可用的局面。

百官們知道馬皇后死的時候,都非常的傷心,朱元璋在馬皇后死後,再也沒有立皇后,但是他殺人的頻率成倍增加,馬皇后死的這一年,朱元璋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正式改爲錦衣衛,錦衣衛成立之後,也標誌着朱元璋的私人“特工隊”正式成立,根據記載朱元璋所處置的人,有十萬人左右是在馬皇后死之後被殺的,文武大臣一時間都活的膽戰心驚。

可見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她若不死很多事情都會改變的。

馬皇后要是活到建文帝繼位,得知建文帝要削藩,我想馬皇后也會加以制止,阻止建文帝削藩,朱元璋封藩馬皇后是同意的,馬皇后十分重視親情,在她眼中認爲,自己的家人爲建文帝鎮守邊疆,這樣十分安全,不至於像外人那樣私通敵人,出現邊疆將領腐敗的現象。

哪怕馬皇后阻止不成建文帝削藩,也會讓建文帝善待他的皇叔們,不至於出現削藩藩王被逼致死的現象,很可能僅會出現削兵權不削俸祿的現象,來穩定藩王的情緒。

第二種:小概率出現靖康之役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曾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於是就分封諸子爲王,把宗室的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爲藩王,其目的就是設法加強皇室本身力量。

藩王不僅有糧餉,還有軍事指揮權,邊境小事都可直接處理,大事才向朝廷彙報,時間一久,藩王勢力不斷膨脹,甚至出現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的局面,九位塞王(鎮守邊疆的藩王)尤其嚴重,如燕王朱棣擁兵十萬,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有人曾向朱元璋勸諫藩王勢力過大,恐怕會出現漢朝“七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朱元璋不信,還將勸諫者打入獄中囚困到死。

朱元璋雖然做了一些規定,規定藩王“不可相互來往”、“不可同時在京”等,可是他的遺訓,卻成爲了朱棣起兵的理由,朱元璋遺訓《皇明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後來稱自己的舉動爲“靖難”,清理建文帝身邊的齊泰、黃子澄等“奸臣”,口號爲“清君側,靖國難”,可見靖難之役也有朱元璋的原因!

建文帝削藩態度過於強硬,處理自己的皇叔完全不顧親情,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建文帝率先拿他開刀,將其全家貶爲庶人,發配到雲南;之後接連削齊、湘、代、岷四位王,四位王皆貶爲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選擇自殺。

在這種被逼無奈的這種情況下,燕王決定起兵造反,出現靖難之役時,如果馬皇后活着,馬皇后也不過70歲左右,參考清朝孝莊太后在三藩作亂時期的作用,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作爲朱棣親生母親的馬皇后,自然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子造反,她一定會想辦法制止這場叔侄之間的戰爭。

哪怕朱棣不顧及自己母親之言,非要處置建文帝的話,以馬皇后在軍中和衆多藩王中的威望,也會造成朱棣成爲衆矢之的,局面也會變得對建文帝有利,不至於出現建文帝失敗的局面。

如果馬皇后還活着,朱棣敢不敢造反? 第2張

馬皇后雖僅爲一介女流,無論是在百姓、將士、臣子乃至於皇帝心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明史》給了很高的評價:“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後勤於內治,暇則講求古訓。母儀天下,慈德昭彰。”她如果真的活到靖難之役時期,想必明朝的歷史也將會被改寫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