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打仗古人是如何提供糧食的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古代打仗古人是如何提供糧食的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大軍出征,是如何供給軍糧呢?真的要浩浩蕩蕩帶上的糧草嗎?

軍糧供應是作戰的生命線。古人針對解決軍糧供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探索,但是長線運輸、開墾軍屯、隨軍攜帶、設置軍倉、以戰養戰、就近籌糧等成爲主要方式。

古代打仗古人是如何提供糧食的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第一,爲保障大規模作戰需要,不得不進行遠距離運送軍糧

古代大軍出征,多是赴邊作戰,而邊境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農業生產規模較小,只有從中原地帶運送糧草才能滿足大規模大軍的需要。漢武帝對匈奴作戰,糧食就成了大問題,於是就徵集民夫來運糧,工具自備,大的家庭用牛車,小的家庭甚至用人來背糧,運糧的隊伍浩浩蕩蕩、不絕於道,遠的地方三千里,近一點的也有一千多裏地。王莽的時候,招募囚徒、甲卒、丁男等30餘萬人,把糧食、兵器等從江淮一帶運送到北邊。這種遠距離、大規模、長時間的運糧,不僅增加了徭役,關鍵是損耗比較嚴重。

《漢書·食貨志》載“千里負擔饋餉,率十餘鍾致一石。”

西漢時,運糧300石就要折損60石。

第二,爲保障長期作戰需要,屯田制度成爲軍糧供應的上上之策

三國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不是正在打仗就是準備打仗,糧食問題很突出。河北的袁紹,官兵靠吃桑葚果腹;江淮一帶的袁術,拿蛤蚌做軍糧;有的部隊甚至出現人相食的慘象。公元196年,曹操打敗了潁川汝南的黃巾軍,繳獲了很多農具、耕牛。羽林監棗祗請求曹操建立屯田制度,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任命他爲屯田都尉,任命河南中牟人任峻爲典農中郎將,共同負責屯田事宜。棗祗和任峻,招募老百姓在許昌的周圍開墾屯田,收穫糧食100萬斛。這種做法被推廣到各州郡,各地倉庫裏很快裝滿了糧食。屯田制使曹操出兵四方時,不用長途跋涉運輸糧食,對他打敗各地軍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爲保障短期戰鬥需要,隨身攜帶少量軍糧而後以戰養戰成爲必要的方式

雖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糧草的運送速度很多時候卻趕不上作戰的需要,特別是像霍去病、常遇春那樣進行騎兵長距離快速機動作戰時,攜帶過多的糧食給養,會影響到大軍的行動速度及行動能力。因此,隨身攜帶一定的軍糧,而後殲滅敵人以戰養戰成爲必要的方法。

古代打仗古人是如何提供糧食的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第2張

第四,建立儲備軍糧的倉儲,成爲軍糧供應相對成熟的方式

看《水滸傳》“林沖風雪山神廟”那一段,當時林沖就是被派去看守草料場的,那也是宋朝儲備軍糧的形式之一。宋朝儲積軍糧的倉廩主要分爲太倉、都倉、省倉和大軍倉等。太倉是京師的各個官倉的統稱,都倉和省倉是置於各州縣的官倉,要說太倉、都倉和省倉是軍民混用的綜合性糧倉,那麼大軍倉就是專供大軍使用的糧倉了。宋朝還設置了專管倉場事務的機構和官吏,有一套完成的糧食收納、保存、管理、供應制度。人要吃糧,馬要吃草,草料場也是相當重要的,北宋陝西沿邊諸州軍鎮寨幾乎都設有草料場。

第五,爲節省運糧開支和應急所需,鼓勵商賈供糧或由部隊自買軍糧

買糧食其實是不簡單的,作戰地區居民的糧食自己都不夠吃,哪能賣給你呢,除非你去搶,搶了就有人造反,畢竟不是最好的辦法,明代在這個方面下了些功夫。公元1370年,爲解決北方邊境作戰軍糧的籌運問題,明代推行了開中法和易粟法。開中法,是招募商人輸送糧米等到北方邊鎮,朝廷賦予食鹽的專賣憑證“鹽引”,商人再憑“鹽引”在產鹽區領取食鹽,然後到指定地方轉售。易粟法,是允許部隊用棉布、茶等物資在民間換取糧食。公元1371年8月,考慮到北平、陝西等地籌運軍糧太困難,朱元璋命令用30萬兩白金、10萬匹綿布,在附近郡縣換取糧米,以給將士。公元1374年正月,又用白金、綿布等物資換取米、麥近8萬石,保障平涼、鞏昌、臨洮的軍餉,用近7萬兩白金換取160餘萬石糧米,保障廣州的軍餉。

古代打仗古人是如何提供糧食的 古人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 第3張

總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打仗,軍糧的供應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受國家的農業生產能力、作戰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但大體上包括遠距離運糧、屯墾、沿線官倉定點保障、隨身攜帶、就近籌糧等幾種形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