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趙國和燕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戰國風雲,七雄並立,每個國家爲圖強爭霸,都有自己的發展戰略和外交策略;在整個戰國時代,燕國對外策略是非常的清晰的,基本上只分爲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抗東部的齊國,另一個則是對抗它西南部的趙國。在戰國中後期,秦國一家獨大,山東六國在強勢的秦國的攻勢之下,可以說是苦不堪言,那時,它們所面對的威脅也基本上來自於秦國;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個國家不得不謀取其它的道路。

與秦國相距比較遙遠的燕國和齊國,則選擇了與秦國周旋,極少與秦國發生正面的衝突,同時又因爲它們與秦國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所以直接的利益衝突也就比較的少,燕國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沾了地理條件很大的光。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燕國與趙國、齊國關係並不友好

按理來說,脣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明白的,有了趙國這個阻攔,秦國就不便北上伐燕,燕國保全自己的宗廟社稷也就有了一層保障;這樣看燕國與趙國的關係應該是非常好的,但它與齊國卻是不一樣的。

齊國與秦國的交好是有政策上的支撐的,在秦國連橫政策和遠交近攻政策的指導下,給了齊國極大的好處,同時,齊國與秦國也沒有根本上的利益糾紛,所以這兩個國家的聯合是有着政治基礎做支撐的。

而燕國本身就是一個依附於其它國家進行生存的諸侯國,在有其它國家幫它阻攔最大威脅的時候,它應該是與這個國家交好纔對;但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燕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非但不好,反而是十分的危險。

燕國與趙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燕國的對趙戰爭,可以說從趙國成立開始就沒有停止過,雖然在對趙的戰爭當中基本上是屢戰屢敗,但燕國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哪怕屢戰屢敗也會屢敗屢戰,絲毫不顧及脣亡齒寒的道理,也不管什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總之,能夠打贏趙國比它的國家宗廟社稷都要重要,可謂是天下之大稽的。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2張

歷代的燕國國君在對趙戰爭上面,所下的功夫是非常之多的,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到了戰國末年,秦國一統天下的腳步已經是非常的緊湊了,而秦國的目標也非常的明確,就是要滅亡山東六國。

燕國爲何不顧脣亡齒寒,死咬趙國不放?

在這個時候,山東六國應該是一條船上的人,生死存亡都是綁在一起的,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因此,趙國對於燕國的屏障作用應該是更加的重要纔對,可是燕國卻絲毫不這麼想,甚至在趙國抗秦戰爭失敗之後,燕國還想趁機發動對趙國的戰爭,從而取得對趙戰爭的勝利,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篇文章我們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燕國和趙國之間的恩怨到底是怎樣形成的?燕國又爲什麼如此執着於對趙國的戰爭?同時來分析一下,戰國末期,燕國的對趙國的戰爭,到底是怎樣的心理導致的?

地理條件導致,燕國只有齊國、趙國兩個鄰國

第一個原因,是因爲燕國的地理條件和發展因素導致;燕國地處北部的偏遠地區,這個國家本身的鄰國就比較少,只有趙國和齊國,所以燕國的對外戰爭方式,就顯得非常的清晰;它與秦國和魏國這樣鄰國非常之多的國家不一樣,它如果想要獲得直接的利益,那麼只能從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國家出手,如此一來,在燕國的對外戰爭當中,對抗趙國的戰爭和對抗齊國的戰爭基本上佔據了全部。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3張

而燕國的發展政策又是秉持依附於其它國家進行生存的基礎的,燕國的背後其實是有着其它國家進行支持的;因此,燕國在對抗趙國或者是齊國時有些肆無忌憚,可以說是一種狐假虎威的行爲。

燕國依附魏國,使趙國不敢獨吞中山國就比如在戰國初期,燕國的倚仗就是中原地區最爲強大的魏國,有了魏國作爲它的支撐,在對抗趙國的時候就有些如魚得水了;那時,趙國和燕國共同爭奪中原地區的中型諸侯國中山國,按理來說,趙國的實力是要強盛於燕國數倍的,與它進行比拼,燕國並不能夠佔到好處。

所以,在爭奪中山國的過程當中,燕國也是屢屢失敗,眼看着到手的肥肉就要被他人吞入肚中,燕國便急切地尋找依靠,而有了魏國的支持形勢就大不一樣了;在魏國的支持之下,趙國不敢再對中山國有着明面上的非分之想,雖然在暗地裏依舊與燕國較勁,卻不與燕國發生正面衝突。

雖說燕國也沒能在魏國的支持之下直接吞併中山國,但至少這塊肥肉也沒有能夠落入自己對手的手中;所以說,燕國的對趙政策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它國家對它的支撐有着極爲重要的關係。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4張

燕趙兩國經歷上百年戰爭,積怨甚深

第二個原因則是燕國與趙國積怨甚深的緣故;燕國與趙國經過上百年的爭鬥,兩個國家的恩怨已經是非常之深了,歷代的燕國國君都將打敗趙國,作爲自身揚名立萬的一個方法;歷代的燕國國君對待趙國的態度都十分的不友好,那怕是到了燕王喜這一代,這樣的作風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燕國是老牌諸侯國,看不起沒有高貴血統的趙國趙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三家分晉之後它才成立,而燕國卻是一個西周時期老牌諸侯國,對於趙國這樣瓜分國家權力而形成的新型諸侯國並不放在眼中,這種看不起,並不是因爲實力上的壓制,而是因爲一種在血脈上的不相同,簡單粗暴點來講就是在燕國人看來趙國明不正言不順,只是一個小打小鬧的跳樑小醜,並沒有高貴而且正統的血統。

同時,趙國又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自從建國開始它的軍事實力發展的就非常迅速,在戰國初期,除了魏國也就趙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在中原地區,有着比較多的話語權了,而那時魏國雖然說實力強盛,但也沒有後來秦國那種以一敵六的實力,所以諸侯國還都是有着那種統一的夢想的。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5張

燕趙兩國進行實力擴張時,都把對方作爲跳板因此,實力擴張也就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如此一來,與趙國相鄰的燕國也就首當其衝了,而燕國本身的實力就比較弱小,所以在趙國對抗燕國的戰爭當中屢屢失利,趙國也一直都把燕國當成它發展道路上的跳板,這就給趙國和燕國之間的仇恨埋下了禍根。

因此,在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趙國與燕國的關係幾乎都是勢同水火的,哪怕有着幾次的聯合,兩個國家也都各有各的小心思,要麼是象徵性的出兵,要麼是看在魏國或者楚國的面子上面和心不和地聯合在一起。

燕國不顧脣亡齒寒,執意攻打趙國

至於爲什麼到了戰國末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的時候,燕國還妄想對抗趙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們上述所說的那幾個歷史遺留問題之外,還有一些客觀原因,也是導致燕國不顧脣亡齒寒的道理,執意攻打趙國的理由。

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下降,燕國趁機報復首先,趙國因爲經歷了幾次戰爭的重大失敗,尤其是經歷了長平戰爭之後,趙國的實力大幅度下降,失去了四十萬士兵,趙國曾經引以爲傲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在燕國人看來這便是它們攻打趙國的一個絕佳時機,以往趙國與燕國的戰爭當中都以燕國的失敗而結束,燕國也因此承受了很多的損失,割地賠款等等都讓燕國顏面盡失。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6張

所以燕國急切的需要一個機會戰勝趙國,來重整它作爲西周開國諸侯的雄風,而當下正是趙國跌入谷底的時候,在燕國的對外戰爭當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能夠獲得勝利的機會,燕國急於用這次的勝利來證明自己,所以也就顧不上外界的潛在危機了。

燕國錯估中原局勢,幻想天下共主的環境其次,燕國這個國家其實一直都生活在一種不恰當的環境當中,也就是說它對中原局勢的瞭解實際上是有偏差的,這可能是因爲它身爲西周開國諸侯的歷史底蘊,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因爲在燕國這個國家看來,整個天下哪怕是統一也只能是像西周那樣,形成一種天下共主的環境,各大諸侯國還都是會存在的,所以它並不認爲秦國有消滅它的可能,或者說,哪怕是秦國要消滅它,它的宗廟社稷也能夠得到保存。

畢竟對於燕國來講,是臣服於西周還是臣服於秦國都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再多一個天下共主,它還依舊做它的諸侯國,對它的統治其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燕國一直有着一種天不滅燕的幻想,從來都不認爲國家會面臨生死存亡,所以它才能夠毫無忌憚的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發動對趙國的戰爭。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7張

燕國所奉行依附強國而生,夾縫生存的策略

再者,燕國所奉行的政策就是依附於其它的國家進行生存,這個國家是魏國、是秦國、還是其它的國家,對於它來講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只不過是借力來保護自己而已。;到了戰國後期,因爲長平之戰的爆發和後續邯鄲之戰的發生,讓秦國這個國家也跌入了發展的低谷。

這時,秦國將燕國看的比較重要,與燕國進行了聯合,也給了燕國一定的底氣讓燕國覺得自身是有資格與趙國進行爭鬥的,所以它纔會在趙國的發展跌入低谷的時候,迫不及待地發動對趙國的戰爭。

但卻沒想到戰爭的結果讓燕國大吃一驚,那個時候廉頗本身是要帶軍南下抗秦的,而燕國卻突如其來地發動了戰爭,趙王盛怒之下命令廉頗揮師北上對抗燕軍,毫無意外的燕國還是以失敗告終,而這場戰爭的爆發也讓燕國和趙國的關係跌入了冰點,更讓燕國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着更大的困難。

討論

筆者認爲,燕國對趙國不講究與領爲伴,不顧及脣亡齒寒的道理,除了上述幾種原因外,大將劇辛的支持也是讓燕國攻打趙國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有了劇辛的支持,燕王喜才認爲他的計劃可行。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8張

劇辛是燕趙王時期的名臣,並且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他既能夠輔佐燕昭王進行變法改革,改善國內的發展環境,向燕昭王提出改善奴隸的生存環境,以及改良相應的土地政策、軍事力量的發展政策,讓燕國的國力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讓破敗的燕國有了中興的跡象,同時又能在樂毅伐齊的過程當中也起到關鍵的作用。

樂毅伐齊時,劇辛幫助燕國獲得衆多領土同時,劇辛還能夠幫助樂毅南征北戰,是一個統兵作戰的好手,也正是他向燕昭王提出逼迫齊國割地的建議,讓燕國在那場戰爭當中獲得了很大的土地利益;其實樂毅在攻破齊國之後,更多的目光放在了齊國的糧草和財寶上面,並沒有過多的佔領它的領土,如果不是劇辛這一個提議,那麼在後來田單復國之後,燕國在這場戰爭當中所獲得的利益將會更少,付出的代價也就相應的增多。

因此,燕昭王時期的劇辛是一個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人,對國家的發展也是做出過巨大的貢獻的,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也是非常之高,只不過後來燕昭王去世,伐齊行動功虧一簣之後,劇辛也就漸漸地淡出了燕國的朝堂。

智勇雙全的劇辛,老年變得剛愎自用但這不代表着它的威名在燕國就沒有的影響了,後來燕王喜爲了能夠獲得支持便請出了曾經的名臣劇辛,而那個時候的劇辛已經年過七十,已經從曾經那個智勇雙全的大臣變成了剛愎自用的人,它並沒有很獨特的分析燕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也沒有認識到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發展,還停留在燕昭王中興的階段,深陷在燕國的強盛當中無法自拔。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9張

劇辛非常支持燕王喜的計劃,並還請命親自領兵作戰,有了劇辛這位非常有影響力的大臣的支持,燕國的其它官員也就不好再多說什麼,況且哪怕再多說些什麼燕王喜也不會聽得進去。所以說,一場對抗趙國的軍事行動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可是讓劇辛萬萬沒想到的是,燕國完全不是趙國的對手,就連他自己也在那場戰爭當中犧牲。

綜述

筆者認爲,燕國對趙國的態度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多方面原因的,但原因歸原因;我們在這當中,也能看出燕國邦交政策的雜亂無章,事實上,燕國最終的滅亡與它所奉行的這種政策有着極大的關係。

這種政策並不能夠很好的發展自己的國家實力,畢竟它是一個依附於其它國家而生存的諸侯國,既然是依附關係,那麼燕國的生存和發展必定會受到被依附國家的牽制,就比如它曾經依附於魏國那樣,哪怕魏國能夠給它提供支撐來對抗趙國,但魏國也絕不允許燕國私自吞併中山國,這也表明被依附的國家是有着危機意識存在的。

燕國因爲弱小纔會選擇依附,而燕國一旦強大起來也會成爲一個禍患,所以這種依附關係也是一種無形當中的壓制關係,讓燕國在獲得支撐的情況之下,也沒有辦法很好地發展自己的國家實力。

俗話說脣亡齒寒 燕國爲什麼一直抓着趙國不放 第10張

而到了戰國後期,燕國依附於秦國的時候也是如此,秦國表面上雖然把燕國看的比較重要,但卻漸漸的將對於燕國的這種倚重轉變成了控制;不過可惜的是,燕國對這種態度的轉變毫無辦法;它既沒有能夠去發展自己國家實力的基礎,也沒有能夠對抗秦國的實力,所以最終才只能將整個國家的命運都擔負在一個刺客身上,纔會走上那天天下之大稽的道路。

因此,我們通過燕國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一個國家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當中,必須順應局勢的要求,整個天下局勢的發展是有自己的定律的,必須在這種局勢的要求之下進行創新和發展才能夠保證實力的穩步提升,才能夠保證自己不爲人魚肉,不然的話,最終的結果肯定也與燕國別無二致;而這樣的結果,對於一個擁有幾百年歷史底蘊的諸侯大國來講,確實太過於悲哀。

參考文獻:《史記》、《呂氏春秋》、《左傳》、《戰國策》、《漢書》、《資治通鑑》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