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墳墓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人非常重視對“墳墓”進行保護,這是封建社會由來已久的文化傳統,古人重視墳墓保護有着深刻的社會背景原因,它體現了古人帶有迷信色彩的生死觀與濃厚的“禮法”觀念。社會背景主要有三個方面: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一)古人的生死觀

在古代社會,人們心中存在“靈魂不滅”的思想觀念,認爲人死後,靈魂還沒有消失,而是在“地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古代把墳墓也稱爲“陰宅”。因此,古人“事死如事生”。保護死者的墳墓完好,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生者莫大的安慰,死者不被打擾,生者也能獲得安寧。

(二)古人的孝道觀

儒家的思想在古代社會長期佔據着主導與統治地位,其中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觀深深地紮根於每個人的心中,這就要求對活着的尊長要盡孝,對死去的尊長同樣也要盡孝。保護死者墳墓不被打擾,是對死者繼續盡卑幼的一片孝心,這也體現了濃重的家族主義傳統。祖墳的安寧,也同時能保佑子孫後代生活的繁榮興旺。

(三)統治者的提倡

統治者用儒家思想統治國家與百姓,封建王朝重視和提倡保護墳墓,是對儒家孝道觀的最好詮釋。每個人能堅守孝道,整個家族就穩定了,對國家就才能“忠”。統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國家的長期穩定。 因此,保護先人的墳墓是由來已久的社會傳統,關乎人之常情,與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都息息相關。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第2張

清代以前的“發冢”行爲

保護墳墓歷史久遠的古代文化傳統,但是與此相反的是,“發冢”也是由來已久的社會現象,這就對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觀念形成了巨大的衝擊。“發冢”現象在史書中多有記載。

漢朝至五代十國時期的“發冢”行爲

早在《史記》中就有關於“發冢”的記載:“掘冢,奸事也。”《漢書》也有“發冢”的記載:王莽廢哀帝傅皇后,命令她自殺,“發掘帝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陵”,換以平民禮來埋葬。《後漢書》中關於督郵張儉“發冢”的記載:“建寧二年(169),喪母還家,大起塋冢。督郵張儉因舉奏覽貪侈奢縱,又豫作壽冢,石槨雙闕,高廡百尺,破人居室,發掘墳墓。”宦官侯覽利用手中權勢,傾普通百姓私建邸宅,他爲了給母親建壽冢,甚至還肆無忌憚地發掘墳墓,被督郵張儉劾奏。在《三國志》中記載:“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董卓進入洛陽後,發掘墳墓以取寶物。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第3張

《晉書》有一則死而復生的“發冢”故事:“(魏)明帝太和三年(229),曹休部曲丘奚農女死復生。時又有開周世冢,得殉葬女子,數日而有氣,數月而能言,郭太后愛養之。又,太原人發冢破棺,棺中有一生婦人,問其本事,不知也,視其墓木,可三十歲。”《宋書》關於“發冢”的記載也非常生動:“晉惠帝世,杜錫家葬,而婢誤不得出。後十餘年,開冢祔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頃漸覺。問之,自謂當一再宿耳。初婢之埋,年十五六,及開冢更生,猶十五六也。嫁之有子。”此處關於“發冢”的記載有着強烈的傳奇色彩。

古人爲什麼對墳墓如此重視 古代的發冢又是什麼 第4張

《陳書》也出現“椎埋發掘,毒流泉壤,睚眥殭屍,罔顧彝憲”的“發冢”現象,即發生“出賣居民,盜掘墳墓,流毒深入泉水土壤,褻瀆殭屍,完全不顧王法”的混亂現象。《魏書》中劉曜向西與張駿相勾結,南邊臣服於仇池,窮兵黷武,再也沒有安寧之時。又徵發六百萬人力,營造他父親及妻子的兩座墳冢,下面通三泉,上面高達百尺,砌壘石基,周長二里,“發掘古冢以千百數”。《周書》裏的博陵郡公賀蘭祥“見有發掘古冢,暴露骸骨者”,於是命令當地官員收殮屍骨重新埋葬,結果當天就下了及時雨。這一年大豐收。“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發掘,至是遂息。”《南史》有太守玄象“發冢”的記載:“玄謨從弟玄象,位下邳太守。好發冢,地無完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