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時百姓爲何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傳教士的救濟?

清朝時百姓爲何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傳教士的救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光緒二年(1876年),“丁戊奇荒”席捲晉、豫、陝、魯、直隸五省,餓死人數多達千萬。山東青州的饑民開始“吃大戶”—結夥佔領某個富戶的家,在那兒生火做飯,吃空這家再去另一家。

清朝時百姓爲何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傳教士的救濟?

但饑民到底膽怯,想找個靠山。作爲“朝廷不敢得罪”的存在,外國傳教士成了他們努力爭取的對象。曾有兩個秀才趕來拜訪當時在青州的傳教士李提摩太,跪求他做饑民的首領,組織他們暴動搶糧。李提摩太拒絕了,因爲暴動一旦開始便難以收場,將帶來更多苦難。

李提摩太在山東做了一年多的賑災工作,於1877年秋天來到災情更重的山西。他在此見到“人間地獄”般的慘狀—一位母親獨自將餓死的兒子扛到城外,埋在雪地裏;一箇中年男子走着走着便搖晃起來,然後被風吹倒,再沒爬起;一堆赤裸的屍體橫在路邊,他們的衣服都被扒走換吃的了……但他們並沒像山東人那樣搶劫富戶。對此,李提摩太曾試着給出解釋,比如當地官府有嚴禁搶劫的高壓政策,同時強迫富戶“捐糧保村”。但還有一種更殘酷的可能性—災情持續蔓延,當地已找不到可搶的富戶了。

其實山西饑荒與清廷的“國產鴉片”政策有直接關係。1859年,清廷爲增加財政收入而將罌粟種植合法化,此後十餘年間,山西百姓捨出一半農田來種罌粟,導致糧食儲量與產量急劇下滑。如此一來,即使所謂“富戶”也沒多少餘糧。

山西官府之所以允許李提摩太前來賑災,是因爲災情過於慘重,其實清廷一直對“示好”的洋人十分警惕。丁戊奇荒期間,曾有日本駐華公使前往總理衙門,表示日本民衆願向山西饑民捐糧,而且這批糧食已運達天津,但總理衙門在充分表達謝意後婉拒了。

李提摩太等人此番賑災也引起了清廷的注意,河南學政瞿鴻禨將他們的行蹤密報給清廷,說他們想借賑災的名頭收買人心,順便窺探大清的虛實。山西巡撫曾國荃很快接到諭旨,命他勸這些傳教士離開山西。所以,李提摩太第一次求見曾國荃時受了冷遇。但因災情過於慘重、確實需要各方援助,曾國荃沒趕走李提摩太,而是在給清廷的回覆中誇他態度端正、沒什麼異動。

除了清廷,很多士大夫也對李提摩太的存在感到如坐鍼氈。1877年,蘇州士紳謝家福剛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押送一批饑民從南方返回原籍。他在歸途中聽聞李提摩太等人在山東賑災,立刻緊張起來,給熟識的江南士紳寫信,鼓動他們聯合起來對抗洋人“傳播異教”。

清朝時百姓爲何寧願餓死也不願接受傳教士的救濟? 第2張

在與傳教士的“賑災競爭”中,謝家福主張以收養難童爲先,因爲兒童心智未開,最易被異族蠱惑。這一主張在江南的士大夫圈子中獲得普遍認同,所籌經費幾乎全部用於收養難童。有人建議謝家福分出資金來開設粥廠,以解饑民的燃眉之急,卻被斷然拒絕,“成人有覺悟,可以慷慨赴死;兒童不識大義,容易失節於洋人。”

謝家富所說的“成人有覺悟”並非虛言。1877年,山東有些饑民寧可餓死也不接受傳教士的救濟;河南有些饑民到處散佈謠言,說傳教士借賑災之機行虐待之實,並在傳單上把他們畫成凶神惡煞。於是,傳教士的賑災活動在河南開展得最爲艱難,開封百姓貼出“寧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的標語,還有書院要罷課“與洋人打仗”,官府也揚言不保障傳教士的生命安全。最終,傳教士不得不放棄救濟河南饑民的計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