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貝殼和貨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前言

有人說,錢買不來開心,買不來時間,其實這說的也有道理,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錢可能不一定快樂,但是沒錢一定不會快樂。

錢能通鬼神之說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錢可以買到食物,也可以買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有的時候,錢就能買來我們的快樂。

現代的錢其實就是一種貨幣,貨幣的概念早在古代時就有了。最初時候的貨幣並不是今天我們所用的紙幣,而是一種海邊精美的貝殼。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的“錢”就是一種貝殼,貝殼就是那個時候的貨幣。說到這裏可能就有很多人在想,貝殼既然被用來當做貨幣,那爲什麼大家不多撿一些讓自己變得富有一些呢?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這其中的原因。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古人最初買東西時的“付款方式”

以物易物是古人最初買東西時的“付款方式”,也可以把這種行爲稱爲交換貨物。

原始社會時期,國家沒有得到統一,自然就沒有後來所說的貨幣統一,人們買東西時,是根據缺少什麼或者別人需要什麼,然後以物易物。

不同地方的有着不同的資源,這就使得他們稀缺的東西也就不一樣,比如說在海邊生長的人,海鮮就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對於生長在大山的人來說,獵物並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對於生長在平原的人來說,五穀並不是他們最稀缺的物資。

原始社會時期,人口很少,因此沒有今天所說的集市,人們缺少某種物資時,只需要和鄰居或者周圍人交換即可,如果周圍人也沒有,那麼就說明這個東西並不是生活必需的物資。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以物易物並沒有什麼弊端,但是隨着人口慢慢的變多,需要的資源越來越多,以物易物就出現了弊端。比如說不能很好的判斷交換貨物的價值,而且攜帶也不方便,但是這個時期的人們也只知道以物易物可以獲取他們需要的資源,因而只能繼續這樣。隨着矛盾的加深,古人智慧的顯現,終於,貨幣誕生了。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第2張

古人用貝殼當做貨幣的過程

用貝殼當做貨幣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並沒有所謂的審美觀,那時候的人們就連活着都很困難。以物易物也是當時的常態,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和思想也就發生了變化。

用貝殼當做貨幣其實除了貝殼本身的意義有關係,還與當時社會常態有關係。在當時,女人依附男人,對於女人來說,有一個強壯的男人意味着活下去的機率會很高,對於男人來說,擁有的女人越多,越能證明自己很厲害,因而當時的男人以女人多爲榮耀。

貝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像女人,貝殼裏面的肉形似胎兒,對於原始社會的人來說,嬰兒就代表着活力,代表着部落欣欣向榮的跡象,所以那個時期的男人爲了彰顯自己的實力,會在自己的脖子上掛很多貝殼。

當時,社會的人以生存爲首要目的,用不短的時間去製作貝殼,很顯然是不划算的,但是他們又很想要這個貝殼,就只能用自己的獵物或者糧食去交換貝殼,交換的人多了之後,貝殼就變成了貨幣的一種形式

古人爲什麼用貝殼當做貨幣

貝殼精美不易得。貝殼相信許多人都見過,貝殼在海里時散發着光一樣的顏色,拿在手裏時,貝殼在太陽的照射下,會反射出優美的光線。對於當時審美觀已經初步形成的人來說,貝殼就像今天的鑽石黃金一樣,不是錢卻比錢值錢。

因爲貝殼本身形似女人的緣故,喜愛貝殼的人就越來越多。再加上當時以物易物遇到了體積大不好攜帶、價值不好估量和換算的問題,貝殼的出現剛好能解決這個問題,因而用貝殼的人多了之後,貝殼就成了貨幣。

《詩經》記載:“既見君子,賜我百朋。”

“朋”在當時是說貝殼的意思,古時候的人們用能夠串起來的貝殼當做貨幣。根據不同的習俗,有的地方用五個貝殼當做一串,有的用三個貝殼當做一串,兩串一起的貝殼在當時被稱爲“朋”。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第3張

古人爲什麼不多撿一些貝殼當做貨幣

《漢書·食貨志下》記載:“大貝,長四寸八分以上,值錢二百一十六,小貝,長一寸二分以上,值錢十。”

貝殼從原始社會時期一直延續到漢朝時期依舊存在,後來雖不是貨幣,但也值錢,那麼古代的時候,爲什麼依舊有如此多的窮人,人們爲何不多撿一些貝殼讓自己富裕起來呢?

不易製作

用線把貝殼串起來,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使用的工具也很粗糙,用尖銳的石頭當做武器纔是常態。

貝殼本身就很小,加上硬且脆的性質,想要用粗糙的工具在貝殼身上留下一個小孔,很難。

那個時候的人們雖然有了一定的審美觀,但是生存依舊是他們最大的難題,他們選用貝殼當做貨幣,只不過是當時以物易物出現了弊端,加上貝殼本身代表的意義,因而貝殼才被當成貨幣。

當時,食物纔是硬通貨,有了足夠多的食物,就可以換自己需要的東西,而貝殼不一樣,貝殼雖被大多數人認爲是貨幣,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承認貝殼是貨幣。

簡而言之,當時貝殼是貨幣這句“真理”並不是很靠譜,因而沒有人想花費一天或者更長的時間去製作能夠掛起來的貝殼,除非製作貝殼的時間能夠縮短。

路途遙遠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的棲息地是更加容易生存的地方。居住在海邊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居住在比較適合種植糧食的內陸地區,海邊的人雖然用貝殼當作貨幣來使用,但是對於原始社會時期的所有人來說,海邊的人只是此時期很少一部分人,也就是說此時的貝殼還是很少的。

那個時候被人們用來當做貨幣的貝殼,是海邊生長的一種貝殼,也就說內陸地區是沒有這種貝殼的。如果內陸人想自己製作貝殼的話,那麼也只能到海邊去,但是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生存就是他們的一個難題,想要跨越千山萬水到海邊,可以說是癡心妄想。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第4張

路途太遠,對於一些想自己製作貝殼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因而古代想自己去撿貝殼,是很難的。

沒有去撿貝殼的必要

貝殼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樣的?沒有人能說出一個具體,人們用貝殼來買東西用的價值是製作貝殼所需要的多少時間。比如,製作一個貝殼需要花半天時間,而打獵了一頭獵物花的時間也是半天,那麼就可以交換,如果價值不對等,那麼就用其他東西彌補。

因此,如果出現了能夠快速製作貝殼的方法,那麼只會出現一個結果,就是貝殼失去成爲貨幣的結果。原始社會時,能夠被當做貨幣的貝殼,一定要是能串起來的。

人們用貝殼當做貨幣,是因爲貝殼精美,且製作較難,如果貝殼可以快速的串起來,那麼自己就可以製作貝殼,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沒有必要用自己的貨物去交換貝殼。

就算貝殼能夠繼續當做貨幣,那麼其價值又怎麼換算呢?當時的貝殼價值是根據製作時間來衡量的,如果幾分鐘就可以製作出一個貝殼,那麼貝殼的價值就要重新衡量了。加上製作貝殼真的很困難,於是去撿貝殼來自己製作,其實就很沒有這個必要。

貝殼被當做貨幣形成了一些文字習慣

今天我們所用的“財、費、貧”等文字,其偏旁都帶有貝字,可見貝殼當做貨幣對於整個原始文明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第5張

《西洋番國志》記載,鄭和下西洋時來到了馬爾代夫,發現這裏的人使用金銀當做貨幣,但卻對外售賣貝殼當做外國的貨幣。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自己國家不把貝殼當做貨幣,那麼可以把貝殼對外出售,換取錢財。從某一方面來說,這也算提供了工作,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條件。

總結

貝殼被用來當做貨幣,其實在當時是一個必然,卻也是一個偶然。

首先,當時的以物易物出現了矛盾,人們不知道怎麼去解決這個矛盾;其次,原始社會時期靠近夏商時期的這段時間,人們有了一定的審美觀,貝殼被他們認爲是精美的寶貝;再次,由於工具的缺少使得製作貝殼的難度加大;最後,貝殼本身帶有的意義。

這些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才使得貝殼在原始社會時期乃至夏商時期被當做貨幣來使用。

古代最早的貨幣是貝殼 古人爲何不去撿貝殼發家 第6張

那時候的人們不撿貝殼讓自己發家致富,就像今天的人不去賭石發家致富一樣,雖然說法有些誇張,但不可否認當時去撿貝殼自己製作的風險太大了。

參考文獻:

《詩經》

《西洋番國志》

《漢書·食貨志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