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末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最後怎麼消失了?

明末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最後怎麼消失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明末有三大軍,分別是袁崇煥、祖大壽——關寧鐵騎,孫傳庭——秦兵,還有盧象升——天雄軍。其中最爲出名的就是袁崇煥組建的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俱控弦習戰之士,機動能力非常強,戰鬥裏是三大軍中最強的。所謂鐵騎,不外乎兩種解釋:1 披掛鐵甲的戰馬的騎兵,2 借指精銳的騎兵。因祖大壽和吳三桂的兵都屬於關寧軍,才稱其爲“關寧鐵騎”。

明末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最後怎麼消失了?

依據如今普遍的說法,關寧鐵騎是在袁崇煥的指導下組建的,袁崇煥認真剖析了一下全國的兵源狀況,他以爲從遼寧本地的青壯年人羣中徵兵是最好的選擇,由於他們適應了遼寧地區的氣候及生活習氣,而且他們將面臨着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境地,所以這些人打起仗來會很賣力強悍,爲了保衛家園不惜性命,總結起來就是“遼人守遼“的思想。而依據《綏寇紀略》的記載,關寧鐵騎最初的來源是祖大壽把自己的家丁召集到軍隊裏面,最後加上其他中央一些兵員的補充,漸漸構成了善戰的關寧鐵騎,所以關寧鐵騎的真正指揮者和具有者應該是祖大壽,但這一點也不矛盾,因爲祖大壽是袁崇煥的部下。

明末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最後怎麼消失了? 第2張

1627年(明天啓七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錦州,攻寧遠,巡撫袁崇煥以祖大壽率精騎四千與滿清八旗戰於寧遠城下,並在城內用大炮轟擊後金軍,手持三眼鐵銃的精騎讓後金士卒損傷無數,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着傷亡越來越大,後金軍於是解寧遠圍,增兵攻錦州,錦州終不可破。六月五日,後金撤軍,史稱“寧錦大捷”,後來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勁旅是袁崇煥創建的關寧鐵騎。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祖大壽也以功升爲遼東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後來關寧鐵騎又屢次大敗後金軍,使得後金軍無法進入山海關,又在北京保衛戰中以九千鐵騎大敗八旗數萬大軍,一時間天下聞名。隨着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爲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諷刺的是祖大壽之後卻降了清)。袁崇煥下獄論死後,祖大壽成爲了遼軍方面的軍事首腦,任遼鎮總兵官,而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吳三桂之父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祖是吳三桂的舅舅),也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鬆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這支萬餘人的精兵後來又成了吳三桂手中的主要籌碼,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獻關降清後,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躍進中原,這隻軍隊也得以爲清廷所用,成爲之後平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的重要力量。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前出雲貴,殺向北京。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鬥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削藩平定吳三桂後,明朝殘留的最後一部分關寧鐵騎也隨之消逝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