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遷都,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靖難之役,指的是公元1399年至1402年三年時間裏朱家的皇權爭奪戰。燕王朱棣對決建文帝朱允炆,最後以朱棣登上位於南京的皇帝寶座、朱允炆下落不明而告終。

在朱棣靖難之役取得全面勝利以後他想的是遷都北京,在朝堂衆人的反對下,他還是一意孤行,難道這是永樂大帝的思鄉情?顯然不是!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靖難之役)

遷都的原因

燕王朱棣,一語道破玄機。朱棣被朱元璋封藩燕地(今北京一代)說白了,北京就是朱棣的地盤。可是大明當時的首都是應天,一南一北相距甚遠,強龍也壓不過地頭蛇。那時雖說大殿一片火海,但是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首,他跑了。憑藉着朱元璋的佈局和建文帝這個正統皇帝的名號,東山再起不無可能,況且當時齊泰等人還在南方募兵。朱棣靖難的旗號本就名不正言不順,再加之他繼位大肆屠殺老一朝的武將文臣,百姓們也頗有怨言。加上世人皆知他燕王朱棣打着靖難的旗號進京勤王,實際上是覬覦大明萬里江山。在百姓的眼中,他燕王朱棣又帶來了戰火,在他諸位兄弟眼中,皇帝憑什麼讓他朱棣做,朱棣又不是朱元璋欽定的接班人。所以說朱棣在應天做皇帝,坐的不穩啊。

內部的憂慮使得朱棣擔心,但他更爲擔心的是北方的蒙古韃靼。朱棣自幼隨父朱元璋抗擊蒙古,還刻意被父親安排到北方蒙古易於侵犯的地方,當作衛國利器使用。這些年他也見過蒙古韃靼有不少小動作。再加上朱棣發動靖難之時,已經有不少藩王被朱允炆給削掉,自己還把寧王的朵顏三衛相借,事成之後,又把這一北方抗擊蒙古的屏障——寧王一支舉家南遷。如此一來北方國防力量甚是空虛,如若蒙古韃靼捲土重來,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在這般內憂外患之下,朱棣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果斷遷都北京。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第2張

(蒙古韃靼)

遷都的利弊

跨越大半個中國遷都,有舍有得,有利有弊。

江南煙花之地,自古留有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更有李後主、隋煬帝等前車之鑑,如果不遷都北京,不知道明代帝王能在這紙醉金迷的煙柳之地撐多久,恐怕朱厚照這位貪玩的皇帝都見不到這個樂園,因爲在這之前,大明朝估計就亡國了。以南方爲政治中心,而北方邊患嚴重,韃靼的鐵騎不知要踐踏我中華大陸多少次,到那時,難道大明朝也要向南宋那樣偏居一隅?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第3張

(隋煬帝的奢靡)

可是,遷都北京,雖然避免了安逸亡國的憂慮。但是,天子守國門向來是大忌,蒙古韃靼南下第一要面對的就是精良的禁衛軍。試想,能稱得上禁衛軍,應該是全國的精銳,如果這一股有生力量滅亡的話,那麼整個大明的天下將面臨危亡,至少,北方諸地可讓敵方唾手可得。如果於謙沒有抵住瓦剌的進攻的話,大明的政治系統將會崩潰,集中的軍事力量也將消耗殆盡。那時,便是士大夫所說的亡天下了。

壯舉的成就

遷都可不是鬧着玩的。選擇北京作爲都城,得有氣派的宮廷殿宇供皇親國戚居住吧。這就需要運送大量的木材和大量的工匠。古時的交通狀況不比現代,當時八百里加急的雞毛信都得快遞個把月,更不用說運送製造皇室宮殿的大木料、石料。而且宏偉的紫禁城建築羣所用的木料、石料還是雲南深山的名貴材料,先不提把木料運往北京的路途遙遠,單單就當時的民間俗語——如山一千,出山五百就可以看出,將木料運下山都損失慘重。

紫禁城從公元1406年開始建造,歷時14年完成,到公元1420年永樂十八年,這座宏偉的建築擺在世人眼前。可殊不知,如此浩大的工程,耗費了三十萬民工和部分衛兵,並集中了當時幾乎全國所有的能工巧匠。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第4張

(紫禁城)

如果沒有永樂大帝的那分創舉,那北方明珠估計要20年也建不完。

爲了縮短工期,永樂大帝下旨打通古時荒廢的渠道,這樣一來,建築材料的運輸週期大大縮短,民工和戍邊衛兵的糧食供給也有了保障,還大大方便了建築落成後的搬遷事宜。

在民間,古渠道的打通,便利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極大的改善了南北方的交通情況,刺激了南北貿易的興起。滿清皇帝的江南尋訪也得感謝朱棣的這一舉措。

三都的隱患

瞭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代有三個國都,分別爲北都——北京,中都——鳳陽,以及南都——應天。

中都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設立鳳陽爲都,僅僅只是爲了懷念故鄉,埋葬朱家列祖列宗,這是個標誌問題,也是個政治信號。就像明末農名起義攻下鳳陽後,拋朱家祖墳,崇禎下《罪己詔》檢討自己,這是個體面問題,並無實際作用。

北都北京,這是幾近明代所有時刻的政治中心(從永樂皇帝開始),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威懾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本就脆弱不堪的北方軍備力量。

重點是南都——應天,它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了明代官員的養老院、避難所。

大明王朝之所以滅亡在表面上是,氣數已盡,國庫空虛,兩頭迎戰。實際上明朝亡於黨爭,亡於冗官、冗軍。據史料記載,洪武年間,大明王朝在職官員有兩萬七八千人,而到了萬曆年間,大明在職官員達到了八萬人左右,整整四倍。試想每年王朝要花費大量的帑金去給這麼多官員開支,那還有多少分給軍需,還有多少用於公共建設。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第5張

(六部)

應天,那可真是個養老聖地。朱棣也是有所忌憚啊。他當年不顧大臣的反對北遷國都,可是應天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欽定的國都,有些東西這位在明朝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應天在作爲南都後,仍舊保留一套完整的政治體系,雖然沒有實權,但這個應天城寄居了太多的寄生蟲。以至於後期,任命海瑞爲應天巡撫,去整治這幫寄生蟲,得到了老百姓給予"海青天"這一愛稱。應天官員的腐朽已經遭到了百姓們的百般唾棄,可是海瑞的到來,也難及骨裏。真正的病患早在公元1420年,遷都的那一刻就已經滋生,直到大明王朝病死。

朱棣一意孤行遷都遭到衆人反對 卻爲明朝延續的生命 第6張

(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

遷都不是一個小事,朱棣永樂帝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邁出這一步。不得不說,遷都北京,便於了大明王朝對北方大片國土的管理,也疏通了渠道,刺激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徒有虛名的官職,讓無數吸血蟲吮吸着大明王朝的骨髓,在嘉靖年間甚至出現了無祿可發的情況。

歷史過眼雲煙,拂去種種的表象、決策,留給後世的是一個偌大的紫禁城,是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個世界級的奇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