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晉曾多次聯姻,爲何兩國後來會發生大戰呢?

秦晉曾多次聯姻,爲何兩國後來會發生大戰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次的秦晉聯姻是秦國希望通過控制晉國國君的廢立來達到干預晉國內政的目的。晉國發生了史上有名的“驪姬之亂”秦晉兩國第二次的聯姻,秦國的實力要遠大於晉國,所以出於完全主動的地位,意欲牢牢操縱晉國。然而第二次聯姻的效果卻是微小的,隨着公子圉的從秦出逃,秦晉兩國的關係日益微妙。秦國與晉國又開始了第三次聯姻,在秦國的支持下,重耳回國與晉懷公爭奪君位。

一、秦晉聯合的過程

秦國與晉國第二次聯姻之後,秦國出兵滅掉了樑國。樑國是太子圉的母國,此時晉惠公病重,晉國內有數子相爭王位,母國被滅,太子圉擔心沒有外援,將來無法順利繼承國君之位,因而想和懷羸一起回到晉國登基。

而懷贏處於兩難境地,未能跟隨其回晉國太子和懷羸從不同的立場出發,選擇了“分手”。太子圉回到晉國後登基爲晉懷公。但秦穆公對於太子逃跑的做法十分不滿,因爲太子圉的做法不僅損傷了秦國的顏面,而且打亂了秦國企圖操縱晉國內政的目的。以至於:“子之亡,秦怨之,乃求公子重耳,欲內之。”太子的出逃,爲秦國順理成章地操縱晉國內政打開了方便之門,使其更有藉口去幹涉晉國政務。

出逃回晉國爲秦國與晉國的第三次聯姻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藉口:秦怨亡去,乃迎晉公子於楚,而妻以固子妻子。重耳至秦,繆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妻與往。這樣,秦穆公轉而支持重耳繼位爲晉君,並且將包括懷羸在內的秦國宗室女五人嫁給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重耳得以回國與晉懷公相爭君位。

第三次秦與晉之間的聯姻依然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的。對秦國而言,重耳是聯繫秦國與晉國之間的紐帶,秦穆公想要通過控制晉國國君的廢立來達到操縱晉國的目的。當時的秦國,在秦穆公的勵精圖治下,實力大増,秦穆公已經不滿足於偏西一隅,更迫切地想要東進、稱霸中原。對晉國而言,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的經歷,讓他深知政治關係的重要性。

秦晉曾多次聯姻,爲何兩國後來會發生大戰呢?

想要大展宏圖、實現政治抱負,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後援,尤其是登位初期,政局未穩之前,保持與秦國的友好關係,對晉國和他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秦穆公欲將懷羸在內的秦國五女嫁給他的時候,儘管對懷羸,自己的侄媳心存顧忌,“不欲受”,但是出於政治考量,他仍接受了司空季子的建議,這樣,晉文公接受了懷贏,穆公大喜,很快踐諾承諾,派兵支持重耳爭奪君位。秦穆公起兵護送重耳回國,立爲晉國國君。從此之後,晉國開啓了晉文公統治時代(前636—前628)。

二、晉國稱霸對秦的影響

重耳回到晉國後,成功繼承大業,當上晉國的國君。但是此時的他已經62歲,風燭殘年的年紀,在外流亡十九年,多遭磨難,周圍強國環伺,在這樣的背景下要讓晉國真正地強大起來,具有和其他諸侯國比肩的實力,不僅僅需要付出更多的毅力和努力,還需要強有力的政治手段。

晉文公是個相當有毅力和忍耐力的人。“麵姬之亂”迫使他奔走他鄉,異國流亡十九載。昔日貴族子弟,在逃亡的過程中,嚐盡心酸,落魄不堪,還要時刻防範遭受迫害。但重耳能在外堅持十九年不放棄歸國的決心,這樣的毅力在他後來稱霸的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次,晉文公爲了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國內生產,進行全面的整頓和改革。“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經濟上,大力發展奴隸制經濟,實行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政策可見,晉文公實行了一系列寬鬆的經濟政策來使民衆的生產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輕徭薄賦,減免債務,救濟貧困。同時又鼓勵通商,實行利於通商的政策;勸勉農事,提倡節儉以積累財富。

這些措施爲晉國積攢了大量的財富,以至於經過在改革之後能夠“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爲日後晉國稱霸,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在政治上,晉文公先是整頓吏治。“賞從亡者與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重用狐偃、趙衰等人。

繼而,在周襄王有難時,抓住時機“勤王”,以奪取在中原稱霸的政治資本。公元前635年,周襄王被狄人趕出國,出奔鄭國避難,並向秦國、晉國、魯國告難。“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此時的秦國直接駐紮在黃河邊上。

而晉文公聽取了趙衰的計謀,進一步直接幫襄王復位。這樣,晉勤王有功,周襄王將陽樊賜給晉國。晉取得了在中原稱霸的政治資本,一天天強大起來。使晉國真正奠定霸主統治的戰爭是晉國與楚國的“城濮之戰”。公元前636年,宋國背叛楚國,轉而跟隨晉國。

三年後,楚成王率領陳國、蔡國等國以此爲藉口討伐宋國。宋國向晉國求助,晉國便聯合宋國、秦國、齊國等國攻打作爲楚國盟國的曹國、衛國。楚國以此爲藉口北上伐晉。公元前632年,晉國和楚國的大軍在城濮對峙。戰鬥開始之前,晉文公因爲在流亡期間被楚成王幫助過,主動命令晉軍“退避三舍”。文公曰:“昔在楚,約退三舍,可倍乎!”?楚軍見晉軍主動後撤,想要退兵,不想繼續作戰,但楚將子玉堅持繼續攻打晉軍。

此時,晉軍抓住楚軍的弱點,首先擊敗楚軍右翼陳國和蔡國的兵力。同時,晉軍主力設計楚軍左翼對其進行追擊,然後一舉擊潰楚軍。這樣,楚軍左、右翼均被打敗,中間主力不得不撤退。此次戰役以晉國的勝利而結束,阻止了楚國北進中原,穩定了當時的國際形勢。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爭奪霸權的一場關鍵性戰役,衆多的諸侯國都捲入了這場兩強相爭。而晉國的勝利使晉文公進一步能夠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在春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城濮之戰後,晉文公會盟諸侯於踐土,周天子也出席參加。如此,晉文公稱伯,晉國取代楚國稱霸諸侯。在晉文公一代(前636年一前628年),晉國逐漸強大以至稱霸。秦國此時想通過控制晉國國君的廢立來操控晉國內政的野心便難以爲繼。秦不但不能操控,反而不得不被迫追隨晉國。

這樣的秦晉關係,使得秦晉之間出現了年之內的和平局面。然而,和平是暫時的,是在晉國強大、秦國願意追隨的基礎之上的。一旦秦穆公稱霸的野心再起,不再想爲晉文公的稱霸效勞,那麼秦晉之間的衝突便是必然的。春秋歷史很快便給秦穆公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

三、秦晉大戰及其影響

公元前630年,晉國決定與秦國聯合攻打鄭國。在作戰開始之前,秦穆公在燭之武的遊說下,結識鄭絕晉,標誌着兩國關係不再親密無間,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在晉國攻打鄭國的計策中,秦國作爲晉國的盟國,一起與晉國圍攻鄭國。

鄭國的燭之武細緻分析了秦國選擇聯晉攻鄭對秦國的不利之處:首先,“亡鄭以陪鄰”。秦國幫晉國滅掉鄭國,便是給晉國增加土地,晉國的土地增多,實力雄厚了,秦國的實力便會相對削弱。其次,“闕秦以利晉”。晉國不會滿足於鄭國,在東邊使鄭國成爲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邊界,秦國便首當其衝。

秦晉曾多次聯姻,爲何兩國後來會發生大戰呢? 第2張

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遊說之後,決心不再當晉國的馬前卒,反而與鄭國結盟,一起對付晉國。晉文公在估量了雙方實力之後,不得不撤兵。秦鄭兩國由對壘交戰的敵人一夜之間變爲有共同利益的盟友,而秦晉兩國由原來的姻親之國變爲無形之中的敵人。可見,在秦穆公的心裏,國家利益是其根本的處事原則。

此時秦國與晉國的間隙越來越大,兩國已逐漸走向對立面,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階段。在晉文公新喪期間,秦穆公派出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率領秦軍長途發兵遠襲鄭國,企圖攻佔鄭國作爲進軍中原的跳板。因爲消息泄露,不得已中途返回,不甘心空手而歸的秦軍在返回途中順便滅了一個姬姓小國—滑國。滑國作爲“晉之邊邑”,被秦國所滅,這便爲晉國攻打秦國、除數世之患提供了藉口。

晉國的將領原軫、先軫等人聯合姜戎之兵與秦軍在殽山大戰,並且晉軍大獲全勝,秦軍損失慘重,秦將西乞術、白乙丙和孟視明被晉國所俘。這便是春秋史上有名的“殽之戰”。戰爭以晉國的勝利告終。之戰中秦的失敗和晉的成功並非偶然。對於秦國來說,首先,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建議一意孤行,勞民傷財,出師無名,準備不足,因而在鄭國得知其打算時,只能撤回並且無理取滑;其次,秦軍傲慢輕敵,軍紀鬆弛。

對晉國來說,晉襄公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攻打秦國。在晉文公新喪期間,秦國遠襲鄭國未果,滅掉晉之邊邑滑國,便爲晉國攻打秦國提供了相當充分的理由—在我們國君出喪期間,你不念舊情,出兵討伐我們的同姓邊國,你們如此無禮,我們還報什麼恩呢?晉國便在這次戰役中處於主動地位。

秦晉曾多次聯姻,爲何兩國後來會發生大戰呢? 第3張

因此,殽之戰晉勝秦敗,並非偶然。此次戰役中,西乞術、白乙丙、孟視明三員秦將被晉國所俘。此時,晉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兒—文羸,出面求情,這也是第三次秦晉聯姻所產生的影響之一。最終晉襄公放過三名大將,也爲秦國日後捲土重來、秦晉戰爭不斷埋下了伏筆。

四、總結

殽之戰,是春秋歷史中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一場戰爭。它的發生是因爲秦、晉兩國的根本利益發生了牴牾衝突。秦在殽之戰中率先發難,獨立作戰,輾轉遠襲,結果遭到重創。從此,晉國扼制住了秦國向東發展的道路,秦穆公不得不轉變策略,向西發展。

殽之戰的爆發,標誌着秦晉兩國焉始會好關係的結束,開啓了兩國戰亂不休的局面。此後秦國採取聯合楚國共同制約晉國的策略,兩國成爲晉國的強勁對手。而晉國爲了維持住霸主地位,也必須時常面對秦國、楚國兩大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