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二戰軼事:戰爭讓美國南方軟飲料風靡全球

二戰軼事:戰爭讓美國南方軟飲料風靡全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人類史中,改變飲食習慣的方法,就數戰爭最具效力,在戰時,平民與軍人都被納入管轄範圍內——這點到了現代更是如此。糧食資源跟其他資源,一律由政府統一分配。軍隊是靠胃在支撐;因此,將軍此時也兼任經濟學家與營養師,決定拿什麼來餵飽阿兵哥。這是他們必須做的事,不過也得仰賴國家的經濟力量,以及那些支撐經濟以滿足將軍要求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超過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應徵入伍,還有好幾百萬在後方支援。服役人員都在大餐廳裏一起用餐。他們只能吃伙房做的菜;而決定伙房做什麼菜的掌權者,則非部隊裏的人,不曾親身體驗行伍間的疾苦。

服役的人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其中一項是每週二十一頓飯都有肉可吃,週五甚至還多一道肉菜供選擇(通常是肉片冷盤)。大部分的士兵以前從來都不曾吃這麼多肉(當然啦,作戰期間供肉沒那麼規律就是了)。士兵還吃得到大量咖啡與各類甜點;每個餐桌上都有糖罐,每天有兩頓飯最後一定上甜點,絕無例外。(事實上,阿兵哥每月排隊領餉時,還不限量供應香菸。)平民的食物偏好,變化雖然沒有這麼大,但也還是有些許改變的,這點大家大概都已經知道了。由於平民難得吃到肉類,以至於戰時的媒體充斥着有關勾搭肉鋪老闆的故事與笑話。此外,糖、咖啡、香菸也相當稀少。結果,他們的食物偏好不免也跟着劇變。從此,北美人就因戰爭而形成了新的食物偏好(其實這個“偏”倒是說偏了,因爲是受情勢所迫)。

二戰軼事:戰爭讓美國南方軟飲料風靡全球

有樣東西,不管軍人還是平民,都不在配給範圍內,那就是可口可樂;然而爲了讓大家都買得到,便有人爲此煞費了苦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參謀總長喬治•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是南方人。珍珠港事件過後不久,馬歇爾將軍就通知所有的將領向政府要求增設可口可樂生產工廠,好讓產品可以供應前線。受馬歇爾這個舉動的影響,可口可樂在戰時享受到跟食物與武器一樣的經濟地位,也因此不必受糖配給的限制。同盟國戰區裏總共設立了64座可口可樂生產工廠,分佈在太平洋戰區、北非戰區、澳洲及其他地區。可口可樂公司還應武裝部隊要求,派遣技術人員去負責可樂的生產,總共派出了148名技術人員,其中3名甚至在戰區喪生。

可口可樂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固然風光,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前,別說在國際上算不上有頭有臉的商標,就連在美國國內也未必家喻戶曉。儘管該公司曾在早年外銷到古巴,但可口可樂基本上還是美國國內的飲料,當時實際的狀況恐怕是,除了南方人外,沒有人會不加料純喝可口可樂。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職業軍官大半是南方人,這點應該也是可口可樂崛起的重要因素。

“外在”意義如何讓可口可樂風靡全球,並不難看出。可口可樂在盟軍戰區廣設生產工廠,與它日益流行有極大的關係。在這樣的時代裏,國家權力本身,在團結一致的美國人眼中,顯然沒那麼令人討厭。食品生產資源的分配,也同樣與消費者的選擇有關係。不過在這個案例裏,美軍基地所售的無酒精飲料,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可口可樂公司的產品。選是有得選,不過全由一家公司來決定可選範圍。

與可口可樂相關的象徵意義,如在大戰期間建立的全國聲勢,真是令人刮目相看。當時在海外服役的軍人不但所有展示個人特色的東西(如服裝、首飾、髮型)都被全數剝奪,更由於身處遙遠的異鄉,見不到代表他們的文化的實質東西。在這種環境裏,會讓人更覺孤單,若有什麼東西能填滿這個文化空缺,像食物或飲料,這個東西便有額外的潛在力量。可口可樂正好是有近乎完美的象徵意義的寶庫。那些在海外服役的軍人寄回國內的家書裏,常常有人寫道,自己是爲了保衛喝可口可樂權利而戰。可口可樂的“內在”意義,明確顯示在這些軍人的情緒裏,他們作戰,以及做其他的事情,“是爲了保護喝可口可樂的習俗,也是爲了保護國家帶給其人民的千千萬萬種福祉”——這段話,是戰時信件檢查時找到的有關可口可樂的一段真實文字。就是這樣,可口可樂在20世紀40年代的年輕戰士心中,成爲了一種象徵——真正能代表國家的象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