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三皇同盟與近東危機:奧匈帝國存在着怎樣的危機

三皇同盟與近東危機:奧匈帝國存在着怎樣的危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72年9月,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及首相A.M.戈爾恰科夫訪問柏林,與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麥會晤。三國首相最後議定:維持歐洲現狀;協同解決東南歐的糾紛。

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H.K.B.von毛奇訪問聖彼得堡,德、俄簽訂一項軍事協約。約定:締約一方被歐洲任何一國進攻時,另一方應出兵20萬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和戈爾恰科夫訪問維也納,俄、奧兩皇又簽訂《興勃隆協定》,約定:遇有第三國侵略危及歐洲和平時,兩國應立即商討共同的行動方針。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這一協定,協定至1875年有效,史稱第一次三皇同盟。

1875年,黑塞哥維那地區發生反抗土耳其的起義。同盟的態度是:尋求避免大規模暴亂、催促蘇丹進行多項改革,包括基督徒宗教自由。另外組建基督徒及穆斯林混合委員會,以監督蘇丹的改革。這一態度體現於安德雷西文件中。英法對此贊同,安德雷西文件遞交予蘇丹,蘇丹於1876年1月31日同意文件的建議。然而,黑塞哥維那的反抗軍領袖,卻拒絕接受這份文件,指出蘇丹曾經承諾進行改革,不過從未有履行。

三皇同盟與近東危機:奧匈帝國存在着怎樣的危機

當起事被大規模鎮壓後,謠言指奧斯曼帝國對反抗省份居民施以暴行,謠言衝擊了歐洲人的感情。俄國這時期望發動戰爭,並於1877年4月24日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俄國成功爭取到奧匈帝國的中立,透過許諾戰後與奧匈瓜分戰時奪取的土地,即奧匈將取得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但是,英國催促德國及奧匈帝國向俄國發出警告。於是俄國與土耳其媾和,簽訂了《聖斯特凡諾條約》。藉着條約俄國可以操控新獨立的多個國家,她在東南歐的影響力將會大幅提升。

1878年柏林會議召開,7月13日簽訂《柏林條約》,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交由奧匈帝國管治,但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

柏林會議後,德奧與俄關係惡化。俾斯麥爲了防止俄、法聯合,使自己兩面受敵;而俄國也想聯合德國在近東和兩海峽與英國抗衡,因而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麥與俄、奧兩國大使在柏林又簽訂了三國協定。爲期3年。1884年續訂,1887年廢除。史稱第二次三皇同盟。

協定規定:締約國之一與第四國作戰時其他兩國應守善意的中立,並盡力使衝突局部化;對土耳其歐洲領土的任何改變須經三國共同協議:三國承認封閉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原則,務使土耳其不得將海峽供任何交戰國作軍事活動之用。另外,三國又簽訂一項附加的協議書,規定:奧國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保留隨時吞併之權;三國不反對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的合併。

協定和協議書是祕密的,1920年才被披露。1887年協定期滿,因俄、奧在巴爾幹衝突加劇而未再續訂。同年,俾斯麥另與俄國訂《再保險條約》,此約維持到1890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