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爲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佈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係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因對西柏林法律地位的爭執而引起的三次國際危機。根據1945年《蘇英美三國雅爾塔會議公報》《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 》及其他有關文件規定 ,在德國投降後,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和柏林。上述文件還規定了處置戰後德國政治、經濟的基本原則,以防止其再發動戰爭,危害世界和平。

過程

第一次危機

隨着德國重建的開始,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加深,蘇聯遲遲不願讓德國各佔領區合併,並拒絕西方的經濟政策。爲此美國計劃將德國西部佔領區三合爲一。爲了使法國在合併佔領區問題上與英美方向一致,美國用戰後馬歇爾計劃的鉅額援助安撫法國,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過《薩爾憲法》,從法律上給予法國甜頭,保證薩爾併入法國,促使法國同意法佔德區與美英佔德區合併。

1948年2月至6月,美、英、法、比、荷、盧六國召開倫敦外長會議,提出的“倫敦建議”,內容爲法佔區與英美雙佔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管制對外貿易,並共同制憲,成立聯邦德國,將聯邦德國納入歐洲復興計劃。

1948年5月18日,蘇聯政府通過了《關於在德國蘇佔區實行貨幣改革的決定》。決定責成蘇聯駐德軍事當局在西佔區單獨進行貨幣改革時立即在蘇佔區實行貨幣改革。要求“蘇聯軍事當局爭取在整個大柏林地區發行蘇佔區新貨幣”。6月18日,美英法三國宣佈由6月21日起西佔區實行單方的新貨幣改革,即發行有B記號之馬克。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2張

蘇聯得知該計劃後,於1948年6月19日提出抗議,佔領軍長官索洛科夫斯基發佈“告德國民衆書”,書中稱英美法三國欲分解德國。6月22日,蘇佔區也實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D記號馬克,並於6月24日,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形成第一次美蘇冷戰高潮。

1948年6月29日,美國實行空運,派出大批飛機向柏林250萬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在一年間飛行次數277,728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同時對蘇佔區所缺的鋼、焦煤及電力等實行反封鎖。

1948年9月,西佔區以阿登納爲首的65名州代表開始擬定新憲。1949年5月8日,德國議委會通過新法。5月12日,美英法三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新法,同時公佈佔領法,標誌著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3張

蘇聯於封鎖中蒙受道義損失,它深知此時封鎖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於1949年5月12日宣佈撤銷封鎖,延續324日的柏林危機結束。5月23日,英美法三國代表參加下,西德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9月20日,西德建立,定都波恩,以阿登納總理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9月21日,佔領法生效,令西德享有自主權,英美法三國保留管制聯邦德國之外交、外貿、國防特權力。

同一時間下,蘇聯亦在德國東部籌措成立共產黨控制的德意志國家,蘇佔區在1949年5月30日通過憲法,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憲法生效,東德建立,定都東柏林,皮克爲總統,格羅提渥爲總理,取代蘇聯管制委員會對民主德國的外交及外貿監督,德國徹底分裂爲東西德。

第二次危機

柏林於1949年分裂後,西柏林由於重建順利,經濟逐漸繁榮,令蘇聯決意解除問題。

1958年11月27日,蘇聯單方面向英美法三國發出照會,要求它們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的駐軍,使西柏林成爲自由市,否則,蘇聯會把西柏林的過境檢查改由東德負責。蘇聯自知統一無望,故迫使西方承認東德。

英美法三國拒絕了蘇聯的要求,並且宣稱如果蘇聯封鎖進入西柏林的通道,它們將不惜訴諸武力,蘇聯對迴應作出強烈抗議,史稱第二次柏林危機。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明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後通牒,並希望透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係。美國表明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後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

第三次危機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肯尼迪與蘇共領導赫魯曉夫於維也納舉行兩天會談,討論焦點集中於柏林問題,赫魯曉夫舊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則西方國家進入西柏林都需先得東德同意,肯尼迪斷然拒絕。

1961年7月初,蘇聯宣佈暫停復員,並將軍費增加三分之一,肯尼迪作出強硬反應,因他認爲西柏林是抗蘇焦點,絕不容重演綏靖政策,肯尼迪要求國會增加32.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徵召部份後備役人員及國民警衛隊入伍,擴大民防及修築防空措施,頓時美蘇關係再次緊張,史稱第三次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4張

1961年8月13日,蘇聯及東德封鎖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從15日起沿東西柏林分解線在東柏林境內築起柏林牆,西柏林人進入東柏林都需經過邊境站的檢查,還需辦理入境手續.這一舉動令西方國家措手不及。但除發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牆的事實加以接受。柏林牆既已築起,赫魯曉夫便在同年10月10日蘇共22大正式取消英美法於12月底前撤出西柏林的期限。後來,蘇聯凍結了德國和西柏林的問題,美蘇關係再度緩和。

柏林牆築起兩個星期後,赫魯曉夫單方面撕毀美蘇兩國爲期三年的禁止核試驗協議,恢復一系列試驗。肯尼迪雖看出蘇聯虛張聲勢,但也不甘示弱,在九月恢復地下核試驗,美蘇軍備競賽又進入新高潮。

空中運輸

世人矚目的空中補給線——柏林危機中的空中運輸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的1945年2月,蘇、美、英在雅爾塔會議上即決定戰後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政策,並邀請法國作爲第四個佔領國。同樣,柏林市也實行四國共管。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協議規定,柏林西部由美、英、法三國佔領,東部則由蘇聯佔領。

危機經過

1947年6月,馬歇爾計劃出籠後,美國加強了對歐洲的攻勢。它乘西歐各國政治上、經濟上困難之際,迫使西歐國家接受條件苛刻的“美援”。它還以“美援”爲誘餌,對東歐各國施加影響,企圖拆散東歐與蘇聯的聯繫,達到“遏制”蘇聯的目的。在這場激烈、尖銳的冷戰抗爭中,美國的主攻方向是西歐,特別是位於歐洲心臟地區的德國。

1947年底,蘇、美、英、法四國倫敦外長會議破裂後,美國決定加速從經濟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國。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5張

1948年2月,美國不顧蘇聯政府的堅決反對和警告,拉住英、法,拖上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在倫敦舉行所謂六國會議,商談成立獨立的西德政府。美國還和英國、加拿大祕密商議建立北大西洋政治軍事集團。

針對美國在歐洲發動的這一系列冷戰攻勢,蘇聯採取了相應的反擊措施。

1947年9月,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逮捕和清洗了一批反動政客和反蘇分子。

1948年4月6日,蘇芬條約正式簽訂,條約規定兩國在軍事上合作,抵抗外來武裝侵略。

1948年2月,爲抗議西方六國倫敦會議,蘇聯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蘇管區出席德國人的政治集會。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6張

1948年3月30日,蘇聯駐柏林代表通知柏林的美國軍事長官,從4月1日起,蘇方將檢查所有通過蘇佔區的美國人證件,並檢查所有貨運和私人行李以外的一切物品。蘇聯開始對柏林實行一系列地面交通限制。

1948年6月18日,美國不顧蘇聯4月間在柏林斷斷續續採取的限制地面交通運輸等警告性措施,仍與英、法宣佈在其佔領區內實行貨幣制度的改革。這是在西德實現馬歇爾計劃,嚴重分裂德國的重大舉措。

1948年6月19日,蘇聯政府隨即發表聲明,“大柏林在蘇聯佔領區內,經濟上爲蘇佔區的一部分,爲了保護蘇佔區居民和該區經濟利益, 防止對蘇佔區貨幣流通的破壞”,決定對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路實施下列“交通管制”:1停止火車客運交通;2禁止西佔區汽車和馬匹進入蘇佔區;3水路運輸須經允許並徹底檢查後始能放行;4個人通行證無效;5貨運列車須經徹底檢查後始能通行等等。

1948年6月24日,蘇聯關閉了從漢諾威至柏林高速公路上的赫爾姆施泰特檢查站(位於佔領區邊界),同時,封閉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通往柏林的公路、鐵路和水路的交通運輸,並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和煤炭。

西柏林位於大片蘇佔區(東德)的腹地。這座城市當時還是一片廢墟,但它卻居住着250萬居民以及盟國的管制委員會和西方國家的佔領軍。然而這座城市根本不生產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它的生存完全依賴陸路、水路運輸。蘇聯對西柏林實行了“交通管制”後,曾提出向西柏林居民供應糧食和用水等生活必需品,但遭西方國家的拒絕。

與此同時,美、英等國也對蘇佔區採取了反封鎖措施。

1948年6月24日,英國中斷了運往蘇佔區的煤、鋼。

1948年6月25日,英、美對取道美管區來往於東柏林與波茨坦之間的蘇聯人故意刁難,以示報復。柏林危機加劇。

空中補給

美國決定對西柏林實施空中補給。1948年6月24日晚上,美駐德軍事長官克萊的部下和顧問們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怎樣對付蘇聯政策。會議上各種意見分歧很大。最後克萊決定對西柏林實施空中補給。

駐西德美空軍司令李梅將軍接到克萊的命令後,立即調動他所掌握的飛機,第二天向柏林開始了空運。李梅在調集歐洲可供使用的美國運輸機的同時,又急電華盛頓派出更多的運輸機以供空運。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7張

1948年6月26日,在美國的內閣會議上,杜魯門下令,“空運應在全面組織的基礎上進行”,同時命令美國駐歐洲部隊將能夠獲得的一切飛機都投入空運。也就在這一天,美國空軍的1架運輸機從法蘭克福將一批急需的物資運入柏林,代號爲“運糧行動”的空運作業正式開始。世界航空史上罕見的特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柏林空運,拉開了序幕。

從1948年6月26日期,美國加強了柏林空運,但是,杜魯門和他的許多高級官員們,並不相信依靠空中運輸能夠長期滿足柏林的需要,他們認爲空中運輸只是爲了贏得更多時間來打開“外交僵局”罷了。 此外,他們也擔心因爲“一個偶然事件而燃起戰火”。 爲此,杜魯門下令克萊和墨菲回國彙報。1948年7月23日,在美國召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上,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極力反對把飛機集中起來給柏林搞空運,理由是集中美國運輸機進行柏林空中運輸,意味着削弱美國在其他地方的空中力量, 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就會使美國“暴露在無法收拾的形勢之下”。 杜魯門權衡利弊之後,認爲,要想繼續留在柏林,而又不致冒全面戰爭的危險,“空中運輸比陸路武裝護送危險性要小”,因此他命令空軍“對柏林空中運輸給予充分支持”。 於是,舉世矚目的第一次柏林危機中的“空中走廊”,在美國朝野上下激烈的紛爭中,在杜魯門的精心籌劃下架設起來了。

空中走廊

從美、英佔領區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有3條,即北部空中走廊、中央空中走廊、南部空中走廊,每條走廊寬度爲3公里,遠遠地小於寬度8公里的規定。這3條空中走廊在柏林空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數百架飛機的全部飛行都是在這3條空中走廊內進行的。

美國空軍在柏林空運中,共使用了7個機場,其中萊茵美茵、威斯巴登、法斯堡和塞裏機場爲裝載起飛機場,滕珀爾霍夫、加託、特格爾機場爲到達卸載機場。由於空域和終端機場範圍都很有限,加之參加空運飛機數量很多,致使空中走廊的飛行擁擠,飛機密度大。在這種情況下,空中交通管制顯得尤爲重要。在空中走廊內,進入柏林的全部飛機都要接受美佔區法蘭克福和英佔區巴德埃爾森管制中心以及柏林安全中心的嚴格指揮和控制。爲了適應“美英聯合空運特遣隊”的需要,1948年12月又在滕珀爾霍夫成立了一個聯合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美國空軍軍事空運局還將兩部CPN-4型引導車進行拆散分解後空運柏林,其中有重達5萬磅的陰極射線管、雷達和最先進的地面控制進場設備等。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8張

在空中走廊裏飛行的全部運輸機,必須按照劃定的空中走廊範圍和規定的高度、速度飛行。各飛行梯隊、飛機之間的調配按照區分時間、高度的辦法進行。規定單機間隔6分鐘,實際飛行中只能保持3分鐘的時間間隔。在柏林空運期間,每天進入幾個規定機場迫降的運輸機達868架次以上,差不多每1分鐘就有1架飛機迫降。 滕珀爾霍夫機場平均每天有325架飛機着陸,飛機的着陸間隔時間爲4-5分鐘,空中飛機的間隔時間爲3分鐘。在長達13個月之久的柏林空運中,據統計有266644架次飛機在這僅3公里寬的狹窄通道里來回穿梭飛行着,創造了人類空運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哥倆”媲美

C-47型運輸機和C-54型運輸機是柏林空運中的主力機種。這兩種運輸機同出於一個"祖先",都是美國道格拉斯飛機公司生產製造、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開始裝備部隊使用的。C-47型飛機與C-54型飛機相比較,C-47型飛機的“役齡"長一些,可以說是老資格的“兄長”,而C-54型飛機則短一些。

人們習慣稱C-47型運輸機爲“空中列車”。它的機身比較粗大,機身長爲19.63米,機身高爲5.2米,機身橫截面直徑2米還有餘,機頭呈圓型,駕駛艙突出於機身頭部。它裝有2臺1200馬力的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爲每小時368公里,飛行極限高度爲7350米。最大載量爲3.5噸。

C-54型運輸機被人們稱爲“空中霸王”。它裝有4臺1350馬力的發動機,其最大飛行速度爲每小時438公里,極限飛行高度爲6860米,最大載量爲17噸。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9張

柏林空運開始時,西柏林每天最低的物資需要量爲4500噸,一天也不能中斷。因此,組建空運力量與空運活動必須同步進行,也就是說在籌措空運力量的同時,現有空運力量必須投入實際運輸。截止1948年7月20日,柏林空運特遣隊擁有161架運輸機, 其中,有54架C-54型運輸機和107架C-47型運輸機。當時每日的運量只能達到1500噸左右。由於地面已被封鎖,這1500噸的運量顯然無法滿足西柏林250萬居民4500噸的最低日需求量。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增派運力併成立暫編空運特遣隊,1948年7月23日,美國軍事空運局的8箇中隊72架C-54型運輸機和2500餘名人員抵達威斯巴登機場,使執行柏林空運任務的運輸機增至231架,平均每日空運量達到2000餘噸。至1948年9月底, C-54型運輸機完全取代了C-47型運輸機。美國有319架C-54型運輸機參加了空運,佔當時服現役的400架C-54型運輸機的80%。英國用於柏林空運的軍用和民航運輸機也有140架之多。

空運1萬噸

從1948年6月26日美國空軍的第一架C-54“空中霸王”式飛機空運開始起,美、英、法三國每天都需要向柏林運送大量的生活必需品。最初,美、英、法三國定的空運指標爲每日750噸。由於蘇聯沒有干預柏林的“空中走廊”,1948年10月15日起,美國和英國便正式建立了聯合空中補給工作小組,由特納將軍指揮“美英聯合空運特遣隊”的大規模的空中運輸活動。1949年,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空軍也派飛機和機組人員參加了柏林空運。柏林空運除了要供應美、英、法三國駐柏林佔領區的軍隊外,還有西柏林的250萬居民的大量的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糧食、布匹、藥品、煤炭甚至某些機器設備等,也要靠空運來供應、維持。隨着需求量增加,投入運輸的飛機、機場以及運輸強度也都在增加。空運指標已經從原定的每日空運750噸,急劇地上升1500噸、2000噸、4000噸、5000噸……克萊後來洋洋得意地這樣寫道:“當1949年春天來到的時候,我們和英國同僚一迫使空運達到了每天平均800噸的運量,這是封鎖前我們經由鐵路和水路能夠運到柏林的數字”。

1949年4月16日,天氣格外晴朗。這一天是柏林空運有史以來最爲緊張繁忙的一天,所有的運輸機傾巢出動,日空運量驟然躍升到12840噸,創造了柏林空運史上的最高記錄。

空運結束

柏林的蘇軍指揮官們向莫斯科報告了西方國家運輸機進行空運的情況,克里姆林宮命令他們進一步施加壓力。於是,蘇聯人宣佈,盟國飛機連續進行大規模空運將會引起“巨大困難”,蘇聯軍用飛機要通過空中走廊“進行軍事演習”,並公然提出警告說, “整個空中走廊問題必須重新考慮”。盟國管制委員會的代表則回答說:“你們不能改變四國協定,如果你們宣佈新規定,其他國家將不予承認。”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10張

1948年底,柏林已經分裂爲兩個城市,美國在分裂德國的路上已走得很遠。杜魯門政府借柏林封鎖問題大叫大嚷,極力保持緊張態勢,藉機恐嚇西歐各國,加速建立西德政府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這種形勢下,蘇聯政府認爲有改變策略的必要。從1949年初開始,蘇聯採取措施解決柏林封鎖問題,同時,大力開展世界和平的宣傳運動。從1949年2月開始,美蘇就解決柏林問題進行祕密談判,經過幾個星期的折衝周旋,蘇、美、英、法四國政府終於達成協議。1949年5月5日,莫斯科、華盛頓、倫敦和巴黎同時發表關於解除德國各佔領區和柏林之間的限制公報,宣佈在5月15日結束“封鎖”。

按照四國的協議規定,蘇聯在1949年5月11日星期三的午夜提前解除了全部封鎖。大規模封鎖的解除來得如此突然,以致人們開始簡直難以令人置信。5月12日零時,耐心等待已久的西方的汽車、火車越過蘇佔區繼續向柏林駛去,大批記者也涌入柏林,柏林“封鎖”結束。至此,震撼世界歷史罕見規模的柏林空運也隨之減少下來。此後,空運活動仍在進行,直至9月30日才真正結束。

結果

70年代初蘇聯推行緩和政策, 爭取西方國家承認歐洲現狀,在與聯邦德國改善關係的同時建議就柏林問題舉行談判,爲西方國家所接受。1970年3月6日,蘇、美、英、法四國開始談判。1971年9月3日簽署了《西柏林協定》,並於1972年6月3日生效。

柏林危機簡介 危機背景,過程及結果介紹 第11張

主要內容有:①重申美、英、法在西柏林的“權利和責任”。②西方國家的平民和貨物沿西柏林通道的過境交通,將“暢通無阻”。③“維持和發展” 西柏林與聯邦德國之間的“聯繫”,但西柏林仍然不是聯邦德國的組成部分,今後也不屬於它管轄。④西柏林人民可因人道、家庭、宗教和商業等理由或以旅行者身份到民主德國進行訪問。⑤聯邦德國可在國際組織中和國際會議上代表西柏林利益,等等。

《西柏林協定》簽訂後,柏林局勢趨於穩定,兩個德國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發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