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意識形態——“門羅主義”的目的

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意識形態——“門羅主義”的目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發表於1823年,是一項關於美洲大陸控制權的美國外交政策。

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意識形態——“門羅主義”的目的

聲明稱,歐洲國家如果進一步對北美和南美的土地進行殖民,對其政權進行干預,都將視爲侵略行爲,都將需要美國介入。同時聲明,美國不會干預現存的歐洲殖民地,也不會參與歐洲國家內部事務。此觀點由詹姆斯·門羅總統發表於第七次對國會演說的國情諮文中。當時,幾乎所有拉丁美洲殖民地已經或正在取得獨立,擺脫西班牙、葡萄牙帝國的殖民統治。所以美國與英國達成共識,希望藉此以歐洲勢力不再進入美洲。而“門羅主義”的說法最早是在1850年出現的。直到19世紀末,門羅的聲明被視爲定義美國基本外交政策的起始點,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意識形態。許多美國政治家和若干總統都曾援引該聲明,包括格蘭特、西奧多·羅斯福,肯尼迪、里根等。“門羅主義”的提出是美國涉外事務之轉折點,直到世界大戰的爆發纔有所改變。

門羅主義陳述三要點,復由羅斯福總統外加一項。

第一,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爲殖民地。

第二,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盛頓方面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

第三,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爲對國家安全之威脅。

羅斯福總結以上三點並加入一項陳述:‘良言在口,大棒在手。’(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美國持續時間最長的意識形態——“門羅主義”的目的 第2張

  “門羅主義”誕生的背景

當時俄國要求攫取北美大陸西北沿岸地區,以及中南美洲國家爭取獨立的鬥爭。西班牙帝國在新大陸上的勢力,隨着拿破崙戰爭於1815年結束而瓦解。南美洲的許多國家走出殖民主義。這些新成立的共和國期望獲得美國承認,而美國國內許多人也認可這種想法。但詹姆斯·門羅總統與其國務卿約翰·昆西·亞當斯不願在勝負未卜下冒國際戰爭之險。

英國則在維護君主制度與渴求新市場之間意見分歧。對英國而言,一整個南美洲是個比美國更大的市場。當法俄兩國提議與大英帝國共同協助西班牙收回其位於新大陸的殖民地時,遭英國峻拒。

美國當時正與西班牙就亞當斯─歐尼斯條約進行交涉。條約生效後,門羅政府開始擴大承認這些位於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國。阿根廷、智利、祕魯、與哥倫比亞於1822年皆獲美國承認。

1823年,法國請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執政,兩國交好的消息令當時的英國政府將法國逐出新大陸的努力前功盡棄.而法國將因此於美洲大陸再度得勢。

英國外相喬治·坎寧提議英美兩國聯手戒備法西兩國的干涉。托馬斯·傑斐遜與詹姆斯·麥迪遜鼓勵門羅接受此議,但約翰·昆西·亞當斯抱持懷疑態度。亞當斯當時也顧慮著俄羅斯與墨西哥兩國插手英美兩國皆聲稱爲其領土的奧勒岡國。

在1823年11月7日所舉行的內閣會議上,亞當斯反對坎寧之議,聲言“對俄法明白表示我們的政策,較充當英國戰艦艦艉之救生艇,爲更坦率而有尊嚴的作法。”

亞當斯於會議中力戰各方,終於說服全體內閣採用獨立政策。在門羅於1823年12月2日於國會發表的國情諮文中所闡釋的觀點,即後世所稱之門羅主義。其實質是:美利堅合衆國正告舊大陸上的列強,美洲不再開放給歐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歐洲勢力至新大陸上的作爲,美利堅合衆國將視之爲“危及我國之和平與安全”。美國不會介入歐洲各國之間的戰爭,也要求歐洲各國不插手美洲事務,從而使美國能夠不受干擾的施加影響力。

 影響

門羅主義的目的和影響持續了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其間只有很小的變化。其主旨在於,讓拉丁美洲剛獨立的殖民地免受歐洲的干預,避免新世界淪爲舊世界列強的戰場,從而使美國能夠不受干擾的施加影響力。該主義宣稱,新舊世界兩者的勢力範圍需要保持清晰的區隔。此學說初由約翰·昆西·亞當斯等諸人構思而成,以宣佈美利堅合衆國在道義上反對殖民主義;後經多方重新詮釋爲種種廣義之說法;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即對其之擴充爲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以門羅主義之羅斯福推論而知名)。

二十一世紀

美國國務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華盛頓表示,門羅主義的時代已經終結,今天的美洲國家間關係建立在平等夥伴關係和共同責任基礎上,美國不再致力於干預其他美洲國家事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