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簡介: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

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簡介: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城市青年所發動的一次文學解放運動,也是德國啓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個時期,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的戲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於奧地利南部的勞羅,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1740年,成爲聖斯蒂芬大教堂唱詩班的童聲合唱團成員。1751年至1753年,創作首部歌劇《狡猾的魔鬼》。1755年,創作了首批絃樂四重奏。1759年,擔任費迪南·莫爾金伯爵的音樂主管,這是他職業生涯的首個正式任命,並於同年創作《第一交響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間,任職於艾斯特哈奇宮廷,創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數的音樂作品,體裁包括交響曲、器樂協奏曲、絃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歌劇等。1792年至1794年,兩次赴英國倫敦訪問,在此期間創作了12部“倫敦交響曲”。

1798年,創作清唱劇《創世紀》,在維也納皇家話劇院首次公演。1801年,創作清唱劇《四季》。1808年,爲慶祝76歲生日,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出現。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去世,終年77歲。

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簡介: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年):出生於奧地利。海頓很小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他是音樂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曲家。海頓的音樂幽默、明快、樂觀。他平易近人、淳樸幽默,人們親切地稱他爲“海頓爸爸”。

1781年海頓和莫扎特成爲好朋友,他比莫扎特大24歲,兩人常常在一起演奏絃樂四重奏。他也是貝多芬的老師。

海頓音樂作品體裁廣泛,涉及聲樂、器樂各個領域。一生共創作了125部交響樂,77首絃樂四重奏、清唱劇、康塔塔等。他使交響曲和絃樂四重奏體裁得以定型化、規範化,因此被稱爲“交響樂之父” ,“絃樂四重奏之父” 。

從1767年開始,約瑟夫·海頓創作了7部在後世被歸類爲“狂飆突進”風格的交響曲,其編號按創作時間排序是第39(“海上風暴”)、49(“受難”)、26(“耶利米哀歌”)、52、44(“早晨”)、45(“告別”)與46。

在《新格羅夫音樂辭典》裏,海頓的詞條作者是如此概括作曲家在這一時期寫下的交響曲:長度更長,更有激情,更加大膽。

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簡介: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 第2張

如果你不能理解“激情”和“大膽”的音樂是什麼樣子的,可以這樣看:在這7部交響曲裏,有6部都是小調寫成的,這一比例遠遠高於海頓全部交響曲中小調作品所佔比重;唯一一部大調寫成的交響曲是第46交響曲,使用了一個非常“詭異”的B大調,而古往今來的交響曲文獻中使用這一調性的少之又少。

此外,在這部作品的第四樂章裏,海頓使用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手法:讓音樂在行進中突然休止,之後插入之前樂章裏的主題素材。這讓人聯想起了貝多芬在第五交響曲的終曲中使用的類似手法。儘管沒有證據表明貝多芬曾經特別研究過海頓的這部交響曲,但兩位作曲家顯然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事實上,“狂飆突進”這一文學概念第一次被用在音樂上,其起因就是海頓的交響曲 。

1909年,波蘭音樂學家特奧多·德·維澤瓦(Téodor de Wyzewa)在一篇紀念海頓逝世一百週年的文章裏首次使用了“狂飆突進”,甚至爲了解釋海頓爲何在1772年連續寫下了“受難”、“早晨”與“告別”三首充滿了負面情緒的交響曲而加以臆斷,認爲海頓這一年遭遇到了情感危機,像貝多芬那樣遇到了“永恆的愛人”,但由於沒有任何證據能夠佐證這一點,維澤瓦也不得不認爲海頓的這些作品是富有時代精神的產物。

在1772年的三首交響曲之後,海頓的“狂飆突進”時期似乎告一段落,然而這並不意味着狂飆思潮對他的影響從此消失。

狂飆突進運動代表人物簡介: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 第3張

在他晚期的交響曲傑作裏,第83交響曲“母雞”和第95交響曲也都使用小調作爲主要調性,其音樂裏較爲激烈的語言風格也可以讓人聯想起遠在十多年前的那段藝術創作時期。

從18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狂飆突進”雖然僅僅在音樂史上存在了短短數年,但其音樂思想卻並沒有像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戛然而止,而是悄然成爲了成熟期的古典主義風格的一部分,直到浪漫主義時代的來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