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美媒稱二戰後美軍一直打敗仗:總被弱勢對手幹趴下

美媒稱二戰後美軍一直打敗仗:總被弱勢對手幹趴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1日發表馬克·莫耶爲多米尼克·蒂爾尼的《輸掉戰爭的正確方式》一書所寫的書評,題爲《永別了,武器》,全文編譯如下:

美國人喜歡贏,尤其是說到戰爭。多米尼克·蒂爾尼說,一心追求勝利是在危險地否認這樣一個事實,即美國在1945年以來的大部分戰爭中都失敗了。他說,美國拋棄“癡心妄想、不健康的狂妄自大和虛幻的必勝主義”的時候到了。美國接下來可以把重心放在如何在今後的戰爭中“以可接受的平局逃跑”,“甚至找到打敗仗的正確方式”。

蒂爾尼解釋說,美國自二戰結束以來打了5場大規模戰爭,但山姆大叔只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獲勝。美國輸掉了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朝鮮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以僵局告終。決定性軍事勝利的年代結束於1945年,因爲美國崛起爲全球性大國使其有必要參與以不可預知性和困難程度著稱的非常規戰爭及內戰。蒂爾尼寫到:“處於弱勢的對手屢次用‘柔道’戰略將美軍摔在墊子上。”

以1945年以來的各種趨勢爲例證,蒂爾尼聲稱今後的戰爭很可能主要由各種凌亂且打不贏的衝突組成。爲防止美國陷入泥潭,他提出了“增兵、談判和撤離”戰略。增兵能爲提高安全保障和以可接受的條件商定撤軍爭取時間。

蒂爾尼(其2006年出版的《未能獲勝:國際政治中的勝敗觀》一書獲得了國際研究協會頒發的享有盛名的獎項)對該主題的論述之全面引人讚賞。他預先想到並避開了對“增兵、談判和撤離”戰略最顯而易見的批評。他承認撤軍會造成很多不利影響。他寫到,讓美軍撤離會“削弱我們在其他地區承諾的可信性。盟友可能會拋棄我們,敵人可能不再感受到威懾。”因此,臨時增兵、精明的外交手腕和小心撤軍是必要的。

美媒稱二戰後美軍一直打敗仗:總被弱勢對手幹趴下

“增兵、談判和撤離”聽上去非常像奧巴馬政府在阿富汗的戰略。然而,蒂爾尼對奧巴馬總統的戰略並不完全滿意。他警告說,奧巴馬將美軍全部撤離的計劃所冒的是國際恐怖分子捲土重來的風險,這是有道理的。他認爲,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應該讓部分軍隊長期駐守阿富汗。他宣稱:“撤離並不意味着放棄。”

蒂爾尼認爲,根據“撤離”戰略,美國可以在阿富汗等國保留一定規模的美軍“後續”部隊,作爲長期戰略伙伴關係協議的一部分。但他沒有說明如何使美國公民相信這種政策等同於撤離。那些使美國民衆相信需要向海外派兵的總統,如富蘭克林·羅斯福和喬治·W·布什,通常在獲得公衆支持方面比那些表現得好像國家在派兵方面並不堅決的總統,如林登·約翰遜和奧巴馬更有效。

不過,對蒂爾尼有關內戰和游擊戰就其本質而言很可能以美國的失敗告終的斷言,也可以提出有效的反對理由。美國在不少這樣的戰爭中支持的都是最終的勝者,如菲律賓、薩爾瓦多和哥倫比亞內戰。美國在需要其派兵的戰爭中一直不太順利,原因通常是盟友特別弱或敵人特別強:這讓人想起了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沒有在這些戰爭中獲勝並不能證明這些戰爭是打不贏的。失策、喪失意志、敵人狡詐和意外事件對戰果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如果美國1966年沒有派遣地面部隊進入老撾切斷“胡志明小道”,如果美國2003年保持了伊拉克軍隊的完整性而不是將其解散,蒂爾尼可能要寫的就是《在戰爭中獲勝的正確方式》了。

有時,美國之所以實現了目標僅僅是因爲其選擇了不撤離。倘若杜魯門總統1950年或1951年在準備從韓國撤軍時主動進行談判,中朝兩國就會在談判桌上放煙幕彈直到美軍返航回國,然後再以武力強行佔領韓國。相反,由於美國不願離開,中朝只好同意達成和平協議,使韓國獲得了戰前的邊界。

蒂爾尼對認爲因爲發現戰爭令人厭惡美國就應該遠離一切紛亂戰爭的觀點進行了明智地反駁。歷史記錄顯示,即便是美國總統中最謹慎的最終可能也會打一場戰爭。蒂爾尼指責奧巴馬政府削減美軍規模,以至於軍隊不再處於可隨時鎮壓叛亂的戰備狀態,他認爲這種相對而言的弱點只會促使叛亂分子在世界各地的動亂地區挑戰美國的利益。

然而,蒂爾尼有關內戰和叛亂活動難以應對的籠統陳述可能爲孤立主義者或緊張的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者提供有利的論點。其“以正確的方式輸掉戰爭”的寬泛觀點可能會被援引以證明拒絕爲敘利亞反對派和烏克蘭政府提供援助是正確的,以及放棄利比亞和也門——當然還有放棄阿富汗是理智的。美國也許能再承受接連的失敗一段時間,但一個甘願成爲失敗者的國家不會一直擁有具備戰鬥意志的盟友,它的敵人也不會一直保持克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