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月14日消息,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阿德爾•朱拜爾表示,若政治調解敘利亞危機失敗,將不得不動用武力推翻敘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朱拜爾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會下臺,對此我毫不懷疑,要麼通過政治調解下臺,要麼被武力推翻。”同爲阿拉伯國家,沙特阿拉伯爲何如此敵視敘利亞?現實的仇恨背後有着歷史的根源。

阿拉維異端

今天的敘利亞所在的東地中海沿岸地區,在歷史上被稱爲“黎凡特”或“沙姆”,所謂“黎凡特”在中世紀法語中即太陽升起之地、“東方”的意思;而阿拉伯語則稱之爲“沙姆”,意爲左路,因阿拉伯人在聖城麥加面朝東方禮拜時,大敘利亞地區在左側,故而得名。這片肥美的土地與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合稱“肥沃新月(Fertile Crescent)”,曾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搖籃。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肥沃新月地帶

蘇美爾人、赫梯人、亞述人、巴比倫人相繼在這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這是帝國最富庶的行省,早在圖拉真時代(98-117年)已有1000萬人口(截至1984年,此地人口不過1031萬)。今日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正是此地最古老的城市,許多重要的商道會聚於此。在大馬士革的集市上,人們可以見到琳琅滿目的來自亞非歐三大洲的物品。

相傳,在公元7世紀初的一天,穆罕默德先知曾來到大馬士革郊外的一座山上向城中遙望,佇立良久卻沒有進城。面對隨從的疑惑,穆罕穆德解釋道:“人生只能進入天堂一次,大馬士革是人間的天堂,如果我現在進了這個天堂,日後如何進入天上的天堂?”

661年,先知的繼承者,第四任哈里發(意爲“代理人、繼承人”)阿里(穆罕穆德的堂弟和女婿)在去清真寺作禮拜的途中,被一名刺客用毒劍刺死身亡。大貴族穆阿維葉在內亂中奪取政權,自稱“安拉的哈里發”,建立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哈里發就此變成了阿拉伯帝國世襲君主的稱號。而伊斯蘭教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次分裂也肇始於此,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纔是先知的合法繼承者的少數派稱爲“什葉派”,而認可四大正統哈里發的多數派則稱爲“遜尼派”。

公元9世紀,在巴格達出現了一個什葉派的非主流分支——阿拉維派,意即“阿里的追隨者”。他們堅信阿里是先知穆罕默德權力的繼承人,崇拜太陽、月亮和天空,甚至還將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等作爲自己的節日,在祈禱時進聖餐、飲聖酒。隨着蒙古西征大軍1258年毀滅了巴格達,這個教派的中心轉移到了敘利亞的西北沿海拉塔基亞省的阿拉維山地區,形成了佔全國總人口12%的阿拉維人。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第2張

敘利亞行政區劃

在主流的遜尼派眼裏,阿拉維人從一開始就被認爲是叛逆者。14世紀伊斯蘭法官頒佈的一項法律公報聲稱:“阿拉維異教徒比猶太人和基督徒更甚……比所有的偶像崇拜者更甚。他們對穆罕默德的宗教的破壞甚於那些好戰的異教徒,如突厥人、法蘭克人等。”因此,阿拉維派飽嘗歧視和欺凌。

誰知,風水輪流轉,阿拉維派在法國“委任統治”(1920-1947年)時期形成了從軍的傳統,在法國人組建的八個團的“敘利亞兵團”(日後發展爲敘利亞陸軍)中,竟有三個是由阿拉維人組成,而阿拉維軍官更是佔到了總數的一半,敘利亞軍隊就這樣變成了阿拉維派的軍隊。

但遜尼派權貴們並未覺察到這意味着什麼,竟將軍校看做“懶散無爲、不服管教、學識低下之徒的藏身之地”,就這樣,敘利亞的軍隊精英變成了阿拉維派一統天下。隨着1970年出身阿拉維派的老阿薩德上臺掌權,敘利亞的政府高層人員已然是清一色的阿拉維派。長期受到歧視的阿拉維“異端”反而一躍成爲權貴階層。

水火不容的意識形態

近代阿拉伯半島的分裂、經濟凋敝、外族壓迫催生了泛阿拉伯的民族主義思潮,而將這種思潮現代化、組織化的正是曾經留學法國的敘利亞知識分子米歇爾•阿弗拉克(MichellAflak),此人雖不屬於阿拉維派,卻是同樣深受當時敘利亞主流社會歧視的基督徒。他的座右銘是“拯救阿拉伯民族是自己永恆的天職”。

1941年,阿弗拉克在敘利亞創立了政治組織“阿拉伯復興運動”,1947年4月,在原來“阿拉伯復興運動”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阿拉伯社會復興黨”,目標是“統一、自由和社會主義”,建立阿拉伯聯邦,這個聯邦既是世俗國家,又是社會主義國家。

作爲一個泛阿拉伯民族主義政黨,復興社會黨在“肥沃新月”各地紛紛成立支部,1947年到1948年,約旦復興黨成立,1950年黎巴嫩復興黨成立。到了1952年,伊拉克的復興黨也宣告成立。1960年代,復興黨先後奪取了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政權(結果兩國的復興黨組織隨後爲爭奪領導權而分裂)。以少數派當權的敘利亞阿拉維派政權爲彌合教派的分歧,更加強調復興黨主張的泛阿拉伯認同。

老阿薩德曾有一句名言,“我寧願做統一的阿拉伯祖國的一名士兵,也不願做一個分裂的阿拉伯國家的元帥”,在他統治下的大馬士革政權也以“阿拉伯民族主義跳動的心臟”自詡。1980年代初出版的一本供敘利亞學校使用的教科書中,“敘利亞國土”一詞成了一個歷史地理概念,根據這本教科書,敘利亞的國土在戰後被劃分爲4個“小國”,即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其中,“巴勒斯坦不僅是阿拉伯故土的一部分,而且是南敘利亞的主要組成部分”,敘利亞和約旦是“一個人民、一片土地”,敘利亞和黎巴嫩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第3張

敘利亞前總統,“雄獅”老阿薩德

另一方面,同樣是對於近代阿拉伯民族衰落的迴應,與深受西方理念影響的世俗化的泛阿拉伯主義截然不同的“伊斯蘭復興”主張在阿拉伯半島內陸出現,這一思潮的代表就是瓦哈比派。瓦哈比派是18世紀上半葉由穆罕默德•本•阿卜杜•瓦哈卜謝赫創立的一種伊斯蘭法學主張和理論。其思想基礎是一種主張復古、返樸、歸真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其政治口號則是鼓吹建立一種以《古蘭經》、聖訓、沙里亞(伊斯蘭法)爲基礎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社會、伊斯蘭秩序,其宗教主張的關鍵是循古,而不是復古,因而被認爲是一種循古主義理論。

1744年,一個部落酋長沙特家族同阿卜杜•瓦哈卜結成政教聯盟,其主旨是沙特家族爲瓦哈比派提供保護和支持,瓦哈比派爲沙特家族的統治、擴張和聖戰從伊斯蘭法學理論上提供合法依據,“並用瓦哈比派的內聚力將遊牧民族引向他的周圍”。

沙特家族自政教聯盟結成起,便以傳播、維護正統的伊斯蘭教爲名,在半島上四處進行聖戰,廣泛開展伊斯蘭征服運動,最終在1932年統一了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現代的沙特阿拉伯王國,確立了政教合一的君主統治。沙特阿拉伯的君主自稱“(麥加、麥地那)兩聖地的僕人”,瓦哈比派也成爲沙特阿拉伯的官方意識形態。

“什葉派新月”

在瓦哈比派看來,包括阿拉維派在內的什葉派完全是異端。當前,沙特是伊斯蘭世界中唯一不承認什葉派穆斯林身份的國家。1991年,一位高級宗教學者本•吉布林甚至宣稱殺死什葉派並不違背教法。而在民間,遜尼派認爲與什葉派握手會壞淨,需要重新行淨禮。

至於主張世俗主義的復興社會黨就更加背經叛道了,老阿薩德時期的敘利亞政權對於遜尼派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採用鐵血政策,1980年7月,敘利亞議會通過法令:“所有穆斯林兄弟會成員都將被視爲罪犯,處以死刑”,投案自首既往不咎的期限只有一週。接着就是大規模的逮捕和處決。1982年2月,作爲遜尼派極端勢力的兄弟會死硬分子在哈馬發動“伊斯蘭起義”,殺死了250名復興黨黨政幹部,阿薩德的特種部隊隨即血洗哈馬,至少一萬人被埋在廢墟里,80萬人逃往國外。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發之後,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版圖發生鉅變,長期處於劣勢的什葉派意外地成爲贏家。自2011年末以來,伊朗加大對胡塞反政府武裝的政治支持和武器援助,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旅”向其提供AK-47步槍、火箭彈等武器和數百萬美元現金。

2014年9月胡塞武裝攻入也門首都薩那之後,德黑蘭方面一片歡呼,有伊朗議員稱薩那是“中東地區(繼黎巴嫩貝魯特、敘利亞大馬士革和伊拉克巴格達之後)第四個由什葉派控制的首都”。就像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2004年12月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明確提出的,波斯灣地區正在興起一個“什葉派新月帶”。

面對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什葉派取代遜尼派成爲主要政治力量的事實,沙特一貫反對什葉派的主要教派瓦哈比派,“只能咬牙切齒地眼看着在達瓦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伊拉克伊斯蘭革命最高會議開始在伊拉克執掌政權”。實際上,作爲遜尼派掌權的海灣地區最大君主國,沙特阿拉伯國家安全的核心訴求之一就是遏制伊朗的什葉派政權,打擊其代理人。結果如今沙特阿拉伯已經陷入什葉派掌權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的北、東、南三面包圍,這不啻利雅得的地緣政治噩夢。

敘利亞:同爲阿拉伯國家 沙特爲何敵視敘利亞 第4張

什葉派分佈區(深綠)

因此就不難理解,阿拉維少數派苦苦支撐的敘利亞巴沙爾政權是這一“什葉派新月帶”上最爲薄弱的一環。古老的教派分歧與現實的地緣政治衝突,令沙特阿拉伯對於另一個阿拉伯國家竟然視若寇仇,必欲除之而後快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