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蘇軾爲什麼要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

蘇軾爲什麼要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軾爲什麼要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又是一段守喪的蟄居生活,這一守就守了兩年零三個月。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服喪期滿的蘇氏兄弟再次返回京城,啓程前,蘇軾續絃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過門。

蘇軾爲什麼要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和蘇轍兩家人到達汴京,可這時的京城已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與北宋國運休慼相關的變法運動——王安石變法。在蘇軾的人生歷程中,王安石變法不僅是蘇軾政治仕途的轉捩點,也是其人生的最大轉折點。

王安石變法源於北宋政治上積弊所產生的焦慮,但這種焦慮在范仲淹、歐陽修從政之時就已存在。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慶曆新政」已然開啓了北宋政治改革的端緒。當時,朝政上以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爲主導,意在填補朝廷財政上的虧空,以及面對北方諸民族侵擾的壓力。

王安石變法,大意舉其兩端:其一,理財主張,意在從經濟上除去積貧之弊;其二,強兵主張,意在從軍事上除去積弱之弊。簡而言之,王安石想通過改革,使北宋在國力上實現民富國強。在宋神宗繼位之時,慶曆新政時期的重臣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已解職退居地方,而王安石、司馬光等一批政壇健將成爲神宗當政所倚重的對象。

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以輸林學士的身份被神宗召見,王安石暢論國是,主張變法,其言論深得神宗之心。次年(1069年),神宗命王安石爲其輔臣,參知政事,並設立變法機構,王安石變法正式拉開了帷幕。樹欲靜而風不止,被捲入政治旋渦的蘇軾,命運也由此改變。在變法之初,蘇軾仍然拿出了自己的意見。

王安石將科舉進行了改革,考試內容由詩斌、明經改爲經義、策論。這一科舉改革,引來了蘇軾的反對。爲此,蘇軾特意作了一篇《議學校貢舉狀》。文中蘇軾認爲,科舉考詩賦遠優於考策論和經義。雖然,宋神宗對蘇軾的意見大加讚賞,但科舉改革並沒有因蘇軾的舉狀而改變。

蘇軾爲什麼要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呢? 第2張

變法時期,是一個羣情激奮的年代。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學士,不只是蘇軾一人。當時朝政裏反對王安石變法最強的勢力,是以司馬光爲首的「舊黨」。

而王安石在變法中大肆提拔那些支持變法的人物,則被斌予「新黨」之名。在新、舊黨爭中,蘇軾雖與司馬光等人共同反對變法,但對變法的意見,則有其獨立的見解。爲此,蘇軾寫下了在變法爭論中著名的《上神宗皇帝書》。

蘇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反對變法,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其一,結人心;其二,厚風俗;其三,存紀綱。

在對「結人心」的論述中,蘇軾舉「商鞅變法」說:「商鞅變法,不顧人心,雖能聚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義,見刑而不見德。」

顯然,在蘇軾看來,變法滿遭議,不得人心;在朝政上,也不是國是共舉之事。在對「厚風俗」的論述中,蘇軾說:「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於長而存;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於短而亡。」

在蘇軾看來,國家貧弱的改善,必須以風俗爲基礎。若是社會風俗驕奢,則即使去其貧弱也是無益。而在對「存紀綱」的論述中,蘇軾則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方,謂曰:「然而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以防奸,不可以無奸而畜不吠之狗。」

在蘇軾看來,國家治理不僅是去其貧弱,還在於綱舉目張,防患於未然。不能因爲一時沒有奸鼠,就失去了養貓狗以預防其患的意義。蘇軾所言,其實是指出王安石在新政變法中所出現的不良影響,以及對變法未來走向的擔憂。

在神宗大舉新政變法之際,蘇軾洋洋灑灑,上書近萬言,敢於納速變法之流弊,可見其士人風骨,更可見蘇軾對現實的敏銳觀察。

蘇軾認爲,王安石的變法改革太過於激進,所以他說:「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在治理上,太急必然欲速則不達;在進言中,太廣則必然失之主次,以至混亂無序;在用人上,太銳則必然會帶來矛盾。蘇軾的《上神宗皇帝書》,可謂誠意直言,但並沒有打動神宗,神宗絲毫沒有改轍變法的跡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