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劉備名將賢臣那麼多,爲何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劉備名將賢臣那麼多,爲何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三國演義》之中,龐統和諸葛亮無疑是最優秀的謀士,時人稱之爲“臥龍鳳雛”。當時的江湖中曾有這樣的傳言:臥龍鳳雛,得一者便得天下。諸葛亮與龐統,只要得到其中一人的追隨效力,就可以一統天下,可見其二人計謀才智之高。然而,最後的天下局勢卻並沒有準確印證這句話。劉備一人便獲得了臥龍鳳雛二人的效力,但他並沒有得到天下。關於劉備無法得到天下的原因,一直是衆說紛紜。而“鳳雛”龐統臨死前的一句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龐統在落鳳坡被敵軍亂箭射傷,臨死之前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今日吾死,此乃天命也。”

劉備名將賢臣那麼多,爲何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在古時候,人們都相信天子之氣,認爲真正賢明的君主是上天派來的,自己應該無條件的追隨服從。所以龐統話中的“天命”,可以是上天的旨意,也可以是劉備這位君主的命令。劉備當然不會直接命令龐統去死,但是作爲一名領導者,他的所作所爲卻能很大程度的影響自己部下的生死。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自古以來,戰爭的殘酷性就是不言而喻的,後人從史書上看到的數字,放在當時都曾是鮮活的生命。所以對於當時的謀士將軍們來說,選對領導者是十分重要的。劉備之所以能獲得諸葛亮的追隨,很大的原因便是他的仁德與禮賢下士,“三顧茅廬”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但是他的成是因爲仁德,敗也是因爲仁德。與其說劉備缺少天時所以失敗,不如說他因爲自己的性格與才智不足,浪費了天時。自助者天助,劉備做不到尋找、把握每一個時機,自然會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

劉備名將賢臣那麼多,爲何卻沒能統一三國呢? 第2張

爲劉表不爭荊州

在《三國演義》之中,荊州這個地方十分重要。佔據了荊州,進可向北威脅襄陽,退可據長江天險保護東吳地區同時還是當時重要的經濟交易中心,可以說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在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便言明瞭荊州的重要性,認爲這是“天所以資將軍”,這是上天給予劉備的時機。諸葛亮藉此暗示劉備奪取荊州,將荊州作爲自己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爭鋒。然而,劉備並沒有把握好荊州這個天賜良機。

劉備獲得諸葛亮的衷心後,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意思奪取荊州。直到一年後,劉表身患重病,臨終前主動提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政荊州。”劉備一聽這話就明白了劉表的心思,含糊其辭地回答道:“諸子自賢,君其憂病。”劉備本可以順勢答應,先以輔臣的身份輔佐劉表的兩個孩子,再挑撥二人內戰,削弱劉表的殘餘勢力,最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但是劉備爲了報答劉表的恩情沒有答應他的請求,浪費了一次大好的機會。這之後,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之間還是爆發了內戰,但是劉備依然沒有把握好這次機會,再次錯失荊州。

沒有及時獲得荊州的控制權,給劉備之後的爭奪天下之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縱關羽義釋曹操

赤壁之戰後,曹操無奈敗逃,倉皇之中在華容道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就在部下們都一片驚慌之時,曹操想起來自己曾有恩於前來捉拿他的關羽,便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關羽放了自己。從此“關雲長義釋曹操”變成了流傳千古的佳話,也讓關羽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起來。但是結合當時政治局勢來看的話,與其說是關羽“義釋曹操”,不如說是劉備“縱放曹操”。要知道,諸葛亮第一次進行戰略安排時,派遣的是張飛和趙雲二人。趙雲知道後便極力要求前往,並保證自己不會放了曹操,二人還爲此在劉備面前立了軍令狀。可以說,劉備是知道這件事,並且也做好了心理準備的。但是他卻並沒有阻止,而是任由趙雲前往華容道。關羽放曹操離去後,按軍法應當處死關羽,劉備卻出面阻攔,最終關羽只是被罰去征討長沙太守韓玄。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關羽的“放曹”或許得到了劉備的授意。而劉備放了曹操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爲一旦曹操身死他就會變成衆矢之的,不但要承受曹操舊部的報復,還要面臨沒有後顧之憂的孫權的威脅。

即使放了曹操有諸多好處,也不能掩蓋華容道後劉備集團出現的各種問題。其實在華容道之中,劉備除了殺曹與放曹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便是生擒曹操。如果當時劉備聽取諸葛亮的建議,派張飛、趙雲生擒曹操,劉備或許可以複製劉邦垓下的逆轉與輝煌,一戰成功。接下來就只需要一邊挾曹操以令諸侯,一邊逼劉協禪讓了。但是他沒有,他選擇了更爲穩妥的三足鼎立。可真的進入這種局勢時,劉備的處境卻又變得十分被動。東吳只會在劉備弱小的時候與之聯合,一旦劉備強大一些便會立刻提防。如果不與東吳聯合,又會出現這兩種情況:一、關羽以忠漢之名先伐強魏,後滅弱吳;二、劉備以忠義之名先徵弱吳,再滅強魏。但兩者都以失敗告終。可見,錯過華容道之後,劉蜀無論如何掙扎,都走不了多遠。可以說,因爲這次錯誤的選擇,華容道之後的劉備只能苟延殘喘。

爲報仇兵敗陸遜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爲了給荊州之戰中被殺的關羽報仇,也爲了奪取吳國的大片領地,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夷陵之戰。諸葛亮極力阻止,劉備卻被兄弟的仇恨與之前數場戰役的勝利矇住了眼,一心想打敗東吳。時年七月,劉備率軍進攻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後,只得命陸遜率兵迎戰,同時向曹魏稱臣,試圖取得曹操的援助。在相持數月後,蜀軍將士軍心渙散,逐漸失去了主動優勢。在久攻不下後,爲了避暑,劉備命令大軍將舍舟轉移到陸地之上,將軍營轉移至深山密林之中。這之後,劉備的部隊就呈現出百里連營,兵力分散的狀態,這給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在進行最後的大規模反攻之前,陸遜的下屬終於打探到了有利的情報。原來,當時江南天氣炎熱,劉備的部隊轉入密林安營紮寨之後便就地取材,用木材搭建了營帳。且營帳之間有樹林、茅草圍繞。獲此情報後,陸遜果斷令士兵持燃燒的茅草夜襲蜀軍營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火燒連營”。這一戰後,蜀軍元氣大傷,不僅損兵折將、士氣大減,劉備本人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後,劉備便逝世了。至此,劉備的一統天下的大業徹底失敗。

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三者佔二。與其說他是缺少天時,不如說他缺少把握天時的魄力。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若要有一番作爲,就要有海納百川,緊握時機之心。生命的戰場之上會有同盟,正如劉備有關羽、諸葛亮、龐統等人的鼎力相助。但是,同盟並不能幫我們做所有的決定,我們應當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理想負責!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