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朝到底做了哪些事?爲何會有“天下苦秦久矣”呢?

秦朝到底做了哪些事?爲何會有“天下苦秦久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直以來,正史對秦國評價不是很好,什麼“暴秦”,什麼“天下苦秦久矣”等等。罪狀很多,比如秦趙長平一戰,一次坑殺趙降卒二十萬,還有焚書坑儒,嚴刑峻法,實行連坐制,建阿房宮,修驪山墓,勞民傷財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反正,很惡劣。中學學歷史的時候,看到年邁的老師痛心疾首地歷數秦國罪狀時,我也感同身受,建立在武力和暴政基礎上的秦國幹了太多壞事了,它不滅亡,簡直違揹人類文明。但隨着歲數年長,參看的史料多了,也刷新之前的三觀。我對秦國也越來越有好感,特別是秦國艱苦創業那段歷史。

秦國開國先君秦非子,只是給周王放馬的馬伕,說得官氣一點就是“弼馬溫”;與齊國、晉國、魯國、燕國、衛國、楚國等國家的開國先君相比,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想啊,齊國開國先君是姜太公,人家是周武王的老師;晉國的開國先君是唐叔虞,人家是周武王的兒子;魯國是伯禽,人家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兒子;燕國是姬奭,他是周武王的弟弟;衛國是康叔封,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反正都是皇親國戚,只有楚國的開國先君不是,但人家也是地方的首領,一方豪傑。所以,開局,秦國就輸在起跑線上了。然後,秦國的地理位置,用現代話說,就是老少邊窮,不僅資源貧瘠,而且還狹小,“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周邊的楚國、魏國、趙國以及北方的少數民族也時常欺負它,然而,秦國也只能忍,硬不起來。所以,“地利”這塊,秦國也沾不上光。

再次,秦國與周邊的國家關係很差,這不是秦國不想跟他們好,而是他們不帶秦國一起玩,原因後面會講到。不僅如此,還時常結羣去欺負他。要不是秦國是塊貧瘠艱險之地,要不是“糾糾老秦,共赴國難”,估計老早就被瓜分了。綜上,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秦國一樣都沒有沾到,萬萬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窮吊絲,居然能逆襲,笑到了最後!秦國之所以能活過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兩集,最後還來個索哈,把全盤都收入囊中,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秦國打破了階級界線,促使了人才自由流動,極大增強了活力。

孟子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人類社會自誕生那一天起,就有自私的基因,因爲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始終是有限的,如何分配,是由領導者說了算。領導者如果格局大,心情好,就多分點;不高興,就少分點;要是遇到了沒有什麼格局的領導者,不分你也奈何不了,除非你有本事幹翻他,自己來當領導。但問題的是,你當了領導後,能保證均分嗎?分得不合理,照樣有人來幹翻你。

所以,總有一部分人佔據了優勢資源,他們會通過各種手段,制定有利於他們的遊戲規則。而且,他們還希望這個規則永遠不要被暴力打破,這樣,他們兒子,孫子,世世代代都會享受到這份福澤。於是階級就產生了,有些人生下了就是貴族,有些人生下來就是賤人,如果遊戲規則沒有被打破,就永遠是這樣。諸國卑秦,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國出身不好,不是貴族,在齊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國家看來,秦國就是一個窮吊絲,就要孤立你,不帶你玩。秦國也很努力改變這個狀況,但實力不允許呀。

老秦人也只能熬,熬呀,熬呀,到底熬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呢?終於熬到了秦穆公時代,終於雄起了一回,把西方的戎人揍了一頓,開闢了國土千餘里,也在“春秋五霸”功績本上記了精彩一筆。但是到了他兒子秦孝公時代,就沒有後勁了。

一年的冬天,秦國第三十一代國君秦孝公站在函谷關的城牆上,狠狠地下了改革的決心:麻蛋的,必須要改變遊戲規則了,否則真的沒法玩下去了!

秦朝到底做了哪些事?爲何會有“天下苦秦久矣”呢?

他要變法,他要招人才,他要打破階級界限,他發佈的“招賢令”,裏面有一條內容是這樣的:“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如果有人能幫我出謀劃策,而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的人,無論是外國的賓客,還是秦國的國人,我都讓他當高官,領國政,甚至我可以與他一起分享秦國。

這是何等的胸懷,這是何等的魄力!於是衛國的商鞅來了,秦孝公與商鞅一見如故,於是推行變法。商鞅變法諸多內容裏面,有一條內容對於秦國軍事力量提升至關重要,甚至一直影響至今,那就是獎勵軍功。

商鞅制定了二十等級爵制,並規定凡是秦國士兵殺一個敵人,就能夠得到一級爵位,一畝良田,宅地九畝,一個僕人。以取得敵人的人頭數爲計算殺敵人數的證據,殺的敵人越多,得到的賞賜就越多。就這樣,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當兵殺敵,通向貴族階層。這相於打開一個綠色通道,讓底層百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子孫當上貴族,享受福澤。

於是秦國將士在戰場上都是這樣:脫掉鎧甲,赤膊上陣,勇猛直前,左手拎着血淋淋的人頭,右手夾着生擒而來的俘虜,還在不停地追殺敵軍。從此以後,在與六國幹架的過程中,秦國很少吃虧,一直佔上風。

秦朝到底做了哪些事?爲何會有“天下苦秦久矣”呢? 第2張

變法有如此好處,其他六國不會視而不見,他們也積極變法,甚至還比秦國要早,像魏國李悝變法就比秦國早五十多年,楚國推動吳起變法也比秦國早三十多年,韓國申不害,齊國的鄒忌都積極推動變法,但他們也只是曇花一現,揚湯止沸,沒有秦國那麼徹底。

最主要還是六國的君主沒有秦王那麼有魄力,遇到守舊勢力反對,就推動不下去了;說白了,他們不願意與平民分權利,他們想維持嚴明的階級等級秩序。

所以,他們不但不徹底推行變法,還仇視秦國,因爲秦國自秦孝公嚐到變法甜頭以來,一直到秦始皇實現大一統,一百多年時間裏,一直在推行變法,那條綠色通道一直沒有關閉。多少底層平民通過軍功,通上了貴族階層;多少六國人才紛紛涌向秦國,甚至一度壟斷了“相國”這個關鍵崗位,像商鞅、甘茂、張儀、範睢、呂不韋等等。

人才流動,增強了活力;與民分權,也增加了參與感;所以秦國上下幹活都很賣力,這也是秦國最終能滅掉六國,實現大一統的內在因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