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盛行跪拜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清朝盛行跪拜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跪拜盛行的背後,是什麼原因?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時跪拜禮最爲盛行,廟堂也好江湖也罷,跪拜之俗不分老幼男女皆必須遵從,古老的禮已經帶上了表示臣服甚至含侮辱的意味,舉個例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73歲的吏部尚書署理直隸河道總督劉於義在養心殿面見皇帝奏事,按理這年紀賜個座也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乾隆並沒有賜座,劉於義就那麼在地上跪了許久許久,年紀大了人病痛多,自然經不住久跪,別說跪,就是蹲久了站起來也會一陣眩暈,等到劉於義終於把事情講完並且得到了乾隆允許站起來,他已經無法維持平衡了,直挺挺撲倒在地,當場去世,給乾隆也造成了驚嚇。

清朝盛行跪拜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哪怕是出現了這樣極端的例子,跪拜在清朝依然沒有任何要減輕強度的跡象,臣子對皇帝的跪拜,平民對官員的跪拜,爲人奴僕者對主子的跪拜,使得整個清代朝野間充滿了壓抑而束縛的氣息,跪拜禮猶如一道逃不過去的重壓,除了皇帝太后等少數人外大家都得習跪拜功。

其實在清朝之前,跪拜禮是沒有如此被極度強化,不得不爲的。和其他禮儀一樣,跪拜也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它逐漸成爲君主高度集權體制下區分地位尊卑、強調等級之分乃至維護統治權威與封建秩序穩定的工具,與先秦直至秦漢時“平等禮儀”的作用已經大不相同。

人的社會性活動使禮儀成爲了一種必需,在原始社會貧富差距還沒出現時,禮儀自然也不成熟,直到生產方式進步使社會財富出現富餘,階級社會開始形成,最早“跪拜禮”也隨之出現了。那時候沒有凳椅,人們都是“席地而坐”,這裏的“坐”其實和現代稱的跪很相似。

膝蓋着地,臀部置於腳後跟上,腳掌朝外朝後,這樣身體的壓力便多數集中在腿部,嘗試過後便知道長期堅持還是相當痛苦。如果主人和賓客對坐,要行禮表示致謝尊重,只需直起上半身,將坐轉爲明顯的跪,然後俯身行禮,這樣的禮比較方便也充分滿足了人的交際需求。

“拜”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恭敬的禮節,拱手彎腰、屈膝頓首、及地磕頭,都是拜,早期的跪拜在對天地神明、祖先的祭祀中更常見,而隨着奴隸制社會等級日趨森嚴,跪拜禮也更加規範繁雜,作用轉爲了貴族禮儀,周天子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往下便是諸侯、大夫、士,與周朝封邦建國、宗法制伴隨的是禮儀之大成。

《周禮》中跪拜禮被細分爲9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這不僅反映了貴族禮儀的規範化,更反映了周朝等級制度下爲穩固統治針對人們生活制定行爲準則的社會現象,所謂奇拜便是一拜,也可理解爲少拜,相對的褒拜則指多拜,可見當時跪拜的分類之細。

孔子主張的“克己復禮”實際上是一種恢復社會穩定秩序的理想,只不過禮崩樂壞後再想復古很難,周禮隨着時間推移也在繼承基礎上出現了變化,譬如跪拜禮便隨着封建社會等級加強逐漸由平等禮儀轉爲了等級高低的標誌,所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秦昭襄王見范雎時,曾爲了求策從跪坐變爲上半身伸直長跪;漢文帝聽賈誼談話,聽到入迷初不自覺在席子上膝行靠近他,賈誼對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如果換到清朝時期,這場景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可見秦漢是跪拜禮轉變的一個關鍵時期,要知道先秦時代君主對臣子行“拜禮”很尋常,體現了封建君主集權尚未強化,而隨着椅子出現,大家都席地而坐的歲月一去不復返,跪拜禮本身也就有了一方高一方低的區別,從外在看是明顯的不平等行爲。

清朝盛行跪拜的背後,是什麼原因? 第2張

至少從唐代開始椅凳便相當普及,但跪拜禮的尊卑意味並沒有像明清時期那樣被高度強化展現,譬如《宋史》中就有提及,即使是皇帝出巡,百姓也是可以不用跪得烏泱泱只見人頭不見臉,而是可“夾道馳走,喧呼不禁,所過有旗亭市樓,垂簾外蔽,士民憑高下瞰”,換句話說就是熱熱鬧鬧圍觀。

當然,如果是重大嚴肅的郊廟大禮便特別一些。據近代學者考據,唐朝時皇帝坐,臣子也可坐,到宋代便是皇帝坐大臣站立,再往後到了元朝時,“乃跪,後世從之”,明清時君主集權強化讓跪拜禮的尊卑等級意味大大增加,尊君卑臣是常態,從朱元璋到乾隆時皆是如此。

至此原本平等的古禮徹底畸形,清朝時的跪拜細分主要針對行禮對象的身份高低,如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最高級別的三跪九叩在臣民見皇帝皇太后時便可見,《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中有記載:“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正是因爲清朝跪拜禮已經將人完全等級化,與自由平等人權理念完全背道而馳,更束縛了民衆思想,民國纔會廢除跪拜制度,從中我們也能看出,傳統禮儀的演變是與社會意識形態緊密關聯的,如果人的思想依然被封建殘餘統治,在拜神拜祖外繼續使用磕頭跪拜,實屬荒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