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織物名稱:褐、馬褂分別長什麼樣?

古代織物名稱:褐、馬褂分別長什麼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的服飾分類比較簡單,而古代的服飾樣式豐富多樣,連名稱也有好多種,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 獸毛、粗麻之類織成的短褂或織品,後泛指粗劣衣服。爲古代貧賤人所穿,因稱貧賤者爲褐夫。釋褐指脫掉粗料衣服去做官,後沿稱料舉及第授官。《詩. 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孟子.滕文公上》:“許子衣褐。”趙岐注:“ 以毳織之,若今馬衣者也;或日,褐,臬衣也; 一日,粗布衣也。

古代織物名稱:褐、馬褂分別長什麼樣?

2、一種長袍。斜領大袖,四周鑲邊,前系長帶,類似後世道袍。漢代以來爲士人家居常服,隋唐爲盛。宋人稱之直裰。《漢書. 張良傳》:“有一老父, 衣褐,至良所。”顏師古注:“ 褐制若裘,今道士所服者是。”《後漢書. 王望傳》:“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給其廩糧,爲作褐衣。”李賢注引許慎注《淮南子》日:“ 楚人謂袍爲短褐。”《太平御覽》卷六七五引《仙公請問經》:“ 太極真人日: ,夫學道當潔淨衣服,備巾褐制度,名曰道之法服。”《新唐書. 儒學傳上.顏師古》:“ 乃闔門謝賓客,巾褐裙帔,放情蕭散,爲林墟之適。”參閱《舊唐書.輿服制》。

亦稱“補褂”。清代官服中主要的一種。其形式比袍短,類似褂而長,袖端平,對襟,前後各綴有用金線、彩絲繡成的“補於其紋飾文官爲鳥,武官爲獸,因稱“補服”。由於穿在蟒袍之外,故又稱“外褂”、“外套” 。“補子”用於表示文武職位品級,起於明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之規定,世宗時一度廢止。清代用於外褂,據《大清會典圖》規定:皇子,龍褂用石青色,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及前後各一團,間以五彩;親王,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繡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固倫額附同;鎮國公,繡五爪正蟒二方,前後一,輔國公和碩額附、民公、侯、伯補服同;庶官一 品文鶴,武麒麟;二品文孔雀,武獅;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鷳,武熊;六品文鴛,武彪:七晶文灘鶇,武犀;八品文鵪鶉,武犀;九品文練雀,武海馬;凡都御史、副都御史、給事中、監察御史、按察使、各道的補服俱繡獬豸。

馬褂

古代織物名稱:褐、馬褂分別長什麼樣? 第2張

舊時男子穿於長衣之外的短褂。其長僅及於臍,較外褂爲短。本滿族人騎馬時所著。故稱。初惟營兵服之,康熙以後穿者漸多,乃成爲無人不穿的常服。有長袖、短袖、寬袖、窄袖、對襟、大襟、琵琶襟諸式。袖口平,不作馬蹄式。其常見者:一、黃馬褂。一種官服。清代凡巡幸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長,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着。

對襟馬褂。又名得勝褂,對襟方袖。初僅用於行裝,後漸爲平居之便服。

大襟馬褂。亦爲便服,唯非對襟而右衽。俗以右手爲大手,因名衣襟爲大襟。其四周有以異色爲緣者。四、琵琶襟馬褂。其右襟短而略如短襟袍,故亦稱缺襟馬褂。

黃馬褂

古代織物名稱:褐、馬褂分別長什麼樣? 第3張

清代官吏的一種制服,爲“行服”中的“行褂”,穿於袍外。因其長僅至腰,便於騎馬;袖只到肘,便於射箭,所以叫“馬褂”,又因以淡黃色(明黃)的綢緞或紗製成,故得名。“黃馬褂”分“職任褂子”和“賞賜共同馬褂”兩種。 “職任褂子”系皇帝的隨從和衛護(內大臣和侍衛)所穿。因明黃爲清代帝王專用的顏色,“ 黃馬褂”乃皇帝近侍的服裝,十分高貴。清代帝王每用此作爲賞賜。“賞賜黃馬褂” 又分爲兩種,一種是打獵、校射時所賞,只能在“行圍”(打獵)時穿,平時不能穿。比武優勝者所獎得的“黃馬褂”也是如此。另- -種是獎賞高級武將,或統兵的文官,凡得到者,任何時候皆可穿。侍衛所穿的“職任褂子”和“行圍”襟子用黑色紐絆,武功的褂子用黃色紐絆( 與馬褂同色)。《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