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商人即使有錢,爲何社會地位卻仍不高呢?

古代的商人即使有錢,爲何社會地位卻仍不高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封建“重農抑商”,在往後的兩千年之中,商人一直都排在末尾,爲什麼古代的商人很有錢,但其社會地位還是很低呢?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士”大都是世代爲官的大家族,往往有大量的田地、僱傭佃戶,有錢的士族往往會撥款建學舍,供族中子弟讀書,而後考取功名,再添田產。但也有沒落的士族,土地少得可憐,甚至衣食無着。然而大跌眼鏡的是,縱使“士族”再如何沒落,這樣的人依舊可以在家財萬貫的商賈面前趾高氣昂。這就是古代社會“士”與“商”之間身份的差距。

“商人不可做官”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實際有多嚴怕是很少人知道。具體商人不可爲官的法令在唐朝,但在此前社會便普遍鄙視這一“賤業”。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完天下,工成後又急流勇退,免於了勾踐的猜忌,並開始經商,傳說中他和西施一起成爲“神仙眷侶”。但現實卻有些骨感。由於經商,范蠡並沒有受到與其功績等同的歷史評價,功績幾乎被從歷史上抹除。秦漢開始,又有了明確的規定,商人不得穿“絲綢”,凡豪商巨賈家產申報不實就要充公等等規定。漢朝是曾有過“捐官”一說,實際便是“買官”。但這裏能夠買的人,大多都是士族那些耕讀人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人幾乎沒有什麼地位,也就沒有了財富的保障,一旦封建國家缺錢,就會開始用各種理由抄一波家。

古代的商人即使有錢,爲何社會地位卻仍不高呢?

在封建統治中,以農耕文化爲主,那麼在經濟制度上的表現就是以小農經濟爲主,這種經濟的特徵就是自給自足,統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時的找百姓收取租稅(農業稅和土地稅)以及人頭稅,無論是歷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條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權改良,本質上都是圍繞這一根本特徵來進行調整的。

而其他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如鹽鐵等,都是由統治者專賣。所以,古代商業市場經濟的發展沒什麼條件,其次,在統治者眼中,這些經濟活動並不能產生價值。所以,商人自然沒有存在感。

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必然對應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專制和家天下,我覺得皇帝的想法不復雜,只要將農民和土地這兩方面的問題處理好,那麼統治就很穩定。而商人的經濟活動造成了人員流動和錢財貨幣流動,這些對於皇帝來說都是影響統治穩定的,所以當然,就要重農抑商了。中國傳統文化認爲民以食爲天,而佔主體地位的漢族羣體的性格趨向於內斂保守,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老百姓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態,對於商業活動不那麼熱衷。

古代的商人即使有錢,爲何社會地位卻仍不高呢? 第2張

在古代商人地位低下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封建統治者,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

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着相當一部分農民“捨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