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揭祕: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64年三月十七,李自成兵臨北京。崇禎與文武在殿內哭聲震地,李自成的使者來了,那麼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崇禎爲何到死都沒同意?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已投降李自成的太監杜勳帶來了李自成的條件:把西北一帶給李自成,以李自成爲王,退守河南,如此,李自成還承諾願以勁兵幫助大明抗擊清軍,只是李自成聽封不聽宣,即接受你大明的封王,但不服從你的詔書也不覲見。(《明季北略.卷二十》及《小靦紀年附考》都有記載)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兩日後,三月十九,李自成破城,崇禎自盡。

生死攸關之際,崇禎爲何不抓住最後一次生存機遇呢?

糾結的局勢

李自成之所以提出議和,也是因爲他當時並沒有拿下北京的把握。

當時,北京十分空虛。

由於持續損耗,大明的京營之兵已經所剩無幾。

當時,守城的部隊只有老弱5萬,內閹數千,而北京是大城,內外城堞15.4萬多個。

平均1個士兵要守3個城堞!

因此,李自成一抵北京城下,崇禎“召對諸臣而泣,各束手無策”。

而且,李自成抵達後,城外的三大營已潰降,李自成軍奪取了火車巨炮,調頭攻城!

北京城可以用岌岌可危來形容。

不過,崇禎仍不是全無希望。

他已經詔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兵王永吉、密雲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前來勤王。

三月十六,吳三桂退到山海關,正在趕來。

由於吳三桂部最強,因此,在吳三桂抵達前,其他幾部都比較謹慎。

劉澤清到臨清後不再北進,唐通8000人駐彰義門門因不滿宦官監軍而退到居庸關。

不過,如果北京能守幾天,吳三桂部逼近後,各部聯合進軍,北京還是有希望守住的。

因此,北京雖然危險,但也不是毫無生機,這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局面。

糾結的君臣

恰好,應對糾結局面的,是糾結的人。

揭祕: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在處理國家大事時,非常糾結。

當年正月,李明睿密奏遷都一事,崇禎說出了心裏話:朕有此志久矣,無人贊稱,故遲至今。

幾天前的三月初四,崇禎召集廷臣商議遷都之事,但羣臣議論紛紛,有的反對遷都,有的主張先只遷太子,崇禎因此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

遷都之事如此糾結,接受李自成之事自然也要糾結了。

崇禎不願在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可是,大臣也不願意冒險配合天子說出“政治不正確”的話來。

崇禎在處理大臣這一點上,可謂殺伐果決。

在位17年,處死了2個首輔、11個巡撫,罷免了50多個內閣大學士。

一遇到問題,就拿大臣頂罪。只一個和後金祕密議和,就處理過不少重臣。

因此,剩下的大臣,人人自危,哪裏還敢妄言。

要崇禎馬上給出答覆,真是難爲他們了。

然而,歷史只給了崇禎這一夜的時間。

因此,第二天,李自成改條件了!

李自成修改條件

李自成一開始要議和,是因爲沒有把握拿下北京。

不過,很快,李自成就有把握了。

次日一早,李自成攻城。

李自成軍擡頭說:快開門,不然屠了你們!

守城的兵不敢得罪,先揮手示意,等農民軍稍退一點,再發沒有鉛子的空炮,做做樣子

一些明軍用萬人敵大炮轟之,又因訓練不足,誤傷守城軍,導致人心潰散。

顯然,這樣的京城,真是抵擋不了多久。

當天中午,在昌平降敵的守陵太監申芝秀入見崇禎,帶來了李自成的新條件:請遜位!

顯然,李自成已經放棄了之前開出的“割西北”條件,而修改爲“取代崇禎”!

也就是說,李自成“割西北”的條件,有效期只有一夜+一上午。

滅亡

面對遜位要求,崇禎猶豫不決。

農民軍也不會等他,繼續攻城。

當天下午,農民軍攻西直門不克,轉攻彰義門,太監曹化淳下令開門,起義軍攻破外城,隨後,德勝、平則二門也開,內城也被攻破。

崇禎知大勢已去,逼死皇后、妃子後,當夜,手持三眼槍,與內監數十人,騎馬持斧,準備混出城去。

但是,在齊化門時,被守門的太監誤以爲是內變,發炮射箭趕退,又連轉幾個門都出不去。

晃盪了一個通宵,天亮了,崇禎回宮。

次日清晨,崇禎親自鳴鐘召集百官,沒有人來。

揭祕: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第2張

感嘆之後,崇禎自盡。

明朝滅亡了。

偶然中的必然

崇禎,原本真的有可能守住北京。

北京城池堅固,以明軍戰力,雖不能長期堅持,但守上幾天,等待吳三桂等軍抵達是可能的。

守西直門的太常卿吳麟徵死守,農民軍就攻不破。

而吳三桂等軍的實力,原本也是可能解圍的。

後來在山海關,吳三桂一軍獨戰李自成半天后,清軍纔出手。

因此,單純從紙面實力上看,北京雖然危險,但崇禎原本有理由相信自己守得住。

可是,人心,永遠那麼微妙。

大順軍進入北京後,在京的兩三千官員只有20人自盡,其他“叛將如雲”。

北京的明朝官員爭先恐後第請求大順的錄用。

而崇禎信賴的宦官,則更是靠不住。

有的早早投靠,前來勸崇禎遜位,有的打開城門,放農民軍入城。

而崇禎所期待的吳三桂等外援呢?

唐通已經降了;得知大順軍攻佔北京,吳三桂與山海關總兵高弟一起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遼東巡撫黎田玉則被委任爲大順的四川節度使,與另外一名投降的總兵馬科一起出徵四川;而劉澤清則自稱摔落馬下受傷,率軍南逃了。

難怪崇禎臨死前不解:當年靖難之役時,還有許多人死忠於建文帝,如今,羣臣無一人從我!

其實,不是所有人都靠不住,而是靠得住的人,在崇禎朝活不到這一天。

崇禎沒有接受所謂“割西北”的條件,看起來只是偶然。

然而,以崇禎朝腐敗、混亂到極致的朝政,其滅亡又是必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