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成爲御醫需要什麼條件?揭祕清朝御醫制度

成爲御醫需要什麼條件?揭祕清朝御醫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入仕的渠道主要是科舉考試,從中央到各省的職官,大部分都是進士、舉人出身。不過也有兩個衙門比較特殊,它們都是專心性極強的機構,不是通過科舉進行銓選的,而是要看專業水平。這兩個衙門就是欽天監和太醫院。小編就以太醫院爲例,帶大家瞭解一下清代御醫的成長之路。

成爲御醫需要什麼條件?揭祕清朝御醫制度

儘管御醫在功名方面沒有硬性的規定,但從其工作性質來看,成爲一個合格的御醫比考進士難度甚至更大。清代的太醫院官階基本分爲八級,依次是:院使、左院判、右院判、御醫、吏目、醫士、醫員、醫生。

太醫院剛建立時設有院使一人,官秩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官秩正六品。他們是太醫院的管理層,不過也要親自入宮爲皇上看病。其下設御醫十人,御醫爲正八品。吏目三十人、醫士四十人、醫生二十人、切造醫生二十人。

後來,在名額上有所增減,如雍正八年(1730),增設了食糧醫員三十人。太醫院中的官吏和醫務人員統稱爲太醫。他們一般都是漢人,不過在乾隆朝,曾任命過一名滿人來管理院務。

成爲御醫需要什麼條件?揭祕清朝御醫制度 第2張

太醫院中院使的職位由左院判來升補,而左院判由右院判來轉補,右院判則有御醫升補。御醫、吏目、醫士等官,先要由各省選舉精通醫理之人上報太醫院,再由太醫院進行考覈選拔。

在清朝,成爲一個合格的御醫而被派往宮中診治,是需要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首先要成爲醫生,接受醫學教育,太醫院的幾個所屬機構中,設有教習廳,設置教習二人,教習是由任職的御醫、吏目中選拔醫術精湛的人來擔任。如果想進入教習廳學習醫術,漢人一般要經過同鄉六品以上官員的保舉,滿人除了要官員保舉外,還要有太醫院的醫官作保纔可以。

被保舉的學生先要由太醫院面試,面試是由太醫院的首領廳負責的,它是太醫院的行政機構,入學資格審覈、面試、考覈等都是首領廳統一管理。面試合格者稱之爲醫生,但是醫生還不能進入太醫院學習,先要掛名等待太醫院允許才能進入太醫院學習。

能夠入院學習的醫生成爲肄業生,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內經》、《本草綱目》、《傷害論》、《金匱要略》以及相關醫書,後來又增習《醫宗金鑑》,並逐漸作爲主要教科書

清代的醫學教育,除了在醫術上的教育外,也很重視醫德教育,在教授醫術時,都要強調作爲一名醫生必須具有的道德修養。醫德規範大體可以歸納爲:不圖名利、急病人所急、貧富一視同仁、尊重人的生命、謙虛謹慎、互相學習等。

肄業生學習期間,每年都會有四季考試,後來改爲兩季考,由太醫院官員主持,考試的成績上報禮部記錄在案,三年學習期滿後,禮部堂官將主持考試,考試合格者升爲醫士,不合格者繼續學習,三年後再考。這個形式就和鄉試、會試差不多。

每年的會考是太醫院最爲重視的一次大考,太醫院有嚴格的考試章程。會考的時間爲一整天封閉式考試,考試時間一到全部考生統一交卷,不得延時。對於答卷和閱卷則要求字句不能錯落,書寫不能用行草,塗抹不能超過一百字,僅從會考的要求和流程看,會考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考試合格,成爲醫士只是成爲御醫的第一步。最終的御醫選拔要從太醫院內醫術精湛、品行端正的醫士以上人員中層層選拔。因此御醫在進宮之前需在太醫院供職六年,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參加會考,會考是升遷的重要憑據,會考考取一等、二等的醫士,而且沒有不良記錄,纔有資格進入升遷的名單,一旦太醫院有空缺,再進行補缺。

成績爲三等的醫士,則繼續留在太醫院供職,四等則罰停止參加會考一次,不及格的則予以革職,但仍可留院工作,下屆還可參加會考。

另外,清宮御醫有些是各省督撫推薦的名醫,雍正元年(1723)曾命各省督撫考覈各地醫生,選拔其中精通《內經註釋》、《本草綱目》、《傷害論》的醫生,作爲醫學官教習,每省設一人,給予三年俸祿。在此期間,如果工作勤奮,品德正派,即有機會上調太醫院成爲御醫。

所以,一個普通醫生至少需要花費十年的時間磨練出類拔萃的醫術,同時還要有相當的醫學道德品格,方能成爲一個合格的御醫。以此來看,其難度並不亞於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