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爲什麼死都沒有答應

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爲什麼死都沒有答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李自成議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郭沫若在他的著作《甲申三百年祭》中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甲申年(1644年)總不失爲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年。規模宏大而經歷長久的農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統治崩潰了,而由於種種的錯誤卻不幸換來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淚更潸流了二百六十餘年。這無論怎麼說都是一場大悲劇。個人的悲劇擴大而成爲了種族的悲劇,這意義不能說是不夠深刻的。”

誠然,作爲中國歷史上的轉折之年。在公元1644年這個時間節點上,當時的諸多政治勢力在歷史這個大舞臺上此長彼消,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劇情。這其中最大後世人唏噓不已的莫過於大明最後一個帝王崇禎皇帝朱由檢城破殉難,自刎煤山了。

公元1644年3月17日,當時的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經過數年征戰,終於突破天險居庸關,來到了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下.在大順軍的猛烈攻擊之下,北京城外的明軍三大營全線崩潰,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終於迎來了它的最後時刻。

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爲什麼死都沒有答應

此時擺在帝國最高統治者朱由檢面前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繳械投降,要麼拼命頑抗。

關於投降,按現代人的話講就是談判講和。但是在古代社會,要讓高高在上的萬歲爺和原本自己治下的“暴民叛卒”平等對話,無異於是奇恥大辱。但是一想到城破國亡的王朝悲劇,人們又往往夢求通過和談獲得出奇制勝的效果。

就在大順軍武力攻城之時,李自成卻派出代表進入北京,向大明王朝的最高領袖朱由檢轉達了自己想要“割地求和”的談判方案。

總體來說,李自成的議和條件就是三項:一是請崇禎封李自成爲王,割西北地歸大順軍管轄;二是朝廷發給大順軍犒賞銀百萬兩;三是大順軍不聽朝廷調派,不奉皇帝召命,但可爲朝廷平定內亂,並以強兵勁旅阻止遼東清軍南下。

其實,李自成的這三個議和條件說穿了就是要在大明帝國內部建立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心如明鏡的崇禎皇帝自知大勢已去,除了接受李自成的條件以外只有死路一條,但他又不想背上投降的惡名,便轉身詢問身邊的大臣,但是這些久歷宦海,老謀深算的臣子們又豈肯輕易背上“割地求和”的這個黑鍋?所以儘管皇帝心急火燎,焦躁萬分的徵詢這些大臣們的意見,這些朝臣們也仍是守口如瓶,不發一言。萬般無奈的朱由檢只好另派親信宦官代表自己去和李自成談判。其實崇禎皇帝壓根沒打算和談,他是想借此機會企圖拖延時間,以等待各地勤王大軍的到來。

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爲什麼死都沒有答應 第2張

但是李自成的等待也是有限度的,就在兩邊議和使臣喋喋不休的時候,李自成派人給崇禎皇帝下了一份最後通牒。在這份最後通牒裏,李自成毫不客氣地對朱由檢進行挑戰和痛罵,並且還讓他“請遜位”,也就是說李自成不僅要裂土封王,還要讓崇禎皇帝舉手投降,讓出皇位。這無疑是極大刺激了崇禎皇帝那根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經中樞,帝王的尊嚴絕對不允許這些“反賊”肆意踐踏,最終,崇禎皇帝朱由檢放棄了議和的這一最後生機,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負隅頑抗,垂死掙扎。也是從這一刻起,命運就註定了崇禎最後只能落個“吊死煤山,以殉家國”的悲劇了。

回顧朱由檢和李自成之間的這場談判,儘管李自成咄咄逼人,不可一世。但是崇禎皇帝也暴露了他身上所存在的性格缺陷;儘管大臣們在國家危難之時,全都噤口不言,用崇禎皇帝的話說就是“諸臣皆可殺”。但是他忘了這背後的始作俑者其實是他自己。那麼崇禎皇帝的性格缺陷有哪些呢?小編認爲主要有兩種:一是多疑;二是缺乏擔當。

多疑:崇禎皇帝的多疑在明代歷史中十分有名。也許是早年經歷了太多複雜的政治鬥爭,從小在深宮中長大的朱由檢極度缺乏安全感,這也養成了他多疑和剛愎自用的性格特點,崇禎皇帝身邊的人只要被他自己認爲有一丁點不忠心,那都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也正因爲此,崇禎皇帝纔會昏招迭出,不僅自毀長城,殺了忠心耿耿的袁崇煥,而且在他執政的十七年中,竟然頻繁更換了五十多位首輔宰相。孟子曾經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如此刻薄猜忌的君王又怎會得到臣下的衷心擁戴?所以儘管崇禎皇帝登基之後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卻也難以挽回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的尷尬局面。

缺乏擔當:作爲一個君主,崇禎皇帝還缺乏承擔勇氣的魄力與擔當。衆所周知,當時的大明王朝可以說是內外交困,除了有以李自成爲首的農民軍外,在遼東還有女真族建立的後金政權也在迅速崛起。當初崇禎皇帝爲了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之中,曾經私下指示一個叫陳新甲的官員去和後金政權談判。誰曾想陳新甲行動不密,被人發現之後誣爲“通敵”。試想在多疑成性的崇禎皇帝眼皮底下活動,如果沒有最高當權者的默許和暗示,陳新甲豈敢冒着巨大的風險去和後金談判、可是作爲幕後主使的崇禎皇帝在事情敗露之後,卻不敢站出來承擔責任,這怎能不讓手底下的臣子們感到寒心?這也就是爲什麼崇禎皇帝在和李自成議和時,朝臣們不發一言的根源所在,他們不想再做無謂的犧牲,不想再爲無情無義的君王去背黑鍋,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就可以了。如此離心離德的明朝君臣,又豈能挽救行將就木的王朝於水火之中呢?

李自成的議和條件是什麼 崇禎爲什麼死都沒有答應 第3張

結語

有人曾說作爲亡國之君,崇禎皇帝無疑是無辜的。固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明王朝的最終覆滅是多年的沉痾積弊所造成的。但是崇禎皇帝的多疑和缺乏擔當的性格缺陷無疑是加速了它的滅亡。最終,崇禎皇帝和他的大明王朝也只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走進歷史的故紙堆中去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