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中竟然還有“品德加分項”嗎?

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中竟然還有“品德加分項”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爲二者都是國家最爲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爲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中竟然還有“品德加分項”嗎?

祖宗積德:救人一命惠及子孫

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首先要提的是祖宗,一個人能考中功名,絕對是因爲祖宗積德——而且是積大德的緣故。

萬曆年間在福建清流當過縣令的蔣皆我,做官時“多惠政”。那時一些山民迷信蠱術,“多畜蠱毒,人至輒死”,蔣皆我不信這個邪,堅決取締,抓捕培養和配置蠱毒的人,並找到治療蠱毒的良方公之於衆,很多人因此倖免於難。清流舊時還有一個惡俗,凡是賣給富貴人家做婢女的女孩,等同於奴隸,每天要做無數艱苦的工作,“日椎髻赤腳負汲道中”,就算成年了也不能出嫁。而家裏貧窮的小夥子們又娶不起媳婦,只能打一輩子光棍……蔣皆我覺得這是傷天害理的事情,於是下令,凡是家中有婢女的,滿二十歲必須出嫁,不然主家要受重罰,“能遵令者各贈以銀”,結果一天就有幾千個女孩找到了夫婿。清流的老百姓對蔣皆我感激不盡,等他卸任時,集資買了一石的豆子送給他,豆子能發芽,在古代寓意着“子子孫孫發科發甲”,結果蔣皆我的兒孫一大堆考中進士的,“俱以文學宦績著名東南,至今不絕”。

相比蔣皆我,常州一位姓費的書吏更有自我犧牲精神。費某“爲人肝膽有智略,狀貌奇偉”。乾隆三十三年天下大旱,江陰有千餘名饑民聚在一起準備搶糧吃大戶,江陰縣一個以陰毒刻薄著稱的官吏暗中調查,搞了個黑名單,把準備滋事的饑民的名字都寫在上面,準備誣告他們謀反,這可是殺頭的罪名。費某聽說後,找到那官吏,假意稱讚他的行爲,要來黑名單,“詐稱失火,盡行燒燬”,然後向上級自首,“太守知其賢,置不問,從輕發落”,那千餘名饑民的性命總算是保全了下來。二十年後,費書吏的兒子“中乾隆丙午副榜,今官陝西督糧道”。

救萬民跟救一命,效果相同。有個名叫徐北山的天津人,以販鹽爲生,後來漸漸中落。乾隆五十年的除夕,他外出躲債,在一個小巷子裏突然聽見“黑暗中有哭聲甚慘”,他舉起火把一照,見是一個窮人,一邊哭泣一邊往樹上打繩結,一看就是準備上吊,徐北山趕緊上前問他怎麼回事,那人說自己欠債實在還不起了,徐北山把自己身上最後一點錢給了他說:“我其實也是外出躲債,時日艱難,但總要想辦法活下去,尋短見算怎麼一回事呢?”那人跪地磕頭,起來時見徐北山已經悄然離去……十幾年後,徐北山的兩個兒子徐瀾、徐淮分別考中進士,第三子徐漢亦考中嘉慶戊午舉人。

跟徐北山有異曲同工,卻比他經歷更加傳奇的,是吳縣潘氏家族的先祖潘翁。潘翁爲人仁厚,有一年除夕之夜,家人都休息了,他獨自秉燭到客廳辦事,見一人匍匐在黑暗中,走近一看原來是鄰居家的孩子,問他這麼晚了跑自己家做什麼?那小夥子沉默很久才說:“我跟人賭博輸了,負債累累,今天是除夕,追債人追到我家裏,我萬不得已翻牆到這邊來躲債……”潘翁問他欠人家多少錢,回答說是十兩銀子,潘翁拿出二十兩銀子說:“這裏十兩你拿去還債,另外十兩用來做生意吧,千萬不要再賭博了。”那鄰家子再三叩謝而去。十幾年後,潘翁想給自己找一塊墓地,進山看到一處風水絕佳的寶地,卻不知主人是誰,一打聽,說是某某商人的,潘翁按照指點找上門一看,正是當年那位鄰家子,他戒賭後已經做生意發了大財,見到潘翁激動極了,堅決要把那塊地送給他……數世之後,潘翁的後人潘世恩科舉高中,後來一直做官做到武英殿

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中竟然還有“品德加分項”嗎? 第2張

大學士,其他後代如潘世璜、孫潘祖蔭也都是有清一代的名臣。

自己積德:資助孀婦得到泄題

不過祖先到底積德不積德,這是個很難掌控和改變的事情,所以本人的“積德”更加靠譜、可操作性更強。

清代學者許奉恩在《裏乘》中寫過一個很傳奇的誌異故事:“甲與乙偕赴秋試,袱被同車”,這天日暮時分,突然迷路,見前有茅屋數椽,上前叩門求宿,突然“聞內哭聲甚哀”,倆人覺得奇怪,很久,哭聲總算慢慢停了下來,一老婦持燈開門,問他們什麼事?“甲乙以失路借宿告”,老婦面有難色,說家中沒有男人,又很狹窄,難以住宿。甲乙二人說:有個容膝之地,得免露宿即可,別無他求。老婦只好同意了。

二人很高興,跟着老婦人進了屋子,把袱被鋪在地上,準備這麼坐到天亮,因爲沒有其他事可做,就跟老婦聊天,問她家男人去哪兒了,剛纔聽到十分悲傷的哭聲,所爲何事?那老婦人嘆息道:“我的丈夫和兒子都是本地頗具微名的讀書人,趕上瘟疫,不幸雙雙遇難,剩下我和兒媳兩個孀婦難以存活,何況喪事花費巨大,借了不少錢,而今又還不上,不得不讓兒媳改嫁到債主家抵債,兒媳不願,我又不忍,只好抱頭痛哭……”說着又不禁落下淚來。

甲乙聞之惻然,問老婦人一共欠了多少錢的債,老婦回答說是四十兩銀子。甲乙商量了一下對她說:“我們出外趕考,帶了充足的路費,索性贈你們四十兩銀子,幫你們婆媳二人還債好不好?”老婦一聽,跪在地上就磕頭,泣謝道:“倘若能如此,恩同再造,結草莫報!”甲乙連忙將她扶起,從行囊中拿出四十兩銀子交給她,等到天亮便辭別而去。

恰是農曆七月中旬,正所謂新秋殘暑,晴雨不時。這天午後,突然暴雨如注,等到雨過天晴時,薄暮始霽,因爲道路過於泥濘,車輪子陷在泥沼中走不動,眼見得天又黑了下來。甲乙二人正發愁這回該去哪裏投宿呢,只見月出東山,皎若晶鏡,路旁突然出現一座小草屋,門口有兩個人正在徘徊着,彷彿在等待着什麼。見到甲乙二人至,那倆人拱手上前道:“恭候二位已經很久了,請你們到草屋裏歇息片刻吧!”甲乙二人定睛一看,只見這倆人一個是老翁,“蒼髯垂胸,年可五十許”,另外一個比較年輕。甲乙二人十分高興,連稱打擾,老翁說:“二公休得謙讓,蝸居狹陋,還請不要見怪纔是。”

甲乙二人進屋一看,“屋止一楹,東西對設二榻,餘無長物”。賓主席地環坐,老翁讓年輕人拿出酒餚列於地上,笑着說:“我們父子二人都不會做飯,只好弄一些冷盤款待二位。”甲乙二人笑道:“這大熱天吃一些冷盤,豈不正好?”彼此酬酢,談笑甚歡。

酒足飯飽,月至中天,明河橫練。老翁說:“良夜逢嘉客,悶飲殊屬無趣,咱們不妨尋個題目比賽制藝(八股文)如何?”於是效仿科舉考試,從《四書》裏尋了三句話擬三道考題,一起撰文。“甲乙構思頗苦,見老者少者走筆風馳,頃刻三藝各就”。老翁把自己和兒子的文章拿給甲乙二人看說:“我們父子二人遁跡荒郊已久,對制藝已經忘卻得差不多了,草草急就,敢求斧正。”甲乙讀之,嘆爲傑作,自愧不及。

老翁說:“夜已經很深了,二位先生不妨早早休息,明天早晨出發去趕考吧!”說完跟那年輕人席地而眠,甲乙疲憊了一天,在東西二榻上分別躺下熟睡。

第二天早晨他們醒來,不禁大吃一驚,發現自己居然躺在墳地裏,無論牀榻、餐具都消失不見,只有昨夜遊戲所做的“考卷”,駭愕良久,再看眼前兩座墳墓的墓碑上姓名,正是那老婦的丈夫和兒子!他們知道昨夜二鬼乃是報恩,趕忙把老翁和其子的“考卷”背牢。“入闈,果此三題,錄之,果同中式;春闈,復聯捷成進士。”

雙重積德:不附和珅名震天下

當然,還有一種特別罕見的,就是祖先也積德,自己也給力的,等於在“品德加分項”上再加一道保險,想不考中功名都難。

清代學者歐陽昱在《見聞瑣錄》中寫道光時期官至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的湯金釗事。湯金釗是蕭山人,他的父親乃是做小生意的,除夕收了賬,揣着三十兩銀子,冒着風雪回家,忽然見街邊的小巷子裏,有夫妻倆在抱頭大哭,“聲甚哀”。湯父上前問他們爲什麼不回家,在這裏哭泣?丈夫說:“欠了一屁股的債,年三十實在躲不過去了,債主讓我把妻子改嫁給他還債,但我們夫妻倆感情甚好,實在不忍分離。”湯父想了想問:“你們欠債主多少錢?”答曰三十兩銀子,湯父點點頭:“這倒正好。”於是傾囊所出說:“我這裏正好有三十兩銀子,你們趕緊拿去還給債主,好好回家過年吧!”夫妻倆感動極了,一個勁兒問他姓名,湯父只說自己姓湯就離開了,夫妻倆一路打聽,知道他有個兒子名金釗,尚年幼,已經上學堂,正在讀書,夫妻倆“謹記之,以圖厚報”。

這夫妻倆有一個女兒,十三四歲,相貌非常美麗,浙江巡撫“欲進美女以媚和珅”,滿處尋找美女,結果看上了他們的女兒,重金買下送到京城給和珅做妾。和珅非常寵愛她,沒過幾年她給和珅生下一個兒子,在家中地位更高,和珅對她“惟其言是聽”。而女子的父母每次來京城看她,都不忘了提醒她有位姓湯的人對其家有再生之德,切不可忘,這女子“思報湯德”,沒事兒就給和珅吹枕邊風,和珅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

這一年鄉試,和珅專門給浙江主考官下了一道密令,如果有個叫“湯金釗”的人蔘加考試,務必照應。和中堂的話,主考官豈敢不聽,“榜發,(湯金釗)巍然解首”——解首就是解元,鄉試第一名。湯金釗哪兒知道這些事,按照規矩入京準備參加下一步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沒過兩天,“和珅使人持名片,送銀三百兩至”,恰好湯金釗外出,送東西的人只好先回和府,並叮囑旅店老闆,讓他轉告湯金釗,明天去和府一趟拜見和大人——只要湯金釗去了,接下來的禮部會試和殿試,湯金釗都是十拿九穩的第一名!

等晚上湯金釗回到旅店,聽店老闆轉達了和珅的話,長嘆道:“我憑真才實學做官,絕不做趨炎附勢之人。”當即僱車出京回蕭山,“不入闈”。

不久和珅敗亡,湯金釗才重新參加禮部會試,這時他已經名滿天下,大家都拿他比作兩次謝絕張居正延攬的明代大才子湯顯祖,而嘉慶皇帝也認爲他不肯依附和珅,十分難能可貴,這對他後來仕途之路的一帆風順,無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積德”和金榜題名是否存在因果關係,對於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我們而言,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不過,不應將古人的這種觀點簡單視之爲“愚昧迷信”,而是應該體會到箇中深意:他們希望每一位通過科舉考試成爲國家管理者的生員,都能牢記自己的成功來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們能繼續行善政做好事,給自己的後代積德……封建專制時代的老百姓,這點兒小心思既可笑又可憐,對手中握有權力而爲非作歹的官吏,畏之,懼之,無奈之,最後只能諂之,哄之,嘆息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