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後有哪些原因?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後有哪些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受到傳統的入土爲安思想觀念的影響,古代人們都習慣用土葬,火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得到發展和普及。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火葬漸趨流行,兩宋時期,火葬蔚然成風,並且一直延續至元代,成爲我國曆史上火葬最爲鼎盛的時期。期間,火葬雖然受到了政府的各種禁令,但是效果不佳、屢禁不止。

爲什麼會這樣呢?一般人認爲是因爲當時佛教流行,而佛教的風俗就是火葬,中原受此影響,遂流行起火葬來。仔細考究,這並不合理,火葬的出現固然與佛教有關係,但更重要的是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後有哪些原因?

一、認爲火葬習俗是佛教興盛之結果的看法失之片面

火葬是古印度常見的一種下葬方式,自從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圓寂之後火葬,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都紛紛效仿此做法。

之後佛教傳入中國,,並逐漸與中國本土社會意識相融合, 更好地被社會廣大階層所接受和認可。宋代以來,佛教被宋明理學所吸收融合,成爲了統治者進行思想統治和社會教化的工具。佛教也逐漸變得本土化、世俗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展現了南朝時期人們信奉佛教,大肆修建廟宇,佛教興盛的場景。

佛教的習俗火葬通常是寺院舉辦的,隨着佛教影響力的擴大以及信徒的增多,由此將宋朝火葬的盛行和佛教的興盛聯繫起來並不是沒有道理。然而,仔細琢磨就會發現,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來,其中也有不少統治者大力推崇佛教政權,但都沒有出現過火葬盛行的現象。所以,簡單地認爲火葬習俗是佛教興盛之結果的看法,終歸是失之片面的。

一方面,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環境下,土葬和火葬兩種喪葬方式在意識觀念上存在衝突。僅靠佛教和宗教信仰一時興起的火葬,比起長期被人們認知的傳統儒家倫理思想是不具有普適性的。

另一方面,宋朝的統治者是傳統喪葬制度的忠實擁護者和踐行者,面對火葬的蔚然成風,爲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以及傳統的喪葬禮儀制度得以繼續,皇帝曾頒佈詔令明確禁止火葬。

所以即使當時的統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但並不意味着支持和鼓勵火葬,反而持反對和禁止的態度。而且統治者認可的是佛教與儒家思想相互相融共同的思想和意識形態部分,佛教與火葬之間並不存在太大的關聯。

二、回到宋代的歷史背景中去:戰亂不斷、社會動盪,人口流動頻

宋代以來,"積貧積弱"現象嚴重,國力不夠強盛是不爭的事實。

北宋前期,經常受到西夏和遼的侵犯,國家局勢動盪不安,人口流動也比較頻繁,大多數旅居在外地的人都會選擇火葬。司馬光在《司馬氏書儀》卷七《喪儀》中記載:

"世人聞有遊宦沒於遠方,子孫必焚其柩,收燼歸葬者。"

一般客死於外地的旅人去世後,由於路途遙遠,屍體也不易攜帶短時間內是無法回家歸葬的,又擔心屍體會腐爛,所以只能通過火葬的方式,將骨灰裝在盒子裏帶回老家安葬,以完成"落葉歸根"的夙願。宋朝對於常年在外打仗的將士們准許火葬,戰死沙場後,將屍體焚燒把骨灰運回原籍。

賈同在《禁焚死》中也說:

"闖閻既以爲俗,而漸染於士大夫之家,亦多爲之。或以守職微遠,葬於先祖之榮城,故焚之以苟其便易。"

從中不難看出,長期離開家鄉在外地生活的人們死後火葬是最爲便宜的方式。

除了在外做官的士大夫、出遊四海的商宦以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還有遠遊求學的學者,他們的生活水平遠比及做官的官人和經商的商客,他們有些一生碌碌無爲、抑鬱不得志,乃至到了臨死之時也沒有足夠的錢財來爲自己置辦棺柩購買墓地。

史書中記載,曾有人這樣提問:"旅官遠方,貧不能致其柩,不焚之,何以致其歸葬?"因爲經濟上的貧窮而火葬的旅人也不在少數。

宋代十分流行火葬,背後有哪些原因? 第2張

三、宋人貧困,人多地少是火葬盛行的重要原因

宋朝沒有漢唐時候那樣幅員遼闊的國土面積,但是人口卻在成倍地增長,人多地少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社會矛盾。

國家進入平穩發展時期之後,中原人口劇增,加上宋朝不宜兼併的土地政策,大多數土地集中在少數的王公貴族手中,許多農民喪失土地淪爲佃農或者流民,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銳。隨着土地私有制程度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集中掌握在封建地主的手中,出現了"富者財產滿布州城,貧者困窮不免於溝壑"的社會局面。窮人死後無葬身之地的現象很是常見。

《夷堅志》中就有明確記載:

"鄂州地狹而人衆,故少葬埋之所。近城隙地,積骸重疊,多輿棺置其上,負土他處以掩之。貧無力者,或稍經時月,瀕於暴露,過者憫惻焉"。

面對地狹而人衆,葬地無法合理分配,所以火葬勢在必行,就連當地官員都束手無策,只好下令火化屍體。相對於土葬,火葬的開支較小,易被貧無立錐之地的貧困人口所接受。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記載:"京仲遠丞相崛起甚微,祖父皆火化無墳墓,每寒食,野祭而已。"

由此可看出,即使是官僚士大夫在喪葬祭祀禮儀方面都如此貧寒拮据,更何況是平民百姓呢?

四、火葬方便衛生、省錢省力、不佔土地

若選擇土葬,在相對比較寒冷乾燥的時節和地域中這種方式自然是可取的。若是在酷熱的盛夏時節以及潮溼的江南水鄉,屍體的存儲變成了一個問題,土葬勢必會持續很久,屍體也將腐臭,會加快細菌的滋生和疾病的傳播。

而火葬經過對屍體高溫的焚燒會消滅大部分的病毒和細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病菌傳播的風險,切斷了傳播的路徑。火葬更加健康衛生還方便省事。宋人記載道 :

"或以惡疾而死,俗雲有種,慮染其後者而焚之"。

由此可見,宋朝時,人們爲了健康和衛生都會傾向於選擇火葬。

宋朝時期,奢靡之風蔓延上至文武百官下到平民百姓,甚至有些人竟然鄙視節儉行爲,並不認爲節儉是一種美德。福建閩南地區對於喪事風俗習慣極其重視。

"以盡力豐侈爲孝,否則深自愧恨,爲鄉里羞",

受此觀念影響,人們對喪事和婚事一樣大操大辦,講求排場才能體現出子孫"孝爲先"。而火葬與土葬相比,成本更低,爲了減少開支、節省財力,很多人選擇火葬爲方便之計。而且火葬不用大肆的開鑿土地,宋朝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很多民衆少地甚至無地,在此情況之下,土葬變得尤爲奢侈,而火葬節省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

結語

宋朝時期火葬蔚然成風。而受傳統儒學觀念和封建倫理綱常的影響,宋朝統治者們試圖通過一系列強制性的法律和詔令來禁止和壓制此做法,但是效果不盡人意。

之所以難以禁止,是因爲兩宋時期火葬的流行是由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所共同決定的。在生活無法保障的基礎上,所謂的倫理道德也不值一提。

同時,火葬的盛行打擊了傳統的、繁瑣的儒家禮儀思想,打破了傳統意義上"入土爲安"的生死觀,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宋朝火葬制度的盛行也爲後朝後代喪葬制度的演變提供了一定意義的參考,爲元朝火葬風氣的進一步流行和傳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成爲我國近代火葬的雛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