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王羲之的生平如何?爲何他的書法這麼受追捧?

王羲之的生平如何?爲何他的書法這麼受追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羲之(約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玡臨 。“沂(今山東臨沂)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出身士族,初任祕書郎,後升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朝廷公卿愛慕他的才能,幾次召他擔任侍中、吏部尚書,他都不做。朝廷又授他爲護軍將軍,他仍推辭不做,經過別人勸說,才答應入仕了。他最後做到有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爲“王右軍”。後因和一個叫王述的大官不和,就辭去官職。以後定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58歲時病死。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史上取得的成就影響巨大,被後人譽爲古今之冠,盡善盡美。但其真跡皆已失傳,著名的《蘭亭集序》等帖,皆爲後人臨摹。

王羲之的生平如何?爲何他的書法這麼受追捧?

書法

王羲之七歲跟書法家衛鑠學習書法,庾翼在荊州見時人競習王羲之書體,不以爲然說:“小兒輩乃賤家雞,愛野鶩,皆學(王)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每日習字,久之,池水爲之變黑,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當年王羲之在溫州擔任永嘉郡守之際,曾在今溫州墨池坊揮灑文墨,故於溫州舊鹿城區市政府前有一墨池。

王羲之在南渡後,好山水與交友,“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與孫綽、許詢、謝尚、支遁等宴集於山陰之蘭亭。《蘭亭集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終老嵊縣金庭。許詢得知王氏隱居金庭,特從蕭山趕來與之爲鄰。卒葬於孝嘉鄉濟度寺。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爲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峯。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爲書法家。王羲之曾指導陳郡謝氏的謝安,謝安書法亦成一格。

王羲之的詩文也寫得相當出色。他在會稽郡做官時,曾和一些有名的文人在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當時,大家作了很多詩,他寫了一篇有名的詩序《蘭亭集序》。這篇文辭優美的文章,長期以來一直膾炙人口。尤其是該文筆鋒道勁,頓挫生恣,其矯如驚龍駿馬,其勢如行雲流水,其中有20個“之”字,體態不凡,各有千秋。王羲之此文的墨跡,歷來被評爲“天下第一行書”,可惜唐太宗死後,已將真跡殉葬,現在只有摹本傳世了。《晉書》卷80有傳。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

唐太宗時,王羲之的書法有3000多卷,到宋太宗時只有160餘件,今天全世界存世的王羲之摹本僅有20件,至於真跡除了碑文之外已無存。

歷代評論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爲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軼事

王羲之不滿十歲時,受大將軍王敦疼愛,往往睡在王敦幕府,一日王敦早上出門,王羲之還在睡,但王敦的參軍錢鳳進來王敦府中,策劃謀反,王羲之聽到了,知道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於是假裝睡覺,並吐了很多口水,抹在臉上,錢鳳以爲王羲之真的睡着了,於是放過了王羲之。

郗鑑派門生往王府選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獨王羲之在東牀上露出肚皮吃胡餅。郗鑑便認爲他是適合的人選,便決定將女兒郗璿嫁給他。女婿因此而稱爲“東牀”,於是“東牀坦腹”或是“東牀快婿”變成爲稱讚有女之家嫁得好歸宿的代名詞。

王羲之的生平如何?爲何他的書法這麼受追捧? 第2張

王羲之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爲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15]。山陰有一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爲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精心飼養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答應他,抄寫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李白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王羲之爲人坦率,不拘禮節。太尉郗鑑派門生到羲之的伯父王導處求女婿。王導叫客人到東廂觀看子弟。門生回去後,對郗鑑說:“王家諸少年都好,但聽說相親,都很矜持。只有一人在東牀坦腹而食,好象沒有這回事。”郗鑑說:“這正是我要的佳婿!”後來一問,原來這少年就是王羲之,郗鑑便把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從小愛好寫字,曾跟從有名的書法家衛夫人(鑠)學書法。後來,他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吸取魏晉諸家書法的長處,創立了獨特的風格。他寫的楷書,進一步擺脫隸書的形跡,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行書和草書,也非常豔美。人們稱讚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王羲之寫字,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他筆力遒健,出神入化,有力透紙背之功。相傳,有一次他去看朋友,不巧主人不在家,他就在茶几上寫了幾個字。後來主人回來後,竟然水洗不淨。他在木板上寫的字,木工拿去雕刻,發現木板三分深的地方仍有墨計,因此人們稱他的功夫能“入木三分”。據說,在他久居的紹興蘭亭邊有一個池子,由於他終年勤奮不轅地練字,使滿滿一池清水變成了墨池。

當時,人們十分喜愛他的字,把他的字當作珍寶。相傳,山陰有個道士,想要王羲之寫一本《道德經》,但王羲之不肯輕易爲人寫經。這位道士聽說王羲之愛鵝,就特地養了一羣好鵝。王羲之知道後,真的跑去看了。他很愛這羣鵝,要道士賣給他。道士說:“只要幫我寫一部《道德經》,就把鵝全部送給你。”王羲之馬上給道士抄寫好,高高興興地把這羣鵝帶回去了。這就是後人稱頌的“書成換白鵝的故事”。

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備精諸體,尤其擅長正書和行書。他的書跡刻本很多,散見於宋以來所刻叢帖中。行書保存在唐懷仁集書《聖教序》內最多。草書有《十七帖》等。真跡沒有留存下來,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奉橘》、《喪亂》、《姨母》、《孔侍中》及草書《初月》等帖。他的書法爲歷代學書者所崇尚,影響非常大。

王羲之教子極嚴,一絲不苟,使他的兒子王獻之成爲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並被人們稱爲“小聖”。相傳,王羲之曾教導兒子,“你能把院子裏這18缸水都寫完,字才能練出骨架子。”有一次,獻之拿着自己寫的字讓他指點,他看到其中有一個“大”字架子上緊下鬆,便隨手在上面加了一點,變成“太”字。隨後,獻之又拿着字讓母親看。書法造詣很深的王夫人看完後搖搖頭說,“我兒寫這兩幹字,只這一點象羲之。”獻之仔細一看,原來正是父親加的那一點。從此,他更加刻苦練習,終於功成名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