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矯詔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矯詔事件?

矯詔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矯詔事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謂矯詔,在民間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假傳聖旨,這一操作危險係數極高,但是對應的收穫利益也是極大。中國歷史曾多次因爲矯詔事件,而導致軌道偏移,今天與大家一起盤點那些著名的矯詔事件:

一、最熟悉的矯詔——“雍正竊國”

說起改詔書這事,小夥伴的第一印象一定是——雍正。拜多年連載的清宮戲所賜,雍正皇帝篡改詔書登基竊位這事,基本就成了實錘——你就是得位不正!

其大概經過如下:

康熙皇帝駕崩之前,是由隆科多在前服侍,而雍正則收買了舅舅隆科多,趁着老皇帝不省人事,修改了傳位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爲“傳位於四子”。兩筆勾畫,草雞變鳳凰,親王變皇帝。真是“龍庭寶座一夕得,千秋功業兩筆功!”隆科多立了如此大功,自然是得千恩萬謝,後來雍正皇帝更是公開以“舅舅”相稱呼——有清一代,也就隆科多有此殊榮。

有起因、有結果,就連過程也栩栩如生,堪稱沒有見過,也勝似見過。

只不過這個猛料卻不是由皇宮內幕抖出來的,而是出自湖南書生曾靜口中,由於事情傳神,幾乎全天下都覺得——應該是這麼回事!

這事,甚至於後來直接傳到了雍正皇帝的耳朵裏。幾乎所有人都已經在爲曾靜默哀了:就算被剮了也不意外。但出乎意料的是,一貫殺伐果決的雍正這次居然沒有動刀,反而選擇了——講道理:給我送過來,寡人好好給你講講!

雍正:曾靜啊,你也是個讀書人。我皇家寫詔書啥時候用過“於”字?這種莊重+隆重的地方,我們一直用的是“於”,好不好?有本事,你把“十”給我改成“於”試試!

曾靜:哦,這麼一說的確是我誤解了。

雍正:想通了吧,那就回去好好說說,給我還原事實、消除影響!

就這樣,曾靜從雍正手裏撿了一條性命。

雍正的想法:我寬宏大度、黃恩浩蕩,你們這幫小屁孩子,別亂嚼舌頭。

可問題是,老百姓不這麼想問題:你雍正是心虛了,分明怕殺人之後更說不清楚。

再加上雍正在位幾年,整肅風紀、嚴刑峻法,士大夫階層沒幾個說雍正好話的。於是,這個雍正改詔書篡位的事,越發成了“實錘”!甚至有人利用這事,開始搞民變和兵變。

矯詔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矯詔事件?

等到乾隆登基之後:老爹啊,你聰明一輩子,怎麼在這事上犯糊塗?費什麼話,直接把曾靜一刀砍了。

從秦始皇到王安石,自古以來危害士大夫、讀書人利益的,都沒啥好結果。所以,“雍正竊國”這事吧,筆者認爲九成九是個段子。

二、影響最大的矯詔——八王之亂的肇始

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雖然智力正常,但兒子司馬衷卻是個傻缺,司馬炎也知道這點,在大封功臣的同時,也廣封親王,想着讓王族和功臣互相制衡,他司馬家的天下就可以穩當了。

而且臨死前,司馬炎還下了一道詔書,讓外戚楊駿(楊皇后的哥哥)和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滿以爲這是一招內外平衡的妙棋——有這麼多聰明人幫襯着,傻兒子司馬衷運氣應該不會差。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外戚楊家和賈南風,覺得司馬王族是阻礙自身價值實現的絆腳石,決定“盤它”——於是,這道國舅、皇叔共同輔政的詔書,就變成了國舅輔政,皇叔出局。

然而,權力令人發狂,此後,楊家、賈家又開始了自相殘殺,最終引發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更導致中原文明連家都沒了,從此流離失所開始了流浪生涯……

儘管國舅、皇叔共同輔政也不一定能改變歷史走向,但這次事件卻是西晉皇室威望掃地的開端。

這次的詔書修改事件,堪稱對中華文明影響最大的一次“矯詔”操作!

三、最失敗的矯詔——仇士良矯詔

公元835年,此時的大唐已然是日薄西山、暮色降至,此時李唐王朝的大掌櫃是唐文宗李昂,而執掌大權的則是一幫太監:先有王守澄專權,後有仇士良跋扈。由於掌握大內禁軍,這幫宦官真正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達到了權勢滔天的地步。

當時大唐王朝上下認的不是王公公,就是仇公公,甚至魚公公,很多人好像已經忘了大掌櫃姓什麼。

忍無可忍的李昂,在835年,聯絡李訓、鄭注發動了甘露之變。只是可惜手法不夠高明,這場政變的結果是——不但唐文宗被揍趴下了,而且連累了整個李唐朝堂。不僅僅是政變份子李訓、鄭注領了盒飯,連王涯、舒元輿、賈餗等人也先後引刀一快,朝廷官員一半被血洗,真正實現了全面大洗盤。

軟禁生活5年之後的公元840年,唐文宗終於在鬱悶和憋屈中飄搖欲墜,眼見隨時就要嚥氣,樞密使劉弘逸、薛季棱、宰相李珏、楊嗣復謀劃讓太子監國。可監國詔書到了太監們手裏之後,“什麼,李昂就已經夠麻煩了,還想讓兒子監國?門都沒有!”仇士良和魚弘志立刻廢了原詔書,改立此前一直低調煉丹的潁王李炎繼位,這就是——唐武宗。

矯詔是什麼意思?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矯詔事件? 第2張

原本這波操作很溜:搞死一個老皇帝,再立一個新皇帝,這份擁立之功要多大有多大。不說封王封侯,繼續把持朝政看起來是沒跑的。

但李炎低調煉丹不假,可誰說煉丹的就一定是傻蛋?老太監們宮鬥很強不假,可夜路走多了,終究會失足。

這一次看起來很溜的操作,就屬於一次典型的誤操作:李炎的狠厲跟他哥李昂的文弱可不同,上臺不久,就開始怒懟太監,並逐漸掌控主動權,最終搞死了仇士良。

仇士良的這波矯詔操作,看似成功,但實際上卻是搬起石頭狠砸了自己的腳,堪稱最失敗的一次矯詔。

四、最血腥的矯詔——金匱之盟

公元976年,趙宋帝國的創始人——49歲的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突然暴斃,但接替掌舵帝國的既不是趙德昭、也不是趙德芳,而是皇弟趙光義。至於原因,官方說法是——金匱之盟。

按照金匱之盟的官方說法——這是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的遺命。杜太后深謀遠慮:爲了防止後周柴宗訓主少國疑而重演“黃袍加身”的戲碼,所以一定要兄終弟及,讓威望更高的趙光義繼皇帝位,等到德昭、德芳長大之後,再由趙光義傳位給侄子。反正這就是一條曲線迴環的“迴旋鏢”操作。

按照官方說法,當時在場的只有5個人: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一個不知名的記錄員,以及當時的宰相趙普。這份遺書後來就藏在金匱之中,是爲“金匱之盟”。

正是這份金匱之盟,趙光義的皇帝位看起來光明正大、合理合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這份看似光明的金匱之盟,背後隱藏着詭異的燭影斧聲。千年已還,燭影斧聲的真相或許已經永埋塵土,只能讓後人遐思猜測。但是這份金匱之盟本身卻是迷霧重重:

既然是太后遺詔,但這份盟書卻不是在趙匡胤駕崩之後,立刻取出宣讀,彷彿在公元976年這一年,所有人(包括趙普)都忘記了它的存在。而見到皇帝遺體遺容的宋皇后,她的反應是嚇得幾乎癱倒,說了一句令人疑惑的:以後家事全憑小叔子做主!

而趙光義的繼位稱帝,從一開始,“得位不正”的質疑聲就從未停止——直到公元980年前後。這中間的某一年,京師之外的河陽節度使趙普忽然寫信給趙光義,之後就有了神奇的金匱之盟,再之後嘛——趙普回京任職,重回權力中央。

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的真相,其實早已昭然若揭!這堪稱中國歷史上“以弟弒兄”最血腥的一次矯詔。

五、最仁義的矯詔——張居翰改詔書

上面幾例矯詔事件,看起來結構都是負面的,但也有些矯詔事件,堪稱菩薩心腸,比如五代時期的張居翰。

五代堪稱中國歷史割據形勢最爲嚴峻的時代之一,各路豪強競相跳脫出來登臺唱戲,都想唱主角,也都想當皇帝。後唐李存勖是個大熱門,而前蜀王衍也不是個小角色。

李存勖大想要揚名千古,王衍顯然就成了絆腳石。公元925年,後唐攻滅前蜀,國主王衍就成了階下囚,連帶着滿朝文武一千多號人,被押往首都洛陽。

可是李存勖突然想着:管這一千多號人吃喝拉撒挺麻煩的,就下了一道詔書:“王衍一行,並宜殺戮。”意思是,一千多號人全部剁了!

複審詔書的就是張居翰,一看這詔書,就想到了一千多顆血淋淋的人頭——太殘忍了,便把詔書給改成了“王衍一家,並宜殺戮。”一字之差,幾百顆腦袋保住了!

按說,這事很大,後果很嚴重。可是李存勖太忙,一開始是沒顧上追究這事,後來一年左右李存勖就死了,更沒人追究這事。

好人好報啊,老好人張居翰活跳跳的蹦躂到了71歲,壽終正寢。

結語

除了上面幾位之外,還有袁崇煥矯詔殺毛文龍,也對當時的戰略局勢產生了強大的影響:毛文龍被殺,第二年,皇太極就導演了己巳之變,隨後就是對袁崇煥的清算(擅殺大帥是其中實錘),老毛的義子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成了漢奸,再然後就是關寧鐵騎的衰落……多米諾骨牌一塊接一塊推倒,大明王朝的生命沙漏突然加速。

無論哪個朝代,擅改詔書都是高風險活動,幹好了名垂千古,幹壞了那就是現世報來得快。千年以後,再看那些矯詔事件,有善有惡,也有可惜、悲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