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御駕親征真的能戰無不勝嗎?事實恰恰相反

御駕親征真的能戰無不勝嗎?事實恰恰相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歷史,但凡出現御駕親征的場景,要麼是皇帝在危急關頭挽狂瀾於既倒,要麼是趁勢力強大時耀武揚威。按說這般架勢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結果卻不然。

御駕親征真的能戰無不勝嗎?事實恰恰相反

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以高句麗“不守規矩”爲由,決定親自率軍討伐,誓用燦爛無比的中原文明將“蠻夷之鄉”化爲“冠帶之境”。次年,天下雄兵如期集結,隋煬帝象徵性地詢問臣子庾質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庾質坦率地說:“仗倒是可以打,但陛下千萬不要親臨戰場。”隋煬帝聽了很不高興,認爲庾質是在懷疑自己的軍事才能,嘲諷道:“你若害怕,大可留在後方。”然後瀟灑帥氣地上戰場了。

庾質擔心的事很快就發生了。隋軍圍攻高句麗軍所佔據的遼東城時,隋煬帝下了兩道詔書—一切軍事行動必須在奏報並得到批准後才能展開,任何將士不得自作主張;凡是有意投降的高句麗軍都要予以接納、安撫,不得再與之敵對。前者違背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軍事原則,使隋軍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表現得僵化、遲鈍,戰鬥力大打折扣;後者則是隋煬帝站在“絕世仁君”的高度自嗨,完全不顧現實狀況。

御駕親征真的能戰無不勝嗎?事實恰恰相反 第2張

就這樣,拿到“護身符”的高句麗軍一旦處於下風就宣稱投降,隋軍一邊停止進攻,一邊奏報隋煬帝。等皇命終於傳來時,高句麗軍的城防工程已修繕完畢,再度抵禦隋軍進攻。如此循環往復,遼東城久攻不下,而最初30萬之衆的隋軍無功而返時僅剩兩千多人。

無獨有偶,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同樣親征高句麗,一路勢如破竹,眼看就要直抵平壤城下,唐軍卻在安市(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受阻。這時,有個高句麗俘虜前來進諫:“安市子民普遍顧家,不肯輕易放棄守城;而烏骨城的將士大多年邁,不如轉攻那裏,朝夕之間便可取勝,其他小城必然望風而降。”這本是一招妙計,但長孫無忌說:“天子親征異於普通將士,應以風度爲重,不可乘人之危。”唐太宗聽後繼續跟安市死磕,終因糧草將盡、寒冬將至而撤軍。

24年後,唐高宗也打算親征高句麗,但被武則天勸阻。於是他在後方與前線將士通力協作,最終滅了高句麗。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帝王適度放手而使將士充分發揮其專業性,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史上類似案例還有很多,所以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如果苻堅、竇建德、完顏亮等人不自以爲是地御駕親征,也不至於輸得那麼慘!”他最終給出的忠告是“天子討而不伐”。

當然,御駕親征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弊端顯而易見—缺乏專業指揮,在具體事務中對下級過度干預,甚至大包大攬,再加上愚蠢可笑的“領導包袱”,很容易導致全線潰敗。“討而不伐”是一種放權的胸襟,更是一種借力的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