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三國鼎立,魏佔其七”的含義是什麼?只是領土大小嗎?

“三國鼎立,魏佔其七”的含義是什麼?只是領土大小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東漢末與兩晉之間,曾有魏、蜀、吳三國鼎立,這是婦孺皆知的歷史。而有趣的是,後世還廣泛流傳“天下三分,魏佔其七”的說法。都“三國鼎立”了,還怎麼能如此不均衡的“魏佔其七”呢?

一、“三國鼎立”的合理性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作者羅貫中寫出了這樣一個章節標題“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其中所謂的“定三分”,正是諸葛亮《隆中對》的一大重點,亦是往後三國的局面——三國鼎立。

從根本的經濟發展考量,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是由於各地經濟發展導致的分裂加劇。在長江流域,封建經濟發展到了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並相互抗衡的階段,爲蜀漢和東吳的對立提供了基礎條件。而在北方,儘管北方經濟基礎優於南方,但受連年割據動亂的影響,其也不足以對南方形成實質上的統一。於是南北對立,東西抗爭的三國鼎立局面,逐漸形成。

“三國鼎立,魏佔其七”的含義是什麼?只是領土大小嗎?

當然,三國鼎立的直接推手還是地方割據。自東漢末年地主豪強集團打破原本的政治局面,擁兵爲重,或自定計劃,或擇木而棲,東漢就首先被分割爲了數個版圖。最後留下魏蜀吳三家,便可視作是割據政權們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因而“三國鼎立”,說的其實是東漢末期的政治局勢。總體而言,鼎立時期的國家版圖被魏蜀吳三個政權瓜分,三家相互制衡,短暫地促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而三國的一些具體國情,即最終影響三國被曹魏統一的力量,則並不在“三國鼎盛”的詞義外延之內。

二、“魏佔其七”的具體含義

“三國鼎立”雖說明不了魏蜀吳的一些國情,但“三分天下,魏佔其七”卻是在形容這部分內容。“魏佔其七”,指代的是魏國在軍事、人口、實際控制疆域等多方面的優於蜀漢和東吳的國情。亦可以如此理解:曹魏最終一統天下,其依憑的正與這獨佔“其七”有着密切聯繫。

就軍事而言,曹魏是三國中唯一有着極強軍事集中性的政權。在曹魏的權力分配體系中,除了處於正中心的曹操和曹丕,便是曹氏疏族和與曹操父子關係親密而穩固的姻親夏侯氏。這使得曹魏的軍事力量能夠很好地被集中,其實力亦能通過安排得當的軍屯制度較快恢復和發展。

但在東吳,因爲孫權依賴當地世家大族,所以他不得不讓渡一部分權力。爲更好地控制政權,孫權甚至掀起過十分不合常理的立儲之爭。至於蜀漢,雖是一個政權,卻也是俠客流民的聚合體。蜀漢軍隊尾大不掉的局面,比東吳更甚,更遑論與曹魏比較。

就人口而言,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有絕對優勢。因爲史料的有限,人們難以得知三國時各地的具體人口。但取兩組較爲典型的研究數據,已能夠反映三國在當時的人口差距。

三國鼎立時期,蜀國共約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約52.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約66萬戶,443萬人。曹魏約佔總人口的58%。而在各自總人口中,士兵和官吏的數量也相差較大。蜀國士兵總數約10.2萬,官吏約4萬;吳國士兵約23萬,官吏約3.2萬;魏國士兵數據缺失,但約在40萬以上。

“三國鼎立,魏佔其七”的含義是什麼?只是領土大小嗎? 第2張

在後來曹魏逐漸統一的過程中,蜀漢在投降時人口約爲108萬;東吳約爲256萬。而魏景元四年(263),魏蜀合計人口是537萬。由此推之,曹魏在滅蜀前人口約429萬,約佔三國總人口的54%。

就實際控制疆域,曹魏也是蜀吳難以企及的對手。從數據上來說,正如我們在常見的三國鼎立的地圖上所見,魏蜀吳三國的疆域面積是相差不大的。但問題是,蜀漢和東吳有更多的土地並未被真正納入中央的統治。而東漢劃分的中央對其有較強控制力的十三州,有九個都爲曹魏所佔領。

且在蜀漢和東吳,中央還需要拿出遠比曹魏多的精力去應對周邊及域內的少數民族。雖然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更多的是文學上的虛構,但這正反映出了蜀漢在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上的付出大於收穫。事實上,直到蜀漢滅亡,西南的不少少數民族都還在強調自己此前是被迫聽命於蜀漢的。

是故從影響一國之實力的軍事、人口等多方面去比較,曹魏都是超過蜀漢或東吳的存在。用以說明當時政局的“三國鼎立”不能很好地說明這一問題,那就自然需要更能反映曹魏之強盛的“天下三分,魏佔其七”的出現。兩個說法並不衝突,反倒能相互補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