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朱熹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真的是輕視婦女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朱熹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真的是輕視婦女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熹在他的《與陳師中書》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柏楊認爲:“中國對婦女的貞操問題,尺度一向很寬。像當過短期宰相的范仲淹的母親,在范仲淹父親死了後,即行再嫁,沒有人對她輕視。到了程頤,纔開始對婦女加強迫害,訂立片面的苛刻標準,即男人可以隨便再娶,婦女則絕對不可以再嫁。曾有人問他:‘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程頤斷然說:‘絕對不能,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寒作爲藉口。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朱熹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真的是輕視婦女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程頤和很多人都把“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句話給狹窄化了,實際上朱熹當初的這個觀點並非專門針對女性提出來的。他的這套理論學的主要思想宗旨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套做人的哲學學說,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傑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朱熹本人從來沒有針對女性提出些什麼具體要求,更沒要求女性要把貞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他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主要是針對君子和大丈夫提出來的,是宣揚士人剛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節操意識,所指的是一個男人的氣節與骨氣。“失節”重於“餓死”,“氣節”重於“生命”,這涉及人生觀、生死觀的問題,是對男人較高層次的精神要求。

朱熹說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真的是輕視婦女嗎?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第2張

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樣,表現的是對個體精神價值的認識,顯示了一種藐視權貴的浩然正氣和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自主人格。這既是孟子堅守仁義節操的自我寫照,又是對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守正義、剛直不阿、英勇奮鬥等優良傳統的概括和總結。這種大丈夫氣概,成爲鼓舞人們爲正義而英勇奮鬥的精神力量,對後代許多剛直不阿、忠貞不渝的志士仁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這樣一個堅守民族氣節的人,他生前的“衣帶詔”裏是這樣寫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明清之際的洪承疇就因爲缺少這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捨生取義精神,所以當了漢奸,背叛了國家,背叛了民族,毫無氣節可言,成爲民族的敗類。而年僅十七歲的夏完淳卻能始終堅守“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高尚精神,和文天祥一樣保持了自己的氣節和尊嚴。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爲嚴將軍頭,爲嵇侍中血。爲張睢陽齒,爲顏常山舌……”他們正是因爲堅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義而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正是這種對信仰執着追求、剛強堅毅的浩然正氣,不畏強暴誓不低頭的氣節,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血性。

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與“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它是一種崇高的品德與境界,是儒家思想中宣揚的自強不息與不畏強暴的精神與信念,是“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高尚氣節,是“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骨氣。

所以說,朱熹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指的是一種精神氣節,而不是輕視婦女、滅絕人慾的封建糟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