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考生趕考都是靠走?在古代不能坐馬車去嗎?

古代考生趕考都是靠走?在古代不能坐馬車去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種場景,那就是古代考生們進京趕考時經常都會揹着一個遮陽擋雨的揹筐,一路順着京城走去。古代交通雖然不便,但是距離京城較近還好,如果是跨省的距離了,也都是走嗎?下面小編就以唐朝作爲時代背景給大家舉例子。

從唐高祖李淵開始一直到唐哀帝李柷時年,整個歷經21代帝王,共289年的唐朝歷史中,一共發行不過八種貨幣,但是真正貫穿於其中,也就是銅錢“開元通寶”這一種。而這與古時其他朝代的混亂貨幣體系相比也是對比鮮明,所以也可看出來唐朝的貨幣體系還是非常穩定的。

根據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來看,當時唐太宗時期的一斗米大約是在3-4錢,而一斗米約等於現在的12斤,換算下來一錢至少能買3斤米。除了銅錢外,古代還經常會提到銀子,而一兩銀子則是一千文銅錢,或者也叫作一貫錢,按照現在購買力來看,一兩銀子摺合200元左右。

因爲生產力有限的原因,唐朝最貴的交通出行方式就是馬車,雖然馬車速度不如直接直接騎馬,但是舒適度卻要好些,唐朝時期標準的馬車速度是每天可以行進35公里遠。不算條件好的可以自備馬車的,當時的市場價大概是每50公里要100文銅錢,35公里則是70文,當然這也要排除那些行李特別多的,需要額外加錢的情況

古代考生趕考都是靠走?在古代不能坐馬車去嗎?

歷朝歷代中,都是進士科最爲主要,但是進士不同於鄉試和會試,只在考生所在地方考試,而是要經過中央政府的殿試作爲選拔標準。古代時期,江南地區歷來就是科舉考試的大戶,這裏以南京舉例,從南京到唐代都城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這一段距離以如今的高速公路作爲衡量標準大約有1100公里。

排除天氣原因或是其它因素影響,假設馬車始終按照35公里的勻速行駛,從南京到西安要走上31天,共計要2200文錢。如果不想加大成本,沿途更換馬匹,還需要再給馬和人留下休息時間,雖然是休息時間,但是馬車伕也是要算錢的,畢竟自己不可能在休息一天出去幹私活。這麼一算,31天肯定是不夠了,算上增加的天數,再加上沿途食宿費用,至少也得有四兩銀子才行。

以唐朝物價計算,這四兩銀子幾乎就是現在的一萬塊錢,這個價錢即使放到現在,都可謂是一筆“天價”了。

所以,馬車出行對於普通人家來說,絕對是想都不敢想的,綜合考慮之下,只有水路纔是最經濟的出行方式,尤其是隋煬帝楊廣時期,進一步開鑿的大運河。因爲船的容積更大,可以有更多的人分擔成本,另外船速雖慢,但是畢竟不像馬需要休息,是可以日夜行進的,考生也能省下住宿費用。

唐朝最低品的官員一月大概有500文錢,換到考生這一層面,乘船趕考可能倆月工資已經足夠,要是馬車的話就得是八個月不吃不喝才勉強湊夠路費。

這還是官員,如果要是普通百姓之家的考生可能得一年也才能攢下坐船的路費,所以普通考生肯定是不捨得花這份錢了,最後也只能是選擇步行了。步行確實也是古代普通人趕路的主要方式,而僅有的盤纏不到萬不得已也是不太會輕易動用的。

古代考生趕考都是靠走?在古代不能坐馬車去嗎? 第2張

我們一般人行走一公里大概需要15分鐘左右,換算爲唐代的標準馬車速度,人要是也走35公里,即使一刻也不停歇還得始終勻速情況下,也得要走九個小時。同時還要考慮到古代路況還有並不存在高速的說法,從南京出發赴京趕考的考生,可能得要提前將近半年出發。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