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現在,若問熒屏上最火的影視劇類型,我想莫過於是“古裝劇”,而在這古裝劇中又尤以“清宮劇”最爲火爆。那麼喜歡看“清宮劇”的小夥伴們,絕對會經常看到這麼一個場景:皇帝上朝時高高坐在金鑾殿上,然後底下一大羣文武百官跪在皇帝的腳下行三叩九拜大禮,然後口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然後皇帝說“衆愛卿平身”,百官們纔會站起來。之後官員要奏事的時候,也都會先說“皇上,奴才有本奏”,然後才能奏事。

從這個場景看,很多人肯定會認爲百官在皇帝的面前好卑賤,真的是“君貴而臣賤”,他們表現的那樣的唯唯諾諾的,真的好似一個“奴才”。但是你們知道嗎?並非是每個時期的臣子都如同清朝那般的唯唯諾諾,地位也並沒有那樣的卑賤,事實上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的文武百官對皇帝行三叩九拜大禮,其實只是出現在元明清時期,在元之前,君主雖也是高高在上,臣子也始終是臣子,但兩者的地位遠沒有明清時那樣的懸殊,那時的君主始終都對臣子保持着一種尊敬。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衆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盛譽,史學家錢穆先生就曾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禮’”。中國自倉頡創造出文字開始,守“禮儀”,知“禮儀”就成爲了中國人日常生活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弟子規》曾言“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就是說出門的第一件事就要穿衣端正、整齊,自冠巾、衣服、鞋襪都要收拾妥當,整齊乾淨,而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因爲古人認爲穿戴也是一種禮儀,是自重與對他人一個的尊重。

而《左傳》也曾說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禮是爲政者“經國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據,《荀子.修身》亦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禮儀”在中國的重要性,它關乎着一個國家穩定與否,也關乎着社會安定與否,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始終恪守着“禮”。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2張

因此中國自古就有“尚禮”的傳統,“禮儀”無處不在,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他們每個階級都在遵循着自己應該遵循的那個“禮儀制度”。而在這些階級當中,尤以王公貴族階級所要遵循的禮儀制度最爲嚴格,這個階級中所要遵循的禮儀處處體現着等級森嚴、不可僭越的尊卑貴賤之分,其中“君臣禮儀”就尤爲突出。

“君臣禮儀”就是君主與臣子之間所要遵循的一種禮制,正如開頭所說,古代的“君臣禮儀”並非一開始就如同現在我們在影視劇所看到的那般,是“君貴臣賤”的,其實最開始君和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平等的,直到明清那個集封建制度於大成的時代,才形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般“尊君卑臣”的局面。

先秦時期,“君臣之禮”是相互的,臣要向君行禮,君也要適當的還禮,也就是說先秦時期的君臣關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平等,他們並不是“奴僕”關係,而是相互對等的關係。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3張

首先要知道,古時的“君臣之禮”主要分爲舉止性禮節(站立禮和跪拜禮)和稱謂禮節。

先秦時期的舉止性禮節,可不只是如明清那樣只是臣子向君主施禮,而君主無需向臣子施禮的禮節,那個時候君主也是要向臣子施禮的。

在“站立禮”中,君主向諸侯所施行的禮就是“揖禮”。據《周禮》所載:“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就是周王在召見諸侯時,向異姓諸侯要施以“土揖”(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然後緩緩起身,恢復立容),向有姻親關係的諸侯要施以“時揖”(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向同姓諸侯要施以“天揖”(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4張

而對於本國的臣子,據《周禮.夏官》所載,周王在面見臣子時要“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還,揖門左、門右。”,就是在上朝時,百官還沒有就位時,周王要向臣下行“揖禮”來定班次,對孤、卿要行“特揖”(一個一個地作揖);對大夫要行“旅揖”(根據等級來分別作揖);對士要行“旁三揖”(對所有的士一次揖三下)。

此後在完成對孤、卿、士的“揖禮”後,周王還需要對身後兩旁門的左右門中的侍從之故士、虎士、太僕輩們行“揖禮”,只有這樣在完成這些“揖禮”後,臣子再一起對周王行“揖禮”,然後才能開始上朝議事。

也就是說,當時周王上一次朝,就得對所有的臣子行“揖禮”,無論是孤、卿、大夫、士,還是最低級的故士、虎士、太僕,周王都需要行“揖禮”。可以說,先秦時期的君王絕對是上朝時最忙的一個人,他絕對做不到如同明清皇帝那般只需要坐在高高的龍椅上,然後接受百官朝拜這樣輕鬆的事情。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5張

再是“跪拜禮”。衆所周知先秦時期都是席地而坐的,是沒有椅子可坐的,因此當時就形成了很多跪拜時所用到的禮節,包括稽首、頓首、空首等。而在先秦時期,君主是有向臣子行“跪拜禮”的禮節的,《禮記.曲禮下》載:“大夫見於國君,國君拜其辱。士見於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國始相見,主人拜其辱。君於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則答拜之”,就是說君主對從別國而來的大夫要行“跪拜禮”,這樣以示尊重,同時對本國剛剛被拜爲大夫的也要行“跪拜禮”,以此來表現對他出仕於自己國家的感謝與拜託。

如秦國昭王時期,秦昭王爲請範睢出仕於秦國,就對他行“跪拜禮”以示誠心,而後範睢答應昭王的請求,昭王爲感謝,就又再行了一個“跪拜禮”(《戰國策.秦策三》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範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6張

同時在臣子對君主行“跪拜禮”時,君主也要以“空首”來還禮。《周禮》載:“空首拜者,君答臣下拜”,就是在臣子對自己行跪拜禮後,君主就要以“空首”來還禮。所謂的“空首”就是空手之禮,《周禮》言:“頭不至於地爲空手”,行禮時,君主屈膝跪地,拱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舉手到地,接着俯頭至手,完成後即可,也就是隻需行一跪(《儀禮.士相見禮》載:“始見於君執摯,至下,容彌蹙。庶人見於君,不爲容,進退走。士大夫則奠摯,再拜稽首;君答壹拜”)。

此外,先秦時期,有些時候,君主對於特別重視的臣子還會以更爲隆重的“稽首禮”來進行還禮,“稽首禮”是九拜中最爲隆重的一個“跪拜禮”,常爲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它需要跪拜者跪下並拱手至地,頭也至地,因此極爲隆重。商時,太甲子至就以“稽首禮”跪拜伊尹;周時,成王姬誦就以“稽首禮”跪拜周公(《尚書》載:“太甲稽首於伊尹..成王稽首於周公”)。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7張

再是稱謂之禮。“君前臣名”是先秦時期君臣稱謂之禮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臣子在皇帝面前自稱必須用本名,同時在皇帝面前提到其他臣子時也必須稱其本名。

當然以上只是臣子對君主而言,對君主來說則是“國君不名卿老”的禮節,先秦時對於卿、大夫這樣的高官是不會直呼其名的,而是用一些敬語來稱呼,如周武王時期,周武王就不叫姜尚的名字,而是稱其爲“尚父”。

此外,先秦時期君臣禮儀除了跪拜禮、站立禮、稱謂之禮外,還有着其他的一些禮節。如“降階”,就是君主下臺階或行禮來迎接臣子,《周禮》載:“卿大夫皆入門右,北面立,公降階揖之”;“離席”,就是君主離開席位,然後向臣子施以揖禮或拜禮;“撫席”,就是君主撫一下席子,然後請臣子就坐。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8張

可以說,先秦時期的君臣是平等的,臣子要向君主行禮,君主亦要向臣子行禮,臣要還禮,君亦要還禮。

也正是因爲先秦時,君主對臣子有着諸多禮敬的禮節,因此後世臣子對於先秦君王的行爲可謂是敬佩有加,而且對那時的臣子也是羨慕不已,如清末康有爲就在《擬免跪拜詔》中流露出了一股羨慕之情,其言:“天子爲三公下階,爲卿離席,爲士大夫興席,爲士撫席。於公卿大夫拜,皆答拜”。

當然到了秦朝,隨着始皇帝創“皇帝”稱號,並建立起了一套爲皇帝一人服務的中央集權制度,君主的地位開始超越臣子的地位,“君貴臣賤”的局面開始顯現。此時因先秦時期君主禮敬大臣有着尊臣卑己的嫌疑,所以爲始皇帝所不容,因此天子禮敬臣子的禮節越來越少,也因如此,一些突顯出皇權與提高皇帝尊威的君臣禮儀也就越來越多。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9張

秦漢時,皇帝無需再如同先秦君王那般,需向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官吏行“揖禮”、“跪拜禮”等禮節,而只需向三公、帝師及“三老五更”這些極個別的大臣行禮。漢時,如在進行元旦朝賀時,三公禮賀完成後,皇帝需起立並對其行禮,再如冊封王、列侯時,王、列侯向皇帝拜謝時,皇帝也要起立再還禮。

此外,秦漢還延續着先秦一個禮敬大臣的傳統,那就是“坐而論道”之禮,就是皇帝與百官在朝堂上商議政務時,一起坐着商議,而直到唐、五代時,依然是“大臣見君,列坐殿上”。

同時宋之前,對於一些功勞特別卓著的臣子,皇帝還會賜予“入朝不趨”(上朝時,不用像一般的臣子那樣快步趨行上殿,而是可以漫步而行)、“劍履上殿”(上朝時,不用像一般臣子上朝需要去佩劍、脫履,而是可以着履、帶劍上殿)的特權。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0張

在稱謂上,宋之前雖沒有完全遵循先秦那樣“國君不名卿老”,但對於一些重臣,君主依舊不會直呼名字,而是大多用字來稱呼,正所謂“蓋因天子常稱臣子之字故爾”,如劉邦稱張良就稱“子房”,景帝稱竇嬰就稱“王孫”,太宗稱高士廉就稱“高儉”。

因此,可以說在五代前,君主直呼一些地位頗高的官員的名字是很失禮的行爲,官員亦會十分不悅。如梁武帝時期,宰相蔡樽因梁武帝直呼他的姓名,就臉色不悅的說道“臣預爲右戚,且職在納言,陛下不應以名垂喚”(《南史.蔡廓傳》),而此時武帝非但沒有生氣,反而是“帝有慚色”。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確是有皇帝不能直呼高級官員本名的習俗,而對於宰相一級的官員,他更是可以對皇帝直呼他的姓名,向皇帝當面表示不滿。

因此,我們亦可以看出宋之前的官員地位還是較高的,君主依然是禮遇百官的。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1張

此外,在稱謂上,宋之前皇帝也會給予一些臣子“贊拜不名”的權力,就是臣子朝拜帝王時,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官職,如三國時曹操就被賜予了“贊拜不名”的權力,“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總的說,秦到五代的君臣禮儀雖然已經有了“君貴臣賤”的區別,但是並沒有明清那般嚴重,此時對於一些高級官員,君主依然還是會禮敬,在稱謂上,也依然是秉持着“國君不名卿老”的禮節,不會直呼他姓名,而是或以官職,或以字來稱呼。

此外,對於一些特別重要的臣子,五代之前的君主還會賜予“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贊拜不名”的特權,以此來顯示特別的禮敬。

但是到了宋後,君臣禮儀就開始了有着明顯的尊卑之分,正如康有爲曾言:“漢制,皇帝爲丞相起(立);晉、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羣臣)乃立,元乃跪,後世從之”(《擬免跪拜詔》),此時宋朝的官員不再像五代前那樣是皇帝與臣子共坐議政,而是變成了君主高坐於御座之上,臣子站在下面共同議政的形式,可以說此時君臣之間已經開始有了明顯的高下之分。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2張

同時在對待臣子上,宋也不再像秦漢那般禮敬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對待“三老五更”上。

漢時,皇帝在對“三老五更”表現敬意時,不僅要跪拜,還要親自割牲、執醬、執爵來侍奉,如班固所言,當時的皇帝是需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來侍奉他們,就是以父兄之禮來禮尊,想想看這是何等的尊崇。

可是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就不再這麼做了,首先宋皇不再親自出迎三老、五更,而是由太常寺博士去迎接,而後宋皇不再向三老、五更主動施禮,而是由他們先向皇帝行“揖禮”,然後宋皇只需站起即可,之後宋皇也不再親自爲三老割肉、執醬、執爵,而是有尚食官來負責,最後三老、五更離開時,宋皇也不再起身送行。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3張

從宋對“三老五更”的態度上,可見此時臣子的地位顯然已經遠遠比不上五代前了,“君貴臣賤”已成註定之事。

到了元時,官員的地位就更低了,此時的君臣禮儀完全就是“君爲貴,臣爲賤”。

“跪讀表,讀畢,俯伏興,復位”(《元史.禮樂志》),這個時候臣子連站立的資格都沒有,此時臣子奏事需要跪着,之後完成奏事要俯伏行禮,然後才能起來站到原來的位置上,顯然這個時候臣子越來越像皇帝的“奴僕”,而非一起治理天下的“同袍”。

明時,明也延續元制,“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即起”(《大明會典》),此時所有官員只要向皇帝奏事都需要先跪再奏,奏完後,皇帝說起來纔可以起來,且皇帝下詔時百官也都要跪着聽,皇帝賞賜時也要跪着接,然後還要行五拜叩頭大禮。總之在明朝,不管官員幹嘛,只要是看到皇帝,或者以皇帝的名義頒佈的詔令亦或物品,他們都得需跪着。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4張

自此到了明時,皇帝不但不再對臣子行禮敬之事,反而是到了非禮對待的地步。此時明朝最突出的“非禮對待”事件就是“廷杖”,《明史》曾言“廷杖之刑.....公卿之辱,前此未有”,想想看把一個臣子的褲子扒光,然後在衆人的面前打屁股,這對於士大夫們來說是何等的恥辱,而且明時的“廷杖”是不分對象,不問原因,只要皇帝想打就能打,哪怕你是宰輔,哪怕你是老臣,都的趴着,然後被扒光打屁股,可見此時臣子的身份地位已是十分低下。

到了清時,“君貴臣賤”更是被演化到了極致。與明不同的是,明代只有奏事時才行跪禮,而其餘沒有奏事的官員是無需行跪禮的。可到了清朝,如御門聽政時,只要哪班有官員奏事,這班所有的官員都要一起跪下,哪怕是宰輔之職亦是如此。再如便殿召對時,也是所有大臣都要跪在皇帝的腳下,然後聆聽皇帝的吩咐。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5張

可以說清時,無論是什麼品級的官員,無論是多麼年老的官員,他們都得無理由的跪着。

而曾經的“大臣見君,列坐殿上”在清朝已是完全不可能的了,此時皇帝最多就是爲一些年老的大臣加個跪墊,這樣讓他們跪着舒服點。而就是這點賞賜,百官都視爲是很大的恩寵,爲此是感激涕零。從中我們亦可看出來,清時臣子的地位已是完全如同“奴才”般,毫無地位可言。

同時清時,在稱謂上也發生着巨大的改變。明時,對於首輔這樣的重臣,明皇還會時常以“先生”來稱呼,可到了清朝,無論品級多高,地位多高,皇帝始終都是或直呼其名,或稱“爾”,或稱“汝”,總之就是一個居高臨下的姿態,對於臣子絲毫就沒有禮敬之心。

此外,清時,臣子對皇帝的自稱也不再是以本名自稱,而是自稱“奴才”亦或“微臣”。

古代的君臣之禮是怎麼樣的?電視中的“三跪九叩”真實嗎? 第16張

可以說,在稱謂上,從君主尊臣下爲“尚父”,到稱字而不稱名,再到直呼其名,再到用“爾”或“汝”來代稱;從臣子拒絕君主直呼其名,再到自稱奴才,這些變化無一例外不再是向世人說明着君臣禮儀的變遷,臣子地位的跌落。而隨着從“臣”到“奴才”的轉變,臣子地位的變化已是顯而易見,那就是越來越卑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