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末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米價過高餓死百姓

明末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米價過高餓死百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明朝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1640年,這是一個不太安分的年份。這一年距離大明王朝的滅亡不過4年的時間,雖然大明還能支撐4年時間,可一系列的危機已經顯現出這座長達兩百多年的大廈,將要傾覆。

首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軍事危機,一方面是數十年邊患的遼東局勢,越來越緊張。另一方面是新崛起的起義軍,日益猖狂,尤其是以李自成和彰顯着爲主的西部起義軍。

可是大明王朝當時還有百萬大軍,足以對付農民起義軍,東北地區的山海關也是固若金湯。爲什麼最後會落得亡國的地步呢?答案只有一個,因爲它的經濟崩了。

明末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米價過高餓死百姓

起因:1640年,大明王朝出現了空前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大家一定十分了解,也就是說過去賣一塊錢的東西,到了一定時期,就賣到了10塊錢。若是一些無關緊要或者不是剛需的東西漲價,那倒也罷了。比如說鹿茸熊掌之類的,就算是漲價漲上天,其實跟老百姓也沒多大關係。

最讓人害怕的,那就是糧食漲價。大明王朝到了這個時候,偏偏就是糧食漲價。民以食爲天,糧食漲價導致一大批人壓根就吃不起糧食,最終只有活活餓死。

比如說當時最富有的通商口岸蘇州城,一百個銅錢才能買一斤大米。這是什麼概念呢?明朝初年,朱元璋時期的米價是3文錢左右,便能夠買到1斤帶皮的稻穀,就算換算成米,也不會超過5文錢一斤。

5文錢一斤的大米,到了明朝末年,卻漲到了100文錢,足足翻了20倍。而老百姓的收入到底有沒有漲呢?答案是有限。

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甲申朝事小計》

因爲長期的地主奴役,使得老百姓每年壓根就沒有什麼收入。他們每年最大的願望,那就是能夠填飽肚子,把一家人的口糧給糊弄過去,那就謝天謝地了。

如果遇到個災年,那基本上只能靠借貸才能維持生計。可是借貸有風險,能還上也得脫層皮,一般老百姓可能到死都不會走上借貸這條路。

崇禎末年,國家的稅收也日益嚴重,三餉的增加,幾乎是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百姓們發現,自己辛苦勞作了一年,手裏不僅什麼都沒撈着,反倒是欠了國家一屁股債。

結果:豪宅別墅紛紛拋售,沒人有閒錢去購置。

什麼是硬通貨?在當時來說黃金白銀算得上是硬通貨。因爲大明王朝的黃金白銀儲量是十分有限的,內部開採也幾乎到了窮盡的地步。

而銅錢是最不值錢的玩意兒,價格幾乎是一天一個變,畢竟是大明王朝自己發行的一種貨幣,並不具備硬通貨的條件。

而且張居正普及一條鞭法以後,國家收稅都只收白銀,這麼一來,幾乎是把民間的白銀給掏空了。藏富於民這絕對不是一句笑談,關鍵時刻還得要從百姓手裏拿回這些硬通貨。到了明朝末年,民間基本上已經不會再出現真金白銀的流通了。

臣自江推來數千裏,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亦僅餘四壁城隍,物力已盡,蹂躪無餘,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明史》

這個時候蘇州地區的土豪們,開始紛紛拋售自己的別墅豪宅。太平時期,這些房子可是他們的命根子,價格也是一天比一天高,他們都是待價而沽,沒有一個符合他們內心的價格,他們是絕對不會動宅子的。

這些別墅豪宅,那就等於是這幫人的儲蓄罐。他們相信,存錢絕對沒有存別墅來得實在。這幫人的確是看懂了通貨膨脹的意思,可是一時之間找不到比較合適的等價物來遏制通貨膨脹,所以就看上了宅子。

可到了1640年,天下局勢風雲變幻,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賦稅一日比一日重,糧價也是一日比一日高。他們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聽說李自成把大西北的地主們都連根拔起了,這些宅子萬一落在了李自成的手裏,那將會一文不值。

所以這幫人立刻開始拋售自己的別墅豪宅,希望有人接盤。可是人家也不傻啊,事情走到了這一步,誰也不是傻瓜,所以壓根就沒有人願意接盤。

這就導致富豪們大降價促銷拋售自己的豪宅,可惜並沒有人買賬。因爲別墅的價格相對較高,而老百姓手裏的錢買糧食都十分有限,壓根就捨不得花費在別墅上面。

明末的經濟危機有多嚴重?米價過高餓死百姓 第2張

原因:國際貿易導致大明王朝過分依賴白銀。

張居正爲什麼要收銀錠作爲稅收的標準流通貨幣?難道說他對他們發行的銅錢如此不自信嗎?其實這裏面的名堂是非常大的。

首先最表面的一個原因,銅錢實在是太多了,如果用銅錢作爲稅收貨幣,那麼國庫壓根就裝不下。而且運輸儲藏的成本都很高,這在無形中就使得銅錢相對貶值了。

不過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明朝末年興起的國際貿易活動。大明王朝本身就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王朝。雖然在倭寇橫行的時期,發生過一段比較簡短的閉關鎖國。可是這不能影響大明朝對外貿易的決心。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語後曰:“大事去矣。”後頓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聽一語,至有今日。”乃撫太子、二王慟哭,遣之出宮。帝令後自裁。後入室闔戶,宮人出奏,猶雲“皇后領旨”。後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嬪數人,袁妃卒不殊。---《明史》

到了明末,國際貿易的風潮再起。因爲國內經濟的衰敗,使得商人們將所有希望都投向了海外市場。而海外市場的硬通貨,是實實在在的白銀。

只有白銀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流通,這就導致了大量白銀涌入大明市場。大明王朝體量龐大,自然是吃得住這些白銀的,可時間長了,由於白銀的數量巨大,逐漸控制住了大明王朝的經濟命脈,將大明王朝發行的貨幣完全取代。

這個時候大明的經濟就必須依賴海外市場源源不斷輸入的白銀。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海外輸入渠道卻出現了問題。這導致大明王朝沒有白銀流入渠道了,這對當時的大明經濟來說,是相當致命的。

過分依賴白銀的大明市場,一夜之間,成了沒有白銀流通的市場。物價飛漲是表面現象,真實的原因是,銅錢壓根不管用,白銀嚴重短缺。

根源:那麼多白銀都跑哪兒去了?

按理說,大明王朝的白銀是非常多的,通過國際貿易,使得大明王朝從西方國家手裏,得到了大量的白銀。

可是現在的狀況是,老百姓手裏壓根就沒有白銀。那麼這麼說,白銀都跑到國庫裏了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看看當時崇禎的窘況,他壓根就拿不出多少錢來,打仗的時候就連他後宮的娘娘們也要捐獻首飾來資助軍隊。

由此可見,崇禎手裏真的沒有白銀。那這麼多白銀都跑到哪兒去了呢?都在那些土豪們手裏。

這幫人大多數都是王公貴族,他們仗着自己是皇親國戚,所以瘋狂斂財也無人問津。而且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不用交稅。

因爲他們可以將稅收分攤到給他們幹活的每個老百姓頭上,而且他們有大量田產是國家查不到的,這纔是他們最大的油頭。

除了王公貴族,那些地方土豪們也都紛紛效仿這種做法,這就導致了明朝後期,國家財政上從富人手裏掏不出幾兩銀子。

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窮人,可是窮人有幾個錢呢?所以這就使得明朝的財政收入顯得相對單薄。在真正要花錢的時候,就變得捉襟見肘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