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書·蘇武傳》裏“蘇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國人感動,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對後來很多封建王朝對待“北狄”蠻族的垂範作用——對單于和酋長們“以禮諭之”、“以節斥之”,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

《蘇武傳》裏,大漢的使節蘇武、張勝、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邊都是惡棍和姦賊。這是讀課文《蘇武傳》很容易達到的感情效果。《漢書》的編纂者班固,也正是帶着這個目的而對關於蘇武、匈奴的史料加以處理的。

現代人看歷史,最要不得的是傲慢與偏見,因爲讀史的目的,即在於加深對世界與現實的認識,並增益智能。總之,我們的讀史,終於可以不像古人那樣“爲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了——請讓我們翻開中國與外國史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比照看看“蘇武牧羊”的真實歷史背景。

蘇武到匈奴出使時,正值漢匈戰爭最激烈的第一階段剛剛結束。新即位的匈奴單于想用緩兵之計改善與漢朝的關係,爭取時間鞏固內部,所以,主動提出雙方互相釋放扣押在己處的外交使節(間諜)。當時,漢武帝很痛快地就答應了。爲什麼呢?這裏邊就有玄機。而且,這個派蘇武出使的時機,從後來的結果看,是非常險惡的,也是蘇武被扣押在匈奴長達19年的最根本原因。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因爲,漢武帝當時正在策劃一次對於匈奴的攻擊,而且是規模空前的一次攻擊,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徹底消滅。

而這次攻擊的大的背景,則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最久的戰爭——漢匈百年戰爭。

匈奴是漠北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戰國時代,匈奴還沒有成大氣候,與中原國家也沒有大的交手紀錄。那時,北方的晉(後來是趙)、燕等國,主要對手是山戎;西方的秦國,面對的西戎也呈一盤散沙的狀態

秦朝統一天下後,着力擴張,四面出擊。其中,對北面用兵最狠,派蒙恬帶精兵30萬,攜當時最先進的複合兵器——弩機,把匈奴的部落驅趕出了其世代棲息的河套-鄂爾多斯地區,並在那裏設郡築城鎮守。

失去了水草肥美的家園,匈奴人只好在大草原裏漂泊流浪,混了些年。然而後來,匈奴出現了輕騎兵大軍團戰術,這種戰術的精髓,就是人(智慧)、馬(速度)、弓箭(遠程殺傷)合一,呈現出強大的機動性和殺傷力。本來,那時候沒有馬鐙,騎手很難長時間駕馭馬匹,但匈奴乘用的戰馬很特別,這種馬身量矮、耐力強、跑起來非常平穩。匈奴騎兵使用的戰弓,大多數還是骨質箭頭,對冶煉技術依賴不大。至於匈奴人的戰術,更是非常狠惡:利用旗號和誘擊,牽引出你的主力,等你在追擊中累得差不多了,也被他們的遊騎騷擾得心煩意亂的時候,他們利用天氣、地形和箭力,突然把你擠進一個預先設置好的“窩子”(屠宰場),然後就是匈奴主力的出擊和宰殺。注意,此戰術的精髓,不只是騎射,而是成千上萬人組成的騎射兵團的組合運用,和與地形、天候的密切配合。

這套戰術和裝備,從匈奴人一直延用到蒙古人,都非常有效,常把漢軍的車騎混合部隊玩得找不着北,讓歐洲的重甲騎士有勁使不出。漢族人索性修築長城,步步爲營蠶食土地,就是針對這一戰術的。

後來,我在一本當代人寫的暢銷故事集裏,發現了這種戰法的靈感來源:原來,北方的戰士們,是從一種狡猾、強悍而且有點哲學味道的食肉動物身上得到靈感的,那本書名叫《狼圖騰》。

靠着這一當時世上最強的戰術,匈奴的大英雄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所有的騎射民族,並組建了多達30萬人騎箭的主力兵團。

就此,匈奴迅速重新佔據了河套故地,並伸出“右臂”,降服了西域各國,將當時佔據河西走廊的月氏人趕到中亞養駱駝去了;伸出“左臂”,消滅東胡,一直打到興安嶺以南。

然後,匈奴雙臂合攏,準備擁抱中原,卻發現新興的漢朝十分難纏。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第2張

漢初,因爲打楚漢戰爭而民窮財盡,所以,高呂文景四朝,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用美色和奢侈品滿足匈奴上層,延緩戰端,同時,在國內不斷積極備戰。匈奴多次犯邊擄掠,漢軍都只是嚴防要塞,堅壁清野而已。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到武帝時,漢朝已經可以一戰了,兩國迅速進入戰爭狀態。本來,因爲多年的和親,匈奴已經開始逐漸習慣了和平的局面(當然,這種和平是以漢朝的憋屈爲代價的)。當時很多名將,如韓安國、李廣,都不主張以徹底滅掉匈奴爲戰略目標,而主張佔據其南下中原、威脅長安的跳板——河套地區就行了。可是,漢武帝是一個性格很極端的人,力排衆議,乾脆任用了自己的國舅和家奴,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爲統帥,給他們最精銳的軍隊和無限制補給——就像有錢人玩網絡遊戲,用重金買最好的裝備,以“無敵模式”進入遊戲界面一樣——衛青、霍去病連續對匈奴發動了不計成本和傷亡的攻擊。衛青奪取河套-鄂爾多斯,霍去病佔據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大門。而且,從霍去病開始,漢軍開始對匈奴境內的人口採取了“犁庭掃穴”式的攻擊,也就是開始了對非戰鬥人員的滅絕式殺掠。匈奴沒有辦法在漠南立足,於是,全部避往漠北,等待反撲時機。

因爲,匈奴已經沒有實力威脅漢朝了:戰鬥人口銳減,河套和河西走廊丟失,西域各國紛紛倒向漢朝。匈奴在軍事、經濟上都已經失去了戰爭潛力。而漢軍要與匈奴開戰,必須將幾十萬軍隊和民夫開到大漠以北,靡費巨大,並且即使漢軍勝了,也沒法在漠北立足,還得退回來。

漢武帝幾次派兵到漠北,連匈奴的人影都沒見到,於是,開始用外交手段,以派使節交涉的方式,偵察匈奴的虛實,蒐集北方的氣候與地理情報。

到蘇武出使前夜,武帝已經掌握了匈奴的虛實和位置,已經準備動手了。

還有一個微觀的背景,就是那時漢不光在打擊匈奴,促使匈奴人大批來降,像昆邪王、休屠王,以及後來武帝的託孤重臣金日磾,其實,還有大批的漢人混雜在匈奴中間。漢初,北方几個諸侯作亂,失敗後逃入匈奴。漢使到匈奴,被扣押後投降成了“漢奸”的也不少:出身胡人的大將趙信,投降匈奴後非常受寵信;衛律投降後成爲單于心腹,被封“丁令王”;宦官中行說被強迫做了文帝朝和親公主的陪嫁奴僕,到了匈奴立即被“重用”,成爲單于的作戰高參。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武出使到了匈奴,而且,其副使張勝等還要策劃綁架單于的母親,導致兩國外交形勢急劇惡化。在屠刀面前,張勝投降,蘇武不屈被扣。兩國就此事件展開激烈交涉。

而正在這時,不按牌理出牌的武帝,卻突然發動了對匈奴的新一輪攻勢。當時,霍去病已經早殤,武帝就任命了新統帥李廣利。此人是武帝新寵李夫人的哥哥,新得勢的國舅。衛青當時還健在,但因爲衛子夫已經失寵,大將軍衛青只能負責對東、西、南三面的戰線,不再參與對匈奴的作戰了。李廣利的軍事水平並不次於衛青,但爲什麼他的戰績不如後者呢?因爲,當時漢的軍事潛力和後勤供給能力,都已經遠遠不如衛霍的時候了。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第3張

新的一輪攻勢兵分兩路:主力由李廣利率領西進,出河西走廊,直撲匈奴與西域的結合地帶,意圖要掃清匈奴對漢朝準備佔據的西域地區的威脅;李廣之孫李陵,率領一支步兵(所有好馬都已經撥李廣利使用),北上進入匈奴境內牽制單于主力。

這一戰漢朝失敗,李廣利先告敗績,李陵也基本全軍覆沒。李陵本人投降後,成了匈奴的大將。

蘇武因此更不可能回到漢朝。漢朝接下來連年進攻失利,匈奴失去西域的大部分,也感覺疲憊,於是,兩國較量的核心環節開始從直接軍事對抗,改爲主要在西域各國做外交對抗。武帝晚年,國內民窮財盡,上層禍起蕭牆,內耗不斷,國家陷入深重危機。主帥李廣利的家眷,因爲國內的“巫蠱之禍”被滅,廣利本人投降匈奴,被單于當作了祭天的犧牲。而匈奴內部也同樣還是天災人禍不斷,並沒有因爲李廣利作了“犧牲”就有了改善,反而天災更劇烈。

古人云,大戰之後,必有凶年。窮兵黷武的漢匈雙方,也逃不脫這個規律。

直到武帝駕崩,昭帝即位後,漢才改善了與匈奴的關係,兩國開始外交談判。但,匈奴一直拒絕承認蘇武還活着。當時,匈奴的單于已經換了好幾茬,兩國和議也達成了,爲什麼還不願釋放蘇武?

因爲,蘇武在北海(貝加爾湖地區)牧羊,那裏正是匈奴與丁令(即後來的鐵勒)的邊界。我們慣常的認識,是蘇武牧羊的地方非常荒涼,沒有人跡,兔子都不拉屎。其實不然。那裏有包括丁令在內的很多遊牧民族,水草肥美,鳥語花香,草原上歌來歌往,熱鬧得很。後來,蒙古的數次西征,出發點都離那裏不遠。

蘇武在北海生活多年,當然就非常瞭解匈奴的生態、氣候與虛實。匈奴給蘇武娶了媳婦(當然是匈奴人),蘇武在那裏還有了小孩,其中有個孩子名叫蘇通國,後來隨漢使回國,爲蘇武延續了香火。在匈奴看來,男丁就是戰士,生育人口當然也就是國防建設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上說,也算是蘇武變相給匈奴做出了“貢獻”。

這時的匈奴最不希望看到的,是掌握了匈奴虛實與規律的漢使們,回到漢朝,再帶着漢軍來攻打他們。尤其是蘇武這樣的傑出人物,回到漢朝,他就是又一個博望侯張騫了。

但是,蘇武的部下,小年輕常惠,偷偷把蘇武的情況通報給了漢使(這次會面竟然能實現,說明了漢在匈奴安插了有效的“內鬼”),這樣單于不得不放歸了蘇武。

蘇武、常惠回國以後,理所當然成爲漢制定對匈戰略的高參。常惠後來搞了一個“匈奴包圍網”,包括匈奴西邊的烏孫、東邊的鮮卑、北面的丁令、南邊的漢朝,都趁一次匈奴內部衰落而發起了對匈聯合軍事動作。其中,常惠本人作爲烏孫軍的參謀長,指揮烏孫軍重創匈奴。這一戰直接導致匈奴內亂分裂,呼韓邪單于南下投降(王昭君嫁的就是此人)。常惠因此功被升爲右將軍,厲害吧。

這就是蘇武一行在匈奴的後期,繼續被扣的主要原因,兩國的前仇倒成了其次了。

蘇武的故事:揭祕蘇武被匈奴扣押19年的真實原因 第4張

幾乎同一時代,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羅馬帝國不擇手段,終於滅了迦太基並屠城。相比之下,匈奴人的命運稍微還能好一些。

還有一個疑問:漢匈之間真的不能和解嗎?也不是。

西漢與匈奴和議達成後,兩國間實現了多年的和平。曾經的殺場變成了共同開發的樂土,直到王莽篡漢。王莽機械地依照儒家經典中的“華夷之別”,錯誤地在外交上打壓匈奴(將人家的國名改爲“降奴”),而且因爲匈奴是親漢室的,所以匈奴與莽新政權的關係也全面破裂,直到東漢中後期纔開始修復。

到東漢末期,匈奴衰敗,一分爲二,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入塞投漢。霍去病曾聲稱“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按照霍生的理念,這應該算是匈奴的“滅”了。可是,結果又如何呢?內遷的匈奴等部被安置在內地與當地人混居,漢人始終將其列爲“劣等人”。壓迫、奴役、歧視、販賣,這些苦難都落在了內遷胡人的頭上。而霍去病這個階層的後人們,卻過起了驕奢淫逸的生活。當時執政的司馬氏,內戰不斷,西晉王朝從內部崩潰。原先被壓迫的各種異族紛紜起事,造成了中原“五胡亂華”、北方衣冠大部南渡的亂局。

那麼,北方呢?匈奴之後還有鮮卑,鮮卑之後還有柔然,柔然之後還有突厥,突厥之後還有回鶻,回鶻之後有契丹,有女真,有蒙古……只要中原王朝守着“華夷之別”的文化成見,不能平等對待之,不能與之同存,而始終以敵視、蔑視的套路來對立北方,那麼北方的所謂“邊患”問題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決。直到清朝建立,統治者使用多元共存的思路彌合“長城裂痕”,才真正構成了今天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國家鞏固的基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