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結果衛青和霍去病這對“雙子星座”沒有訟漢武帝失望,雙雙告捷,特別是年輕的霍去病表現更爲突出。

霍去病發揮行軍神速的優良傳統,帶領五萬大軍,從代郡出發,日行千里夜走八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接和左賢王接上了火。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左賢王正在加固城牆,哪裏料到霍去病這麼快就找上門來了,於是慌忙組織抵抗。他和來勢洶洶的霍去病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兩軍一交鋒,勝負立分,左賢王兵敗如山倒。

“追尾”是霍去病的拿手好戲。他一路狂追,斬殺匈奴士兵無數,俘虜了三位匈奴親王,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將軍、相國等官員達百餘人之多,可謂收穫頗豐。

這一追,霍去病直追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才結束。霍去病在這裏舉行了祭祀活動。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人征服北極或是登上了珠穆朗瑪峯後立一個旗杆,代表自己來過這裏,同時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和驕傲。

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立下了大漢的大旗,然後才雄赳赳氣昂昂地班師回朝。他帶回的戰利品是空前的,斬殺和擒獲的匈奴士兵超過了七萬。左賢王的主力在霍去病這次追擊戰中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東、西兩路大軍雙雙告捷,可以說漢武帝發動的對匈作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從此,強大的匈奴四分五裂,變成了“漠北無王廷”的局面。漢朝的邊境終於迎來了一片祥和、安靜。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第2張

兩軍班師回朝後,漢武帝論功行賞。鑑於衛青已是大將軍,爲了嘉獎他和霍去病,漢武帝另設了一個最高武官的職務——大司馬,由他們二人共同擔當。總之一句話,兩人從此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霍去病之所以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以火箭般的速度直追已經“領跑”了十餘年的領頭羊衛青,概括起來,是因爲他擁有十二個字的大優勢:有勇有謀有識,立言立行立功。

第一,來看霍去病的勇。霍去病“爲人少言不泄,有氣敢任”,且具有極強的冒險精神,敢於啃硬骨頭,善於打硬仗。十八歲時他第一次隨衛青出征,只帶了八百敢死隊,便在匈奴腹地橫衝直撞,毫無顧慮,最終殲滅了匈奴三千士兵,擒獲了匈奴單于叔父和相國等人,一戰揚名。隨後每次征戰,他幾乎都是選擇這樣“士兵突擊”的方式襲擊匈奴部隊,並且每次都沒有空手而歸,戰果輝煌。

第二,來看霍去病的謀。在處理渾邪王投降的事情中,霍去病粗中有細,小心謹慎,先是讓大部隊在漢境內嚴陣以待,自己則帶一支超級精銳部隊渡過黃河,名義上是迎接,實際上是提防渾邪王使詐。結果面對匈奴士兵突然自亂陣腳的潰逃,霍去病異常冷靜,從容不迫,親自率軍擒住了賊王渾邪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後,他馬上當機立斷,追捕潰逃的匈奴士兵,最終成功“降伏”匈奴士兵,沒有出現“放虎歸山”的嚴重後果。

第三,來看霍去病的識。他對匈奴人的性格和習性掌握和研究得很深。匈奴最擅長的是游擊戰,而他偏偏也玩起了游擊戰,並且作戰時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而是隨機應變的,通常是在匈奴腹地長驅直入,然後找到目標就打,打贏了就跑,決不戀戰,決不讓匈奴識破自己的戰術和具體人馬。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第3張

第四,來看霍去病的言。霍去病有兩句絕世名言,除了流傳千古的“匈奴未滅,無以家爲”外,還有一句“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在他發跡前,漢武帝想教他《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結果,霍去病出人意料地拒絕了漢武帝的美意,說了這句名言,意思是說戰爭只需臨場作戰的方略就夠了,沒有必要學習古代兵法。霍去病這種大大咧咧、豪爽奔放的性格和言行很符合漢武帝的胃口,對他寵信有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五,來看霍去病的行。霍去病是個雷厲風行、風風火火的人。每次出征前,他都會在軍隊中精挑細選出最出色的士兵作爲自己的敢死隊,並且把軍隊的管理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一人手裏,統一調度,統一支配,指南打南,指北打北,不會因爲其他副將的牽制而影響執行力。

第六,來看霍去病的功。在決戰漠北之巔時,他出其不意地抓獲了一些匈奴士兵,然後,又果斷地讓他們當軍隊的嚮導,所以才很快找到了匈奴左賢王的主力部隊,最終斬殺、生擒匈奴士兵七萬多人,將匈奴主力幾乎來了個一鍋端。從此,匈奴人十年都不敢再踏進漢朝邊疆一步,這便是霍去病最大的奇功。

當然,霍去病每次能立下大功,除了自己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靠部將的支持,正所謂衆人拾柴火焰高嘛。也正是因爲這樣,漢武帝對在漠北大戰中戰功輝煌的霍去病大封特封時,也賞賜了其他功臣。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第4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廣的兒子李敢。這次出征,他們父子沒有同路,李廣是衛青麾下的急先鋒,而李敢卻成了霍去病統管的校尉。李廣因爲衛青故意“找茬”,非但沒有立下功勞,反而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到達目的地,結果因延誤戰機遭到衛青的質問,心高氣傲的李廣一怒之下選擇了自刎,實爲憾事。

與父親不同的時,在和左賢王的大戰中,李敢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爲關內侯,食邑兩百戶。

李廣是悲情的,他傾盡一生努力,也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封侯成了他刻骨銘心的遺憾。

李敢是幸運的,他通過不懈努力,很快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封侯成了他無與倫比的榮耀。

但李敢終究也是悲情的,因爲他在接過封賞的同時,心裏卻在滴血。父親的離去讓他傷心欲絕。爲父報仇成了李敢心中的第一要務。

冤有頭債有主,李敢把報仇的目標鎖定在了衛青身上。他知道自己明裏鬥不過權大勢大的衛青,於是決定採取暗招子對付衛青。

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話一點不假。很快,李敢苦苦等待、苦苦尋覓的機會就到來了。一次,衛青到軍中巡營,李敢躲在一個角落裏,拿起李家流傳下來的神箭,對準衛青就是凌空一箭。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第5張

離弦之箭直奔衛青面門,說時遲那時快,衛青的貼身護衛及時覺出了異樣,一把推開了衛青,於是李敢蓄勢的一支神箭成了空箭。很快,李敢就被衛青的護衛隊擒住了。護衛們準備將李敢斬首示衆,以儆效尤,但卻被衛青阻止了。

“饒了李敢吧,他只是想爲父親報仇。李廣的死,我也有責任,我也十分難過。這件事就此打住,誰也不能向外透露半句,否則嚴懲不貸。”衛青說道。

刺客事件看似到此告一段落。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儘管衛青下達了封口令,但還是有一個人知道了這件事。

這個人就是霍去病。霍去病原本是個正人君子,但在這件事上卻做了“小人”,因爲他無法忍受舅舅受辱,選擇了打擊報復。

機會很快來臨。一天,漢武帝到甘泉宮狩獵,陪同人員包括霍去病和李敢。結果就在獵場,李敢成了霍去病的獵物,霍去病用箭結束了李敢短暫的一生。

整個過程,漢武帝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悲劇的發生只在電光石火間,因此他沒能夠及時阻止霍去病的報復行爲。看着李敢被血染紅的身軀,漢武帝頭搖得像撥浪鼓,牙齒咬得咯咯響。良久,他嘆息道:“這可如何是好啊,我如何向天下交代呢?”

漢武帝的話裏三分無奈,三分嘆息,三分懊悔,一分愁緒。顯然,霍去病是他的親戚,又是他最爲器重的將才,他自然不想爲此事治霍去病的罪,但李敢畢竟是飛將軍的兒子,不是一般的人,受關注程度高。他在衆目睽睽之下被射殺,沒有說法顯然是不行的。

霍去病殺的這位大將 究竟該不該殺? 第6張

好在漢武帝的心腹都是心思極細之人,他們自然明白漢武帝所思所感所想,很快就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封鎖現場,封鎖消息。所有在場的人都不得對外泄露這件事的真相,否則罪加一等。

第二,編造理由,統一口徑。所有人對外都說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他的死純屬意外。

事已至此,漢武帝自然做不出揮淚斬霍去病這樣的舉措來,只好死馬當活馬醫,同意了心腹的建議。

萬事勸人休隱瞞,舉頭三尺有神明。霍去病幹掉李敢後,也折了自己的陽壽。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病逝。

這當真是: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生,禍雖未至,福已遠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