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49年8月31日 (己巳年八月十四)明朝“土木之變”

在567年前的今天,1449年8月31日 (農曆八月十四),明朝“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軍反被俘虜的事件。以發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故名。

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年僅9歲。宦官王振堂管司禮監,把持朝政。當時,北方蒙古族瓦刺部日漸強大,構成對中原的威脅。而王振對北方邊防不作戰備。1449年(正統十四年)7月,瓦刺首領也先率軍南下進攻明朝,主力直逼大同。明英宗在王振鼓惑和挾持下,不顧臣僚勸阻,決意親征。由於王振貽誤軍機,明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刺軍包圍。1449年8月31日(距今567年)(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四日),瓦刺軍發動進攻,明軍全線崩潰。在混戰中,王振被明將樊忠以棰擊死,英宗被瓦刺軍俘虜,50多萬明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使明朝國力受到嚴重削弱。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震驚世人,不僅明英宗淪爲瓦剌軍隊的階下囚,而且整座京城也岌岌可危。危難當頭,掌管兵部的于謙挺身而出,他同文武官、內外臣一起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率領各方力量,同仇敵愾,保衛京師。在京師居民支援下,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也先欲用英宗爲人質,進行勒索、逼降,但未能得逞。也先在勒索不成、進犯又被抗擊的情況下,於景泰元年(1450年)放回英宗。這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俘而又安全迴歸的皇帝。被放回後的英宗在南宮平靜地做了6年太上皇后,終於在1457年的奪門之變中重新坐到皇帝的寶座上。

1937年8月31日 (丁丑年七月廿六)日本華北方面軍成立

在79年前的今天,1937年8月31日 (農曆七月廿六),日本華北方面軍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第2張


寺內壽一

1937年8月31日(距今79年),日本華北方面軍正式成立。

日本華北方面軍前身爲日本華北駐屯軍。“七·七”事變後,日本大舉增兵華北。8月31日,正式建立華北方面軍,以寺內壽一大將爲司令官。第一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將,下轄第六、第十四、第二十師團;第二軍,司令官西尾壽造中將,下轄第四、第十六、第一0八師團;直轄第五、第一0九師團、中國駐屯混成旅團、臨時航空兵團。日本大本營給華北方面軍下達的任務是佔領平津及附近要地,在河北中部殲滅國民黨主力部隊,以便迅速佔領華北。該方面軍的作戰地域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以及綏遠、察哈爾、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

1941年8月31日 (辛巳年七月初九)晉察冀邊區完成民主大選舉

在75年前的今天,1941年8月31日 (農曆七月初九),晉察冀邊區完成民主大選舉。

八路軍部隊參加選舉邊區參議員大會

1941年6月15日(距今75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實施“新民主主義憲政”和在敵後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的指示,晉察冀邊區首次在華北敵後開展了民主大選舉運動。這次選舉運動分四個階段進行:6月15日至7月10日爲準備階段;7月10日至25日完成區代表會和區長民選;7月25日至8月15日完成縣議會和縣長民選,並同時完成國大代表的選舉;8月15日至8月底完成邊區參議會、邊區行政委員會、各職業團體的國大代表等項選舉。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第3張


在準備階段,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先後發佈了《各級選舉的動員與組織工作》、《各級選舉準備會議決定》、《晉察冀邊區縣、區、村暫行組織條例》、《晉察冀邊區參議會暫行條例》、《晉察冀邊區暫行選舉條例》等指示和法規,發動村劇團、宣傳隊、歌詠隊深入鄉村、游擊區、接敵區宣傳演出,佈置各縣發行宣傳動員選舉的小報100餘種,10餘萬份,動員起邊區羣衆的參政熱潮。邊區各黨派、各階層、各民衆團體都積極推舉候選人,宣佈竟選綱領,參加競選活動。

在這次民主大選中,晉察冀邊區各地參選民衆平均佔選民總數的80%以上,中心區則達90%以上,游擊區也達70%以上,婦女參選者達83.6%。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在歷時3個多月的大選中,邊區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了區代表會和區長、縣議會和縣長、邊區參議員、行政委員會委員以及出席全國國民大會的代表,初步建立了縣、區、村三級抗日統一戰線的民意機關和行政機關,在邊區範圍內徹底摧毀了舊政權機構,使邊區實現了政權的根本改造和新民主主義政治。

1944年8月31日 (甲申年七月十三)毛澤東論述新民主主義社會基礎問題

在72年前的今天,1944年8月31日 (農曆七月十三),毛澤東論述新民主主義社會基礎問題。

1944年8月31日(距今72年),毛澤東在給延安《解放日報》報社社長秦邦憲的信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問題。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工廠(社會工廠,公營的與私營的)與合作社(變工隊在內),不是分散的個體經濟。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第4張

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簡單言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我們現在還沒有獲得機器,所以我們還沒有勝利。如果我們永遠不能獲得機器,我們就永遠不能勝利,我們就要滅亡。現在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革命的任務。解放人性也是民主對封建革命的必然包括的。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

1959年8月31日 (己亥年七月廿八)北京工人體育場建成

在57年前的今天,1959年8月31日 (農曆七月廿八),北京工人體育場建成。

1959年9月13日(距今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新落成的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

1959年8月31日,規模宏大、設備完善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在北京東郊建成。

歷史上的今天8月31號  明朝“土木之變” 第5張

北京工人體育場是當時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體育場,佔地35公頃,建築面積8萬多平方米。1959年10月13日,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這裏舉行。作爲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它曾經承辦過許多國際國內大型體育比賽。在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它作爲主會場和足球決賽場,已被載入亞運史冊。

爲適應第十一屆亞運會比賽的需要,從1986年起,政府對北京工人體育場進行了歷時3年的大規模改建。改建後的北京工人體育場成爲我國具有國際水準的體育比賽場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