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問鼎中原的意思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問鼎中原的意思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爲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爲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以九鼎爲傳國重器,爲得天下者所據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幽州。九鼎乃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樑鼎、雍鼎。

問鼎中原的意思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四字成語問鼎中原的基本解釋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在上古時期鼎亦是刑具,用於烹人,即釋義統治者的生殺大權。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或領土。

問鼎中原的意思就是企圖奪取天下,也指有野心的權勢人物奪取統治天下的霸權。

例句:張作霖野心勃勃,欲稱霸東北,問鼎中原。

戰國時期羣雄逐鹿,最終誰能問鼎中原?

問鼎中原的故事和典故中問鼎中原的是誰?楚莊王。

出處: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翻譯: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於是來到洛河,陳兵於周王室境內。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大小、輕重在於德行而不在於鼎。以前夏代剛剛擁立有德之君的時候,描繪遠方各種奇異事物的圖象,以九州進貢的金屬鑄成九鼎,將所畫的事物鑄在鼎上反映出來。鼎上各種事物都已具備,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惡的事物。所以百姓進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會碰到不馴服的惡物。象山精水怪之類,就不會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協,而承受上天賜福。夏桀昏亂無德,九鼎遷到商朝,達六百年。商紂殘暴,九鼎又遷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重得無法遷走。如果奸邪昏亂,九鼎再大,也輕得可以遷走。上天賜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個盡頭的。成王將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時,曾預卜周朝傳國三十代,享年七百載,這個期限是上天所決定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天命還未更改。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典故: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爲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爲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裏碰了一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爲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啓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爲“問鼎”。

問鼎中原的意思和歷史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四字成語問鼎中原的歷史故事背景

楚國是南方一大國,經濟、軍事力量都很強。楚在周初以子男爵位受封,楚武王三十五年(公元前706 年)要求隋國向周王請求,提升他的爵位。隋國君向周桓王轉達楚人的要求,周桓王不準。楚王熊通生氣說:“我的先祖鬻熊還是你文王的老師哩,成王封我子男土地,現在蠻夷都歸服了我,你不提升,我自己提升。”於是在他即位的第37年(公元前704年)自立爲王,死後後人加一諡爲武王。這是除周王外,諸侯國稱王之始。表示楚要與周王抗衡。

楚國的北上先後受到齊桓公和晉文公兩位霸主的打擊,一直未能如願。魯文公十四年,楚武王的四世孫莊王侶繼父穆王即位,楚國在中原才得以一顯身手。

楚莊王上臺時,晉文公、秦穆公均已死去。齊國沒有什麼作爲。楚莊王雖是少年即位,卻是有心計、有作爲的一位能人。他即位之初,不大講話,以觀政治動向,有"三年不言"之說。他的老師鬥克和公子燮專政,與令尹子孔、將軍潘崇爭權。莊王利用廬大夫戢黎殺掉鬥克、公子燮,內亂才稍平定。

莊王即位初年還遇着兩大問題:一是天災,百姓缺糧;二是西北部的戎人不斷進逼。莊王決定先解除戎族的威脅。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秋,起兵伐戎族人中爲害最大的庸人。庸人居住於今湖北竹山縣境。楚軍缺糧,官兵同吃一樣的飯食,急行軍到達戰場。楚軍根據庸人輕敵的弱點,先僞裝失敗,以麻痹敵人。庸人認爲楚軍不堪一擊,不設防。

楚大軍突襲,一舉滅掉庸人。庸人被滅,其他跟着叛楚的部族,又紛紛歸順楚人。

楚國內部安定,戎族歸服,莊王於是北上爭奪霸主。楚莊王六年(公元前608年)進攻陳國、宋國。晉趙盾率軍相救,在北林(今鄭州市西南)與楚軍相遇,楚人活捉了晉大夫解楊,晉被迫迅速退兵。次年春,楚國指使鄭國進攻宋國,大敗宋軍。晉國在這年夏天糾合宋、衛、陳三國軍隊準備攻鄭,以爲宋報仇。楚人聞訊後,將大軍開到鄭國都城下等待晉國聯軍,趙盾率領的四國聯軍竟不敢前來就退了回去。

楚軍兩次對晉國佔上風,莊王也就掌握了晉國的虛實,大膽北上。

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楚莊王率領楚軍進攻地處伊洛地區的陸渾之戎,順勢將大軍開進周王室的國土上,列好陣勢。周定王忙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卻向他打聽周王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徵,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用意甚明,是企圖取周而代之。王孫滿知莊王的用心,於是就用話去折服他,說:"在德不在鼎"。並批駁他說:"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聽到王孫滿的話來得硬,楚當時也無力取周而代之,就退兵回國。

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當時楚國以外最強的諸侯晉國,自此楚國強盛一時,不再有敵手。莊王二十年(前594年)冬,楚、魯、蔡、許、秦、宋、陳、衛、鄭、齊、曹、邾、薛、鄫等十四國於蜀(今山東泰安西)會盟,正式推舉楚國主盟,楚莊王遂成爲稱雄中原的霸主。這次楚國是真正的問鼎中原了,所以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