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規定滿洲人不能用漢姓?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規定滿洲人不能用漢姓?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乾隆,歡迎關注哦。

清朝是由東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同時也是我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的統治階層爲滿洲。《清史稿·太祖本紀》記載:

“太祖……高皇帝,姓愛新覺羅氏,諱努爾哈齊。……稍長,定三姓之亂,衆奉爲貝勒,居長白山東俄漠惠之野俄朵裏城,號其部族曰滿洲。滿洲自此始。”

從上述記載看,滿洲最初爲部族名而非地名,爲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而形成,後來陸續吸納部分蒙古人、高麗人和漢人,逐漸形成了後來成爲清朝立國基石的八旗制度。由於滿洲爲努爾哈赤通過武力征服而形成,民族融合的時間很短,故其中部族非常龐雜。其表現之一,就是滿洲人的姓氏非常繁多。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規定滿洲人不能用漢姓?

關於滿洲姓氏的數量,通常的說法是有600至1000個不等。據清人筆記《養吉齋叢錄》的說法,在清雍正年間,滿洲八旗內各部族的姓氏數量已經超過千種:

“八旗氏族甚繁。雍正十三年,敕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共八十卷。大抵因地爲姓者多,其著姓有瓜爾佳氏、鈕祜錄氏、富察氏、舒穆錄、完顏氏等二百九十六姓;希姓有精吉氏、薩爾都氏等三百四十姓。又附載滿洲旗分內之蒙古姓氏,有博爾濟吉特等二百三十三姓。又附載滿洲旗分內之高麗姓氏,有金、韓、李、樸等四十三姓。又附載滿洲旗分之尼堪似即漢軍之稱。姓氏,有張、李、高、雷一百六十餘姓。”

在滿洲姓氏中,又分爲大姓和小姓。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可能對鈕祜祿、富察等姓氏非常熟悉,這些在滿洲屬於人數衆多的大姓。而作爲皇族姓氏的愛新覺羅,在清朝開國之初反而是小姓。“愛新”在滿語中是黃金的意思,“覺羅”是遙遠的意思,代表愛新覺羅氏是愛新部族的一個旁系遠支。

滿洲姓氏繁雜,在清朝開國之初還不算什麼大問題。但在這樣一個漢族人口占據絕對數量的大國,滿洲想要進行有效的統治,必然需要逐步接受漢化,以漢人的制度和文化來治理這個國家。這樣一來,對行政和生活上都產生了一些不便。

滿洲人的姓氏大多爲關外地名或部族名,翻譯成漢語以後,一是對漢人而言不好記,二是在文書上不好寫。

舉個例子,滿洲有個姓氏叫“伊爾根覺羅”,如果把一個姓伊爾根覺羅的人介紹給漢人朋友的話,恐怕十個漢人有九個轉頭就忘了,還得再問幾次:“您貴姓?”而且在文書中,如果要把一個滿洲人的完整名字寫下來,有的甚至會多達10幾個字,不僅浪費紙張,還非常麻煩,給人們日常的交流造成的很大的不便。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規定滿洲人不能用漢姓? 第2張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人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文書中“稱名不舉姓”,只寫名字而不寫姓氏。比如乾隆朝大貪官和珅的全名爲鈕祜祿·和珅,在奏摺裏只寫“和珅”二字,減少了人名字數太多的麻煩。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在日常交流中,還經常需要用到敬稱。比如和珅手下的官員,肯定不敢直呼其名,得尊稱一聲大人。但是叫鈕祜祿大人的話,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滿洲姓氏不好記的問題,所以人們約定俗成,以滿洲人名字中第一個字作爲姓氏的替代。

因此在一些歷史相關的電視劇中,有人稱呼和珅爲“和大人”,並非訛誤,而是符合當時的歷史事實的。

滿洲人主動融入漢族文化,簡化姓氏稱呼的做法,本來是一件方便大家交流的好事,不過隨着這種習慣的普及,開始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警惕。尤其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對滿洲人根據漢族習慣來改稱姓氏的行爲非常不滿。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爲這件事專門下旨,重申了保持滿洲正統姓氏的重要性:

“向來滿洲名氏,惟取清話之與漢字對音者,書寫漢字,不得依附漢姓,故意牽混,從前屢次曉諭。……有喀爾吉善題調都司之何督一員,朕初意其爲漢人,及閱該員履歷,則系鑲黃旗滿洲人。伊既系滿洲出身,或和或赫,何字不可書寫,乃必牽混漢姓?此種陋習,斷不可長,著再通行曉諭。嗣後倘有仍前混寫者,必當重懲其罪。”

上述是乾隆皇帝強調的第一點,就是滿洲姓氏音譯成漢語,不能用已經用作姓氏的漢字書寫。例如這位叫“何督”的都司,其姓氏只能音譯爲“和”或者“赫”,而不能用何字。後來乾隆還發現了一些姓陶和姓郭的滿洲人,也下令讓他們把姓氏改成“弢”字和“國”字。

揭祕:乾隆皇帝爲什麼規定滿洲人不能用漢姓? 第3張

乾隆皇帝的第二條規定,就是滿洲姓氏翻譯成漢語時,只能音譯,而不能意譯。乾隆曾在諭旨中稱:“即如鈕鈷祿氏,或變稱爲郎姓,即使指上一字爲稱,亦當曰牛,豈可直呼爲郎,同於漢姓乎?”

原因爲鈕祜祿在滿語中是狼的意思,有些鈕祜祿氏的滿人直接翻譯成郎字作爲家族的漢姓。而乾隆認爲,用意譯的方式把滿洲姓氏翻譯成漢姓,是一種文化投降主義,比音譯成漢姓更具有危害性。

乾隆皇帝的第三條規定,則是滿洲人名字中的第一個字不能多代沿用。這其實也是許多滿洲人的慣常做法,比如康雍乾年間,姓章佳氏的尹泰、尹繼善父子,阿克敦、阿桂、阿迪斯三代等。乾隆認爲,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這些家族會漸漸遺忘原本的姓氏,而以尹、阿爲姓。

爲此,乾隆特別規定,大臣阿桂的孫子出生後,名字第一個字不準再用“阿”字。另外還有乾隆的小舅子傅恆,其子原本叫做傅長安、傅康安,也被乾隆改爲了福長安、福康安。

爲什麼乾隆要如此嚴格地干涉滿洲人選擇自己姓氏的權利呢?按乾隆皇帝自己的說法,一是不太雅觀,二是不能數典忘祖。不過,這些都只是非常表面的理由,其根本的原因,在於乾隆要維護清朝統治階層的核心利益。

前面講到,滿洲要在以漢族人口爲大多數的國家維持統治地位,其立國的根本,在於滿洲八旗兵制。八旗的組織形式以滿洲部族爲單位,這就要求旗人不能隨意改易姓氏;同時滿洲八旗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則要求旗人不能被漢人同化。

基於以上考慮,清朝的統治者必須想辦法儘可能避免旗人沾染漢俗,因此纔有了乾隆和嘉慶兩位皇帝先後爲禁止滿人改用漢姓而採取的強硬措施。

然而,滿漢民族的融合與同化,是歷史大勢所趨,乾隆採取的一系列禁止旗人改用漢姓的舉措,最終也被歷史的車輪碾碎。史稿記載,“清中葉後,八旗多從漢姓”,尤其是下層旗民用漢姓者居多。而清末以後,滿漢同化進一步加深,大多數旗人已不再沿用清初的滿洲姓氏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