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古代皇帝的三種取暖方式

揭祕:古代皇帝的三種取暖方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絕大部分大一統朝代的都城都在北方,就算是偏安一隅的宋朝,都城也不在四季如春的緯度上。那麼聯想到當今北方的朋友每到冬天,不是在暖氣中苟且,就是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那麼作爲九五之尊的皇帝,顯然都不需要忍受這種普通人才會經歷的瑟瑟發抖的悲傷。

那麼古代的皇帝到底是怎麼取暖的呢?以史爲鑑就以故宮裏的取暖設施爲例跟大家聊聊這個故事!

一、地暖和暖閣

很多古裝劇裏能看到宮裏放着火盆一類的東西,皇家不怕一氧化碳中毒麼。實際上,炭火盆取暖並不是皇帝最優的取暖方式,在宮殿建造的時候,就會考慮到取暖問題,也不會讓九五之尊們受寒。

皇宮裏都是有專門爲帝王設計的暖閣的。比如故宮裏,很多宮殿裏都有暖閣。如果你去參觀故宮,是看不到什麼暖氣片或者供暖設備的,這些設備都藏在牆裏或者地下。

首先,暖閣的牆就有講究,是夾層的空心牆,空氣隔熱,用夾層牆可以更好地保溫。暖閣的核心設備是地磚下面的“火道”,這個火道會一直通到走廊底下一個3尺多深的爐子處,冬天的時候,屋外燒火,暖閣裏溫暖如春,想來也是十分幸福,也實現了無煙供暖的要求,可謂是安全又健康。

揭祕:古代皇帝的三種取暖方式

清朝皇帝們對這個暖閣設計顯然是很滿意的,超級愛寫詩的乾隆就專門寫過有關暖閣的詩句:“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瓢碎霜。垂簾在氍毹,紅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冬夜偶成》);

後來道光皇帝也用“花磚細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閒眠常覺體衝融。形參鳥道層層接,裏悟羊腸面面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着簾櫳。”的詩句給冬日裏唯一溫暖的暖閣以極高的評價,也寫出了暖閣裏地暖的工作原理。

揭祕:古代皇帝的三種取暖方式 第2張

有人可能會想,這麼操作屋裏是沒有煙,屋外呢?如果各個宮殿都天天燒火,北京看紫禁城豈不是都籠罩在霧霾裏成祕境了?不過,皇帝肯定比我們會享受,用的東西都是最好最高級的,炭火也不例外,用的都是皇家特供無煙木炭,真是享受。

這些木炭也不是無限使用的,根據地位,清朝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5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按照這樣的份例進行分配。由此可見,爲了冬天不被凍傻,都要努力提升地位,獲得皇帝的青眼。

二、暖爐和手爐

我們現在在屋裏刷劇,還可以抱一個熱水袋或者暖寶寶,古代自然也是有這種設計的,就是暖爐。

皇家的手爐不僅暖和,設計也非常精妙,手爐一般是兩層,外殼精美,內膽用於燒炭,架在外殼上。外殼的紋飾繁複美麗,在博物館裏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形狀很豐富,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

手爐在唐代就有了,主要是達官貴族的用具,到了北宋,就逐漸平民化,普通人家也用得到了,不過不會十分精美。晚明的制爐頂級名家張鳴岐,他的作品人稱“張爐”,可以說是手爐藝術的巔峯。古代人衣着一般都是寬袖,手爐放在袖子裏或者揣在懷中,十分便攜又溫暖,所以有“袖爐”、“捧爐”的雅稱。

揭祕:古代皇帝的三種取暖方式 第3張

到了清代後期,隨着西方技術的引進,宮裏甚至能夠用上電暖爐,雖然清朝閉關鎖國,皇室還是能夠享受到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宣統時皇帝的寢宮就有花了大價錢買來的電暖爐,不過實際效果和我們現在的電暖爐肯定沒有可比性。

三、終極方法:人形取暖

這個方法大家看名字估計就能猜到,不算是一個很風雅的取暖方式。人體當然是一個移動的恆溫體,在皇帝至高無上的古代,他們冷的時候直接將手伸進身邊宮女的衣服裏取暖也沒有人能夠反對。這種做法據說從唐玄宗開始就有了,操作令人窒息。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爲‘暖手’,常日如是。”

充分描述了人體暖手寶的存在。陸游還寫過詩句“寄語長安衆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個“妓圍”,指的就是女人圍在皇帝身邊做人形取暖擋風牆的功能;陸游以此諷刺皇帝昏庸無度。

總的來講,寒冬冷死的只有百姓,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在皇家,生活水平自然不會太低,從住所到身邊的器物甚至人,都爲不讓皇帝感到寒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身爲帝王,不用擔心冬天寒冷,還是安心辦公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