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解讀:在《辛丑條約》上爲什麼沒有割地條款?

解讀:在《辛丑條約》上爲什麼沒有割地條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19世紀起,隨着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清朝的逐漸衰弱,列強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與瓜分。滅亡中國,將中國徹底變爲他們的殖民地是他們的最終目標。爲達到這一醜惡目的,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列強用堅船利炮迫使中國與他們簽訂了爲數衆多的不平等條約。從《南京條約》到《天津條約》,再到《馬關條約》,列強從未放棄過對領土的蠶食,肆意割走了中國的大片領土。

然而,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美等11國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的《辛丑條約》卻沒有任何涉及割地的內容。爲什麼會如此?是列強大發慈悲嗎?絕非如此。是中國民衆的堅決抵抗嗎?也不全面。那是爲何?本文爲你詳細道來。

我們先從中國人民的抵抗談起。1900年6月6日,英、法、德、日、意、俄、奧、比八國軍艦指揮官在英艦“百人長”號上舉行軍事會議,決定採取一致行動,組成聯軍,侵犯中國。由於實力的懸殊,對於這場戰爭,列強是抱着發意外財的心理來的,認爲“將作一趟十分順利的行軍”。英國統帥西摩爾是這種心理的典型表現。以保護各國使館爲名,6月10日,西摩爾率領兩千人的侵略軍氣勢洶洶地從天津強行西進,企圖打入北京,叫囂着要“在北京公使們那兒進晚餐”。那麼戰爭是否如他所說?關於戰爭的詳細進程,出於篇幅的原因,還是讓我們從外國記者報道的“廊坊之戰”中管中窺豹吧。

解讀:在《辛丑條約》上爲什麼沒有割地條款?

俄國《新邊疆》報的記者德米特里·楊維茨基,作爲一名戰地記者,於1900年在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寫下了戰地日記--《八國聯軍目擊記》,書中對廊坊之戰有着詳細的描述:“在廊坊,西摩爾遠征軍首次與中國官兵打了一個硬仗。上午8時戰鬥開始,先騎兵。中國的馬隊在後方步兵和炮兵的支援下,迅速逼向車站,但一遇到俄國的水兵排射,又迅速退回。馬隊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繞過鄰近的一個小村莊包抄過來,從右邊進攻陸戰隊。但突然又碰上了德軍,德軍向馬隊開火,騎兵受阻後撤。隨後,中國的步兵開了火,義和團也衝了上來,但遭到俄國水兵和德國軍隊的掃射。中國人的子彈都打得過遠,聯軍的後備隊吃了苦頭,前鋒損失不大。中午1時,戰鬥結束。這天晚上,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開始總撤退。”從中可以看到,義和團雖然沒有在戰爭中取得優勢,佔到便宜,但他們的頑強抵抗和堅韌還是給八國聯軍以沉重打擊的。

解讀:在《辛丑條約》上爲什麼沒有割地條款? 第2張

廊坊之戰僅是這場殘酷戰爭的一個小小場景。同時,在大沽炮臺,在天津城南的八里臺,在海河東岸的老龍頭火車站,在河西紫竹林租界,天津民衆和清軍愛國官兵們捨生忘死,與侵略者浴血奮戰,總兵羅榮光及聶士誠將軍等人英勇殉國。八國聯軍一度陷入進退兩難、疲憊不堪的境地。此外,山東、河北各地民衆都參加到天津的戰鬥中來,阻止西摩爾率領的聯軍進犯北京。據史料記載,河北霸州民衆列仗抵抗德兵,戰死者300餘人,束鹿縣舊城民衆,徒手與侵略軍相搏,犧牲4000餘人。八國聯軍進犯保定、唐山、張家口、滄州等地時均遭到當地民衆堅決抵抗,損失慘重。在東三省,北起黑龍江畔,南至渤海之濱,到處都掀起了抗擊沙俄侵略軍的戰鬥。璦琿之戰、北大嶺之戰,清軍將領拼死抵敵,前仆後繼。中國軍民在八國聯軍的槍林彈雨之下,沒有畏懼,沒有屈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與侵略軍展開了英勇鬥爭,讓他們看到了中國民衆反侵略的巨大潛力和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