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又到一年開學季,江南水鄉自古是人傑地靈的地段。無數的文豪都留墨寶與此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也有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也有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等。而廬山腳下的白鹿洞書院甚是如此。

白鹿洞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峯南麓,距今已有一千餘年曆史,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後因宋代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而名聲大振,成爲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

唐代建院

趙匡胤敕令國子監刻印《九經》予白鹿洞書院,殿定書院在古代的國家級地位。

白鹿洞在唐代時原爲詩人李渤兄弟隱居讀書的地方,李渤當時養白鹿自娛,傳說該鹿通曉人性,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爲主人購買書、紙、筆、墨,李渤遂有外號“白鹿先生”。後來他出任江州刺史,於此修樓建亭,取名白鹿洞。白居易過江州,贈李渤一詩中,即有"君家白鹿洞,聞道亦生苔"之句。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白鹿洞書院

早年該處只是一處遊覽勝地,直至五代十國南唐,其時天下大亂,開始有人在此隱居讀書,升元四年(940年),南唐朝廷在李渤隱居的地方建立學館,稱“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置田藏書,由金陵國子監九經教授李善道主持學務,四方學子慕名而來,與京師國子監齊名。公元976年,南唐已亡,九江百姓遭受兵馬之災,廬山國學成爲廢墟。

宋初,九江人在廢墟上建起白鹿洞書院,宋太祖趙匡義下令將國子監刻印的《九經》等書賜予白鹿洞書院,書院旋即知名度大增,學生有近百人,該時期已被奉爲天下四大書院,公元980年,白鹿洞主被調走當官,白鹿洞書院再廢。公元1002年,宋真宗趙恆頒發一道聖旨,全國興起研學之風,白鹿洞書院得到修繕。公元1054年,白鹿洞書院毀於兵火,期間耕地又被收回,書院無法繼續提供膳食,學生紛紛離去,校舍逐漸倒塌,書院不久就停辦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書院從此荒廢百年。到了南宋,中國理學開始興盛,復興書院成爲當時的重要運動。朱熹的出現,正式殿定白鹿洞在往後700年的學術位置,直至清代科舉制度結束爲止,被稱爲“海內書院第一”。

南宋復興

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其所訂立的學規影響往後700年儒家的發展。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他勘察白鹿洞書院廢址後寫道:“觀其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羣居講學、遁跡著書之所。”當時書院建築規模較北宋時還不少,這時書院只有學生十餘人。爲興復白鹿洞書院,訂下學規,置田建屋,向各地發文徵求圖書,把《四書》、《五經》納入教學課程。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第2張

朱熹

同時,朱熹請南宋理學家另一派代表呂祖謙爲修復工作寫記,交流學識,朱熹本人亦撰寫白鹿洞書院院規,並親臨講課,與學生質疑問難,書院1180年農曆3月得以完成重建。理學又一派代表人物陸九淵從金溪來訪白鹿洞書院,在朱熹的盛邀之下,登臺講學。陸九淵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令在場的學生和客人熱淚盈眶,在朱熹的要求下,陸九淵將這段演講內容寫下,被刻在石碑上。朱熹在南康任職的兩年時間內,是白鹿洞書院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翌年朱熹與陸象山共同講學,稱作“白鹿洞之會”,並奏請賜額及御書,書院名聲大振。

元代年間戰亂,崔毅駐守該地,書院繼續辦學,直至元末書院所有殿堂齋舍蕩然無存。

明清興衰

明代初年因朝廷重視科舉,罷了薦士的舊制,致使書院講學之風幾乎消失,書院一度衰落。思想家王守仁(王陽明)當時仍支持書院制度,所到之處,廣收門徒,遍建書院。贛州的濂溪書院,便是王守仁巡撫贛南時所建。當時,白鹿洞書院洞主蔡宗袞是浙江山陰人,與王守仁爲同鄉,當他得知王守仁在廬山遊玩時,便盛情邀請王守仁到白鹿洞書院講學,提高書院的知名度。明代最早的一次維修爲正統元年(1436),以後還有成化、弘治、嘉靖、萬曆年間的維修。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第3張

白鹿洞書院與朱熹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集門人於白鹿洞。是月,先生有志歸……”王守仁年輕時,曾一度崇拜朱熹,他21歲中舉人,開始研究朱熹的“格物窮理”。朱熹認爲,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必須一件件地“格”盡天下之物,才能豁然貫通,體會到完美的“天理”,以爲聖賢。

於是,王守仁立在亭前,從秋風中抖動的一叢翠竹開始“格物”,七天七夜結果一無所得地病倒。王守仁忽然明白竹子的自然生長與朱熹的“天理”並有相適之處,把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相較是毫無根據的。王守仁於白鹿洞修道問學,爲他後來的心學創立奠定了基礎。

清代仍繼承明代的規模,遠近各省都有人來此求學,但隨着清末廢除科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爲學堂,1903年正式停辦,白鹿洞交由南康府(今星子)中學堂管理,宣統二年(1910),白鹿洞書院改爲江西高等林業學堂。

近代

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曾計劃將書院交由南昌中正大學接管,但未實現。1927年武漢起義失敗後,劉少奇曾避居白鹿洞書院內,1959年列爲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後,劉少奇、周恩來、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等曾視察過白鹿洞書院,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置作爲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現時白鹿洞書院是九江一帶著名景點,現有管理單位將書院比喻成古代中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第4張

白鹿洞書院北有高山,東及南有鄱陽湖,周圍保存着近3000畝自然保護林區。從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江西省政府、九江市政府2000年開始先後撥款180萬元,對白鹿洞書院禮聖殿、禮聖門、彝倫堂(明倫堂)、御書閣、紫陽閣(朱子祠)、先賢祠(報功祠)等進行了裝修和翻新。書院最新一次維修於2003年11月4日正式完成。

建築

白鹿洞書院位於廬山東南五老峯下的海會鎮和星子縣白鹿鄉的交界處,全院山地面積3000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院內由五個院落並列組成,分別爲禮聖殿、先賢書院(禮聖殿之西)、白鹿洞書院、紫陽書院和延賓館。其他建築。主體建築爲櫺星門、泮池(又稱蓮池)、狀元橋(原稱泮橋)、禮聖門和禮對殿。

書院大門爲磚木結構,四坡式二層。頂層,中脊磚砌,兩端起翹;四斜脊,尖端起翹,亦爲磚砌。大門有“白鹿洞書院”牌匾,是明代正德年間文學家李夢陽書寫。

白鹿洞書院雖然以洞命名,但時人只以該區山峯環合似洞而命之;現有書院內朱子祠後的石洞和石鹿,則是明代嘉靖年間修鑿的。《白鹿洞志》記述,“初,鹿洞有名無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 年),知府王溱乃闢講修堂後山,爲之築臺於上。知府何巖鑿石鹿於洞中。”。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的發展史及名字由來 第5張

在朱子祠之東廂,設有碑廊,內嵌宋至明清古碑120餘塊,但這全是近代新建。在這些古代碑刻中,有朱熹的手書真跡,也有署爲紫霞真人的明代狀元羅洪先的《遊白鹿洞歌》。

朱子祠前有“御書閣”,爲康熙賜給書院匾額及古書後,由南康知府周燦請建。閣前有桂樹兩株,相傳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說是清代建造“御書閣”時種植的。

院內亦有“釣磯石”、“漱石”、“鹿眠場”、“流杯池”等名勝,當中漱石和流杯池,是因有朱熹手書“漱石”、“流杯池”石刻而得名。“鹿眠場”相傳唐代李渤飼養的白鹿就睡在這裏。釣磯石據傳是朱熹常垂釣之處,但此處裏水淺流急,魚類不多,故明代劉世揚又在石上加刻“意不在魚”四字。

朱熹接辦書院時,曾立下《白鹿洞書院學規》(或稱《白鹿洞書院揭示》,內容略有所差),主要述說儒家倫理觀,影響書院千年的辦學方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